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花岗岩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将唐古拉山北坡木乃复式花岗岩体划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木乃超单元。岩石类型依次为紫苏辉石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精确的锆石U—Pb法测年及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表明,它们侵位于晚白垩世晚期,冷却于古新世末。岩石地球化学以贫硅、富钾、贫铝、轻稀土强烈富集、δEu负异常较明显为特征,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为0.706039~0.711251,上述岩石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揭示了一个壳幔混熔的物源区。研究表明,中生代末花岗岩浆起源于壳幔混熔,为印-亚早期碰撞的产物,属同碰撞-晚造山期壳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喇嘛昭岩体是阿尔泰造山带典型的后构造岩体,其时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本次锆石SHRIMP定年给出 206Pb/238U年龄276±9Ma(MSWD=1.1),代表其形成年龄。这为阿尔泰后造山花岗岩和后造山作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年代学证据。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体具有I-A过渡的高钾钙碱性或高分异钙碱性花岗岩的特点。依据岩体构造特征、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地质背景综合分析,该岩体应为后造山岩体。该岩体Sr初始值变化于0.704-0.71659之间。εNd(T) 值为正值( 1.3- 2.8),模式年龄TDM-2为0.93-0.81Ga,与中亚造山带典型的高(正)εNd(T)值花岗岩相同。而且,其εNd (T)值略高于该地区同造山花岗岩。这说明,在具有陆壳基底的阿尔泰造山带后造山阶段,除了可能的俯冲下埋的年轻洋壳或岛弧物质外,可能有新的幔源物质参与了花岗岩的形成。这为中亚造山带后造山阶段陆壳垂向生长提供了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3.
广东从化佛冈(主体)黑云母花岗岩定年和成因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佛冈黑云母花岗岩是大型东西走向的佛冈花岗质杂岩体的主体部分、占杂岩体面积的85%。粗等粒或巨晶斑状结构。由黑云母(2-6%),石英(35-41%),斜长石(An10-23,10-18%)和微纹长石(36-48%)组成,系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具有低的Mg/(Mg+Fe)值(0.17-0.21)。据全岩-矿物Rb-Sr等时线定年其定位年龄为167.5±7.5Ma,MSWD为2.4(中侏罗世晚期)。在岩石化学成分上为富硅(SiO2在71.74-77.64%),中等过铝质(A/NKC平均为1.056),钼碱性-弱亚碱性(NK/A平均为0.797),相对富K2O(K2O/Na2O为1.66)。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方面,显示Nb亏损,具有低Nb/Ta值(平均5.94),高Rb/Sr(1.98-41.71),Rb/Nb(11-23)和K/Nb(1498-2976值);中-强Eu亏损(Eu/Eu在0.12-0.46);高的(La/Sm)N值(1.67-5.39)等。在Sr,Nd,Pb,O同位素组成上,具有高的Isr值(0.7116±0.0023)和εSr(t)值(96-103);低的εNd(t)值(-6.19--8.93)。据模拟计算,其源区岩石中华南上壳端元约占66-69%,高的^207Pb/^204Pb(15.734)和^206Pb/^204Pb值(18.962-19.049)位于铅构造模式图的上壳演化线域内,高δ^18O‰(+9.3-+12.5)等。以上数据表明佛冈黑云母花岗岩系该区中-下地壳层次的源岩部分熔融而成,与华南S型花岗岩有相似之处。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地块(向北)与南中国-印支地块的岩石圈消减作用导致的玄武岩底侵,对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侵入于巴颜喀拉沉积盆地中的扎加岩体,主要由高钾钙碱性的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并出现有具岩浆结构的暗色微粒包体。花岗岩富集轻稀土(LREE)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重稀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具Eu负异常(0.5~0.7)、较低的εNd(t)值(-3.5~-6.2)和中等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88~0.7090),它们的亏损地幔Nd模式年龄tDM在1.1~1.3Ga之间。与寄主花岗岩相比,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具有较低的SiO2,更低的Eu负异常(0.2~0.4)和εNd(t)值(-4.7~-6.1),更高的(^87Sr/^86Sr)初始比(0.7084~0.7124),以及稍老的tDM(1.4Ga)。岩石的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扎加花岗岩是在碰撞后构造环境下幔源岩浆上涌诱发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其物源可能是苦海杂岩和万宝沟岩群的混合物。巴颜喀拉沉积盆地下面存在中元古代的基底,属于扬子地台西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粤北帽峰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帽峰花岗岩体是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中一个重要的产铀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19.6±0.9Ma, 属于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的主要元素显示富硅、富碱、强过铝质和低CaO/Na2O比值等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Th, U,Ce,Sm和Y而亏损Ba,Sr,P和Ti;LREE轻微富集(LREE/HREE=1.70-9.63,(La/Yb)N=0.41-6.25),Eu亏损明显(δEu=0.02-0.22);具有低的εNd(t)值(-12.3--10.8),变化的δ18O(4.1-11.3‰)、(87Sr/86Sr)i(0.71049- 0.73359)、206Pb/204Pb(18.345-22.019)和207Pb/204Pb(15.646-15.863)以及古老的Nd模式年龄(1879-1996Ma)。以上特征表明,帽峰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通过古元古代成分不均一的泥质变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6.
