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赣南"10.28"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速度、降水回波、雨强等资料的分析,发现"10.28"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期间,赣南上空1000m以下为偏北气流,1000~1500m左右为偏南急流,1600m以上为西南气流,这种气流结构是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环境场;在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降水回波特点是大部分降水时间的回波强度在20~30dBz,回波结构呈弥散状态,降水回波范围广,回波雨强偏弱;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以层状云降水为主,但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4,(4):I0001-I0001
2014年7—9月江西省气温略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日照时数偏少。江西省出现了多次大范围的强对流性暴雨天气,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受灾严重,局部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先后出现5轮高温天气过程,赣南高温日数创耪高;8月中旬罕见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受高空中低层切变线影响,2002年10月28~30日,赣南出现了1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整层水汽充沛,湿层深厚,地面~200hPa T-Td<4℃;500hPa以下各层T-Td<1℃,接近饱和.西南风低空急流是为连续性暴雨向北、向上输送水汽的主要通道,有利于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的产生.风的垂直切变较弱,仅为2×10-3@s-1.中低层切变线是造成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它存在于过程的始终.切变线的形成、停滞、加强、北抬、南压促成了赣南3场暴雨的连续发生,形成了我市历史罕见的秋汛.  相似文献   

4.
<正>重要天气过程概述江西省气象台陈翔翔1暴雨过程2015年4—6月,江西省暴雨日数较历史同期偏多,10站以上暴雨日数达16 d(表1)。其中,6月出现了6次暴雨天气过程,频繁的暴雨致使江西多处出现城市内涝和局地地质灾害。6月17日傍晚到19日上午,赣北和赣中北部、赣南北部局地出现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其中,18日暴雨和大暴雨总站数为2015年1—6月单日最多。17日14时—19日14时,全省平均降水量为39.1 mm,以鹰潭  相似文献   

5.
利用赣州17个县(市)1965~1996年共32 a 7~9月的台风降水资料,对影响赣南的台风路径、登陆区域、台风降水和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台风登陆后影响赣南的路径主要有3条;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生成的台风其降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赣南台风暴雨的500hPa环流形势特征有3种.  相似文献   

6.
1大雾天气过程2001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了5次大雾天气过程(表1)。2暴雨天气过程2001年10~12月,我省出现了1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时间是11月1日20时~2日20时。这次过程共有25站出现暴雨、7站出现大暴雨。暴雨落区主要在宜春、南昌、上饶3市和抚州市北部,大暴雨出现在浙赣线东部。这次过程的暴雨站数、大暴雨站数均为我省历史同期(1950年以来)之最。表12001年10~12月大雾天气过程一览表时间站数(站)主要落区10月10日24赣中、赣南、赣西北、赣东北10月24日25全省11月1…  相似文献   

7.
<正>重要天气过程概述江西省气象台陈娟1暴雨及强对流过程2019年4—6月全省降水量分布不均,赣北较历史同期偏少1—4成,局部5成,赣中赣南略偏多1—4成。全省10站以上暴雨日数共9 d(表1),较历史同期基本持平。4月9日江西出现区域性强对流天气,庐山、樟树、鹰潭等23县(市、区)出现8—10级大风,以庐山25.4 m/s为最大,乐平、铅山等地局地出现冰雹,赣北部分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并伴有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8.
分析 1 998年陕西暴雨天气气候特点 ,指出 :暴雨相对集中 ,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突发暴雨多 ,是 1 998年陕西暴雨天气的显著特征 ;并利用能谱方法 ,分析了产生大范围暴雨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 ,得到了对中期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分析1998年陕西暴雨天气气候特点,指出:暴雨相对集中,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突发暴雨多,是1998年陕西暴雨天气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能谱方法,分析了产生大范围暴雨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得到了对中期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盘县站1951—2008年的暴雨逐日观测资料,对盘县暴雨天气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暴雨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盘县暴雨天气主要出现4—10月,集中出现在6—8月,其中6月最多,7、8月次之,11月到次年3月无暴雨天气出现;暴雨天气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持续偏多;60 a来的暴雨总体呈上升趋势;持续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暴雨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08年7月12日崇左市暴雨天气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分析认为:(1)高空槽和低涡的共同作用是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2)大气不稳定、低层辐合为这次暴雨天气供了动力背景,低层能量和水汽的汇聚为这次暴雨天气提供了能源和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12.
锡盟地区暴雨过程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锡盟地区13个站点的降水资料为基础,运用天气动力学原理对选择出的45例暴雨个例进行暴雨形成机制的探讨,对暴雨形成的气候特征、宏观物理条件、环流背景及影响天气系统等诸因素逐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锡盟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基本产生于两种天气系统类型,其一为“系统型”,占总暴雨个例的75.6%;其二为“对流型”,占总暴雨个例的24.4%。以上两种天气系统类型及其关键区的建立,对今后准确预报锡盟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59-1999年4~6月发生在广西的暴雨天气过程特征作一较系统的分析,得出4~6月广西出现暴雨天气过程的年平均次数分别为0.98、2.39、2.78次;4~6月不出现暴雨天气过程的机率分别为0.34、0.07和0.07;4~6月出现的暴雨过程的年平均日数为1.02、2.73和4.05d。  相似文献   

14.
黔西南州冰雹与暴雨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兴义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两年来,观测到多次冰雹、暴雨天气过程,对其中几次典型个例作分析得出兴义地区冰雹与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冰雹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冰雹回波强中心高度高,达8Km以上,暴雨回波强中心高度在7Km以下;通过对回波径向速度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冰雹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暴雨是淳安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梅汛期间的洪涝灾害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同时,梅汛期间是否发生连续大到暴雨对新安江电厂的蓄水计划也有重要的关系。二年来,我们建立用“优(?)法”确定预报因子的权重的预报方程(?)淳安县海汛期间是否发生洪涝的趋势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合浦县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合浦县台站1971—2010年40a暴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暴雨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得出,合浦县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明显;暴雨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以7月份出现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数最多。合浦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暴雨的最主要天气系统为锋面、高空槽、切变线、急流、热带气旋等。  相似文献   

17.
对2003年4月9~13日江西连续暴雨和12日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特点、灾情和预报服务情况进行了评述;并分析了天气形势的演变特征,认为4个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切变南北摆动、高低空急流藕合、冷空气南侵是造成这次暴雨、强对流天气的原因;同时指出了10日区域性暴雨和12日强对流天气在天气系统的垂直结构和稳定度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3日和7月2日,长春地区先后发生了冰雹及暴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上述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次天气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较为相似,暴雨天气有两条水汽通道建立,湿层较厚,存在明显的暖平流;冰雹天气中低层有明显冷空气切入,并且存在一个明显的上升运动中心。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冰雹天气回波强度要远远大于暴雨回波;暴雨过程速度场存在一条辐合线,该辐合线东移转向且零速度线成S型;冰雹的回波顶比暴雨天气的回波顶高度高,并且强回波区所达到的高度也比暴雨高得多。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产品VIL在这两次天气的对比分析中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松福  汪德  郑芬 《贵州气象》2006,30(1):18-20
通过对强对流天气典型个例的分析,得到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强回波高度高,达6~8Km,而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强回波高度仅3~4Km;冰雹、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局地暴雨、大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或停滞。冰雹、雷雨大风和暴雨天气的产生与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或辐合流场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96·4”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及物理量诊断分析,找出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水汽、热力、动力等物理量与暴雨的对应关系,为今后暴雨天气的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