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种重金属对鮸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的毒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研究了汞、铜、锌和铬四种重金属对鮸状黄姑鱼(Nibea mi- ichthioides)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胚胎发育受 阻,受精卵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初孵仔鱼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这些重金属对鮸 状黄姑鱼仔鱼的毒性强弱依次为Hg~2+>Cu~2+>Zn2+>Cr~6+。根据实验数据求得四种 重金属对鮸状黄姑鱼仔鱼的24、48、72和96h LC_50值及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2.
四种重金属对Mian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汞,铜,锌和铬四种重金属对Mian状黄姑鱼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胚胎发育受阻,肥放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初孵仔鱼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这些重金属对Mian状黄姑鱼仔鱼的毒性强弱依次为Hg^2+〉Cu^2+〉Zn^2+〉Cr^6+。 相似文献
3.
4.
Mian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实验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PH对Mian状黄姑鱼胚胎发育和前期仔鱼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Mian状黄姑鱼受精卵孵化的温度范围为15 ̄30℃,最适孵化温度为25 ̄30℃;孵化盐度范围来15 ̄45,最适孵化盐度范围为15 ̄25;PH值在5.00 ̄8.99范围内,受精卵孵化率没有显著的差异。Mian状黄姑鱼前期仔鱼存活的适合温度为15 ̄30℃,最适温度为25℃;适合工为15 ̄35;适合PH值为5.99 ̄1 相似文献
5.
Mian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对Mian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Mian状黄姑鱼的爱精卵的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 ̄23℃,盐度26 ̄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 ̄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 ̄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 ̄28℃,盐度20 ̄30。仔鱼2日龄稍开 相似文献
6.
7.
9.
10.
鮸状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状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援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7.9%,摄食量占体重的1.4%-23.4%,日摄食量占体重的36.47%-6519%;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和早晨为摄食高峰;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饵料密度对摄食量有一定影响。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1327x+0.5613,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2.5799eg.g516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W=0.0537e‘.1786D,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0042L。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RAPD技术对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野生种群及人工繁育群体进行了DNA多态性检测。共采用4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其中35个引物在野生种群和人工繁育群体中都扩增出230个RAPD位点。野生种群和人工繁育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P分别为16.5%和15.7%;群体相似系数S为0.954和0.967;Shannon信息指数H0为0.113和0.104;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85和0.083;而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为0.022。所得结果表明两群体间具有非常相近的亲缘关系,且遗传多样性水平都比较贫乏。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PHA体内注射──空气干燥制片法初步研究了5种海水鱼类的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鲻鱼、鲈鱼和黄姑鱼2n=48t,NF=48,其中鲻鱼的t1染色体、鲈鱼的t12染色体及黄姑鱼的t3染色体均为具明显次缢痕染色体,矛尾复虎鱼2n=44,2m+42st、t,NF=46,其t18染色体为具次缢痕染色体;绿鳍马面2n=40t,NF=40,其中t14染色体具次缢痕。 相似文献
15.
盐度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在淡水、1.00、2.00、3.00、4.00盐度等条件下,采用鱼类生物能量学的方法,测定了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耗氧率、NH3-N排泄率,并对不同盐度下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流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时期,盐度对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都有显著影响,以1.00盐度条件下的耗氧率为最低,而NH3-N排泄率则在淡水条件下为最低并随着盐度的升高逐渐增高;盐度对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收支有显著影响,以1.00盐度条件下的能量分配模式为最佳模式,代谢耗能占食物能的比例(R/C)最低,为35.06%,而生长能占食物能的比例(G/C)最高,达到58.55%,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6.40U 35.06R 58.55G。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体视镜对大菱鲆胚胎期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并继续对胚后期的仔、、幼鱼发育阶段采用测量、手绘、照相等方法进行形态学与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大菱鲆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浮性卵鱼类基本相似,属端黄卵,盘状分裂。在水温13℃条件下,约经116h完成孵化。胚后仔、稚、幼鱼阶段,体背部色素逐步增深,鱼体逐渐由透明变为不透明,由两介对称变为不对称。3日龄仔鱼开口;1-9日龄仔鱼,体色呈红色,称之为“红苗”;10-24日龄,黑色素增多,称之为“黑苗”;25日龄以上,体披大量花状色素,称之为“花苗”,由此鱼体变宽,右眼开始上升;30日龄苗,右眼已上移至头顶背部;35-38日龄苗,右眼已完全转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而达鲆鲽类所特有的形态、生态和生理状态;60-90日龄苗,背部正常体色为沙色(sand color),全长已达50-60mm,可以作为商品苗出售。上述研究资料对于大菱鲆生产性育苗工艺的建立和操作管理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虎斑乌贼( Sepia pharaonis )胚胎发育及孵化历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捕虎斑乌贼野生卵群进行室内培育,采用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并详细描述各发育期的特征。结果显示:虎斑乌贼卵长径(30.7±2.4)mm,短径(13.4±1.3)mm,胚胎发育过程共分为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器官芽原基出现、眼色由无色到黑色等30期,探讨了主要器官(眼、漏斗等)的发生变化过程。在胚体生长期间,胚体长度随时间逐渐增加,而卵黄大小则随之减小。从7—20d,胚体长度由2.5mm增至11.3mm,而卵黄直径由8.9mm减至4.5mm,胚体与卵黄长度比例由0.28增至2.51。在水温(23±0.5)℃,盐度28,pH7.41条件下,孵化高峰期为20—24d,孵化率为85.3%,初孵乌贼幼体平均体长(13.5±0.3)mm,平均胴体长(8.6±0.3)mm,平均体重(0.18±0.02)g。 相似文献
18.
人工条件下长蛸(Octopus minor)繁殖习性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2010年对山东荣成天鹅湖盛产的长蛸进行了人工繁育研究.采用显微观察和数码拍照等方法,观察其胚胎发育,详细描述各发育期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室温21-25℃、盐度28-31等条件下,长蛸产卵量9-125粒,个体间差异较大.卵长径13-20mm,宽径4-6mm.雌体具护卵行为.胚胎发育期72-89d,分别历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器官形成等20个时期.整个发育过程,胚胎发生两次翻转,第一次发生在第Ⅵ—Ⅶ期,约21d;第二次发生在第ⅩⅠⅩ期,约65d,少数个体也存在多次翻转现象.初孵幼体胴背长8.5-11.5mm,全长25-31mm,直接营底栖生活. 相似文献
19.
方格星虫胚胎与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了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胚胎与幼体发育。实验用亲虫于1999—2001年每年的5—8月分别采自北海市白虎头、大冠沙及高德海区。用人工授精法获得胚胎,用自然受精法获得幼体并观察其发育状况。研究表明,在25℃水温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海球幼体(Pelagosphericlanra),胚胎发育需50—52h;在水温28—29℃下,需38—40h。在水温28—29℃下,从初孵出的海球幼体到附着变态期幼体,需13—15d。附着幼体经过7—10d发育后才完成变态,成为稚虫。 相似文献
20.
人工育苗条件下的大黄鱼胚胎发育及其仔、稚鱼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连续观察人工育苗中同一批受精卵,在水温23.2~23.4℃,盐度27.00~27.80条件下,经过26h36min孵出仔鱼,并继续观察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还比较了不同年份与不同批次的观察资料,讨论了水温等环境条件变化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仔,稚鱼器官发育与日龄,生长速度等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