下扬子繁昌地区花岗岩成因:锆石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下扬子繁昌地区出露的三个规模较大的侵入岩体分别是板石岭岩体、浮山岩体和滨江岩体,岩石类型分别以石英二长岩、钾长花岗岩以及花岗岩为主.三个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4.9±1.7Ma、126.4±1.7Ma和124.6±4.7Ma(滨江粗粒花岗岩)及123.0±1.8Ma(滨江花岗斑岩).下扬子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岩体的形成时代与下扬子沿江地区其它A型花岗岩一致,均属于第三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三个岩体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和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以及A型花岗岩所特有的Ba和Sr选择性亏损特征.板石岭岩体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2.7~-6.3、6.7 ~7.4,其全岩87Sr/86Sr(t)比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72和-6.8.浮山岩体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1.6 ~ -7.9和7.1~9.1,其全岩87Sr/86Sr (t)比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76和-7.7.滨江岩体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0~ -6.6和8.0 ~10.3,其全岩87Sr/86 Sr(t)比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78和-3.4.综合分析表明,滨江岩体为新元古花岗岩形成的中上地壳深熔的产物,板石岭和浮山岩体的岩浆来源于形成滨江岩体的壳源岩浆和幔源岩浆不同比例的混合.下扬子沿江地区三个阶段岩浆岩的成因和岩浆物质来源指示了一个较为清晰在拉张强度逐渐增加背景下的深部地质作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祁连西段黑沟梁子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成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黑沟粱子花岗岩岩体为中祁连山带两段野马南山巨量花岗岩的一部分,出露于野马山南北缘,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δ值、NK/A值、A/NCK值、Eu负异常、δEu值、ACF图解、87Sr/86Sr比值、εSr147Sm/144Nd比值、207Pb/204Pb比值、ENd值等岩石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黑沟粱子花岗岩属钙碱性过铝质岩系,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具S型花岗岩特点。通过对黑沟梁子花岗岩的颗粒级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444±17)Ma。w(Nb)-w(Y)和w(Rb)一w(Y+Nd)图和R1-R2图解上两个样点均落入同碰撞花岗岩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确定该岩体形成于板块碰撞阶段。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的确定和成因的探讨对于深入研究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8.
江西宜春雅山花岗岩体的成因与演化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雅山岩体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萍乡-绍兴结合带西端,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钽铌矿化稀有金属花岗岩之一。该岩体为一经多阶段演化形成的复式岩体,自早至晚主要可区分为黑鳞云母-白云母花岗岩—锂云母花岗岩—黄玉锂云母花岗岩等不同阶段。锆石LA-ICP-MS U-Pb定年表明,岩体成岩年龄约为150Ma,属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化学组成上,雅山岩体富硅,贫铁、镁,分异演化程度高,分异指数(D. I)值普遍大于93,并具亚碱、强过铝特征,过碱指数(AKI值)多低于0.80,铝饱和指数(A/CNK值)均大于1.20。岩体富Cs、Rb、Th、U、Nb、Ta,亏损Ba、Sr,稀土总量低,并具显著的Eu负异常(δEu=0.04~ 0.25)。自早至晚,岩体的Na2O/K2O比值渐次增大,F含量逐渐增多,Ta/Nb比值增大,稀土总量急剧降低,Eu负异常和稀土元素四组分效应增强,成岩温度逐渐降低。岩体具有低的εNd(t)值(=-9.5~-10.7)和CaO/Na2O比值(<0.3),指示其应主要起源于基底地壳中变质泥质岩的部分熔融,但其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较大(=0.7~-14.8),表明其成岩过程中也有地幔组分参与。综合分析表明,雅山岩体成因类型应属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其成矿受到岩浆高程度分异演化和晚期流体-熔体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但前者是导致Ta、Nb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河南上店和登封古元古代晚期A型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研究为讨论华北克拉通南缘中部古元古代晚期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上店花岗斑岩和登封正长花岗岩中锆石发育振荡生长环带,结合高的Th/U比值(0.36~1.64),表明其为岩浆成因,岩浆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801Ma、1801Ma和1795Ma,即它们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上店花岗斑岩具有高SiO_2(70.30%~71.83%)、富碱(K2O+Na2O=8.76%~11.01%)、贫Ca O(0.18%~0.36%)、P2O5(0.12%~0.15%)和MgO(0.02%~0.20%)的特征,富集LILEs(Cs、Rb、Ba和K)、贫HFSEs(Nb、Ta、Zr和Hf)和强烈亏损Sr、P、Ti元素,具有负的Eu异常(δEu=0.44~0.59),结合高的FeOT/(FeOT+MgO)比值(0.94~1.00)和10000×Ga/Al比值(2.70~3.74),暗示其为A型花岗岩,具造山后A2型花岗岩特征;上店花岗斑岩的全岩εNd(t)值变化于-8.94~-6.87之间,tDM2=3243~3049Ma,锆石εHf(t)值介于-14.1~-6.5之间,tDM2=3030~2655Ma;登封正长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11.3~-8.4之间,tDM2=2887~2744Ma。上述结果暗示,上店和登封A型花岗岩均来源于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下的中-新太古代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和西部陆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出露于湘东北地区的燕山期花岗质岩岩体,呈岩基或岩株状广泛侵位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碎屑沉积岩中, 部分岩体为白垩纪红层覆盖。文章详细研究了金井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并与其围岩冷家溪群进行了对比。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71.44-74.31wt.%)、K2O(3.86-4.98wt.%)和Na2O(3.24-3.84wt.%),以及较低的 FeO Fe2O3 MgO TiO2(均小于3%),结合高含量的Al2O3(13.25-14.89wt.%)及高ASI值(普遍大于1.1),为典型的强过铝质(SP)高钾钙碱性花岗岩。金井花岗岩富硅、碱和高Sr、Ba丰度、高LILE/HSFE和LREE/HREE比值,低镁铁质及REE 含量,表明金井岩体为高度分异的花岗岩,其源区的残留物中黑云母含量高。REE配分图和原始地幔多元素标准化图谱上 Rb、Th、U、K和LREE相对富集,而Ba、Sr和高强场元素(Nb、Ta、P和Ti)相对亏损,Eu可变的负异常(δEu:0.53-0.78),表明存在角闪石、黑云母、堇青石、磷灰石和钛铁矿等分异演化的影响,类似于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高Rb/Sr(3-6)、低 Sr/Ba(0.2-0.7)、高P2O5含量(0.09-0.15wt.%)、低Al2O3/TiO2比值(40-70<100)、Zr含量(100-150ppm)以及FeO/MgO 等特征表明该过铝质花岗岩浆可能是在高温(±800℃)高压(-8kbar)奈件下、经中下地壳变质沉积岩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 CaO/Na2O的差异(>0.4和<0.2两组)以及Nd同位素的不同(高Nd和低Nd两组),类似于围岩冷家溪群砂质和泥质沉积岩特征,以及高Sr[(87Sr/86Sr)i=0.72204-0.72540]、低Nd[εNd(145 Ma)=-10--12]等均表明花岗质岩浆主要起源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变质砂岩(高Ca)和变质泥岩(低Ca)的部分熔融或中下地壳物质的熔融,但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印支期以来华南及湘东北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史,作者认为金井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陆内碰撞造山晚期,是160-140Ma 陆内俯冲(A型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增温减压体制达到鼎盛阶段的产物,标志湘东北地区由此全面转入陆内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粤北红山岩体形成时代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山岩体位于诸广山岩体南部,岩性为细粒-中细粒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锆石SHRI MP U-Pb年龄为155±2 Ma,属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主量元素显示其富硅(Si O2=76.08%-77.25%)、富碱(K2O+Na2O=8.78%-9.43%)、低的ACNK值(0.94-1.07)和CaO/Na2O值(0.10-0.19)等特征。微量元素特征是富集Rb、Th、U,亏损Ba、Sr、P、Ti以及具有高的Rb/Sr值(30.02-930.9)和Rb/Ba值(18.91-231.8);LREE/HREE值较低(1.99-2.40),Eu亏损明显(δEu=0.01-0.07),具有低的∑Nd(t)值(-10.2--12.0)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1777-1923 Ma)。上述特征表明,红山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范畴。笔者认为,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粤北地区骑田岭-诸广山断裂带重新复活,红山岩体可能是在此构造背景下由古元古代地壳通过部分熔融方式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香草坪花岗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妩巍  王敢  陈卫锋  赵葵东 《铀矿地质》2010,26(4):215-221,227
香草坪岩体主要岩性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SHRIMP锆石U-Pb法年龄为211±2Ma,属于印支期岩浆作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其ACNK,微量元素模式图曲线形态总体向右倾,以及轻稀土富集、Eu明显亏损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特征,与华南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该岩体高(87Sr/86Sr)i和低εNd(t)的特点,表明其可能是前寒武系中等成熟度的基底岩石经部分熔融形成的。该区基底岩石较高的铀含量,可为香草坪岩体提供充足的铀元素,形成铀元素的初始富集。  相似文献   

13.
莫干山花岗岩体位于东天目山晚中生代火山盆地东端,用LA-ICPMS进行锆石U-Pb定年得到年龄为128.1±2.1Ma,全岩Rb Sr等时线定年结果为135.4±4.3 Ma,表明其属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产物.莫干山花岗岩的Sr-Nd-O同位素分析结果为:初始87Sr/86Sr=0.70933;εNd(t)=-3.75~ - 6.4;δ18O=8.86‰~10.78‰,表明其成因类型属Ⅰ型花岗岩,是壳-幔物质混合形成的.按Sr Nd双变量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源区物质中地壳端员和亏损地幔端员的贡献份额分别为47%~49%、51%~53%.莫干山花岗岩与建德群黄尖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Rb Sr等时线年龄基本一致,其Nd-Sr同位素组成也很相似,表明它们来自同一岩浆源.  相似文献   

14.
诸广山南体桃金洞花岗岩成因和铀成矿潜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对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诸广山南体桃金洞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将其与诸广山南体东部其他印支期非产铀和产铀花岗岩进行了对比。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04±2.1 Ma,为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呈过铝质,硅和碱含量偏高(Si O_2=69.7%~75.0%,K_2O+Na_2O=7.74%~9.08%),富铁、贫镁,属于碱钙性/钙碱性-过铝质-铁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226~272×10~(-6)),LREE富集(LREE/HREE=6.27~11.4,(La/Yb)_N=4.01~15.0),Eu亏损较明显(δEu=0.15~0.42),富集Rb、Th和U,亏损Ba、Sr、Ti和Eu,属于典型的低Ba、Sr花岗岩;(~(87)Sr/~(86)Sr)i值较高(0.71922~0.72040),εNd(t)值较低(-10.0~-10.2),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1.80~1.82 Ga。上述特征表明,桃金洞花岗岩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构造背景下,由古元古代地壳岩石演变而成的变质杂砂岩组分岩石经中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对比研究显示,诸广山南体印支期产铀花岗岩蚀变作用强,FeO~T/(Fe O~T+MgO)比值变化较大,CaO含量低,主要为碱钙性花岗岩,Ba、Sr、Ti和Eu亏损更强烈,ε_(Nd)(t)值更低和Nd模式年龄更古老。非产铀花岗岩源岩以砂质岩为主,U含量相对较低。桃金洞花岗岩未经后期明显热液蚀变作用,不具有产铀花岗岩蚀变强烈的特点,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于诸广山南体印支期非产铀花岗岩,铀成矿潜力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5.
张宏飞  骆庭川 《现代地质》1994,8(4):453-458
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铁船山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其岩石类型为霓石-钠铁门石花岗岩,岩石富碱质、St、Fe、REE和高场强元素,而贫Al、Ca、Mg、Sr、Ba、Co、Ni等组分,δEu=0.20,A/KNC=0.85,K2O+Na2O/Al2O3=1.09,A·R=9.28,岩石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Nd、Sr和O同位素示踪反映其成岩物质来自于壳幔混合源区。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的张裂构造环境,属活动板块边缘拉张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6.
李程 《地质与勘探》2017,53(6):1090-1104
广西糯垌岩体位于华夏古陆与钦杭结合带的交接部位,主要岩性为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其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51.1±1.9)Ma和(152.6±1.2)Ma,显示为燕山早期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糯垌岩体具有富碱、高钾、高铁、贫镁的特征,alk的质量分数为10.29%~10.91%,Fe OT的质量分数为3.60%~5.10%,Fe OT/Mg O值为10.33~11.69。岩石为碱性准铝质系列,δ43为4.78~5.38,A/CNK值为0.96~0.98,A/NK值为1.21~1.24;具有右倾型的稀土配分模式图,稀土总量较高,具强烈的负铕异常,其∑REE值为(610.03~790.48)×10~(-6),δEu值为0.30~0.37。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明显亏损Ba、Sr、P、Ti,富集Rb、Th、La、Ce、Zr、Hf、Y等元素;具有较高的10 000Ga/Al值(3.03~3.31)和Zr+Nb+Ce+Y值((857.7~1244.4)×10~(-6))。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糯垌岩体为铝质A型花岗岩,同时具较低的Ce/Nb、Y/Nb、Yb/Ta元素比值,暗示为A1型非造山花岗岩。εNd(t)值为-2.25~-1.52,εSr(t)值为22.34~37.59,TDM值为(0.86~1.24)Ga,表明糯垌岩体来源于中新元古代的地壳物质,可能有地幔物质的参与。糯垌岩体形成于板内环境,说明广西岑溪地区晚侏罗世经历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后进入板内非造山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以侵入于宜昌崆岭杂岩中的圈椅埫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据此对岩石成因和扬子陆核古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探讨。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圈椅埫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 822±44) Ma,说明其为扬子陆核古元古代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体富Si,贫Al、Mg,微量元素组成上富集Rb、Th,具有Eu、Ba、Sr和高场强元素的负异常。岩石具有高Ga/Al比值和(Zr+Nb+Ce+Y)含量,其锆石饱和温度计算值较高(>862 ℃),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应属铝质A型花岗岩。岩体的εNd(t)值在-12.4~-10.3之间变化,对应两阶段Nd同位素模式年龄值为3.3~3.2 Ga,暗示岩体可能形成于扬子陆核深部古老的长英质地壳物质在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低压、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其可能与区域上2.0~1.9 Ga板块碰撞造山后发生的由碰撞挤压向伸展作用的构造转换作用有关。扬子陆核古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与全球范围内2.1~1.8 Ga的与Columbia超大陆演化有关的碰撞造山-裂解事件时间吻合,表明扬子陆核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浙东南石平川花岗岩体LA ICP MS锆石U Pb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平川钾长花岗岩体位于浙江沿海火山岩带的中南部,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02.5±1.2 Ma(MSDW=2.1),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岩相学及化学成分显示其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高硅富钾和铝低铁、镁、磷和钛特征,SiO2含量为74.79%~77.79%,K2O为4.26%~7.97%,铝指数A/CNK=0.98~1.10,属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富集Rb、Th、U和K,亏损Sr、Ba、Nb、P和Ti,REE具有中等负Eu异常(Eu/Eu*=0.33~0.50),总体呈现LREE富集的右倾“V”型配分模式。岩石\[n(87Sr)/n(86Sr)\]i值为0.70801~0.71012(t=102.5Ma),εNd(t)值为-8.63~-8.76,显示壳—幔混合成因特征。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平川岩体为高演化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显示石平川岩体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侵位于早白垩世末期的张性构造环境,其形成可能与印度板块北向漂移所导致的古太平洋板块碰撞弧后引张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治华 《地质与勘探》2012,48(3):618-628
[摘 要] 大坪金矿区岩浆活动频繁,矿区出露的二长花岗岩体规模较大,岩性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含量为67.32%~71.71%、Al2O3为14.54%~16.66%,属于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U、Rb 和Ba)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和Ti), 且Ta、Nb 和Ti 具“TNT"负异常;啄Eu 值为0. 80~1. 44,负Eu 异常不明显;87 Sr/ 86 Sr 值范围为0.7078~0. 7436,均值0. 7256,高于原始地幔现代值0.7045;143Nd/144Nd 值范围为0. 5119~0. 5122,均值0. 5120,低于原始地幔现代值0. 512638;εNd值范围为-2. 5~-4.2,均值-3.98。表明矿区二长花岗岩源区应来自于“壳-幔混合带"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同碰撞或碰撞晚期的构造环境。二长花岗岩体与大坪金矿成矿流体具有相同源区,岩体为大坪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主要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