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读者沙龙     
《地球》2013,(11):5-5
您好,本人非常喜欢《地球》杂志10月刊的封面设计,纤毫毕现,身临其境,与10月刊的封面报道的主题相呼应。水是哺育人类的乳汁。没有水的哺育,就没有生命的繁衍;没有水的世界,将是死亡的世界。地球上因为有了水,才变得生机勃勃。然而在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都存在大量的浪费。由于管理不善,工程配套差和工艺技术落后,城市管网和卫生设施的漏水很普遍,是城市生活用水中浪费最大的一项。我希望《地球》杂志能关注下城市生活用水的状况,呼吁群众珍惜每一滴水。  相似文献   

2.
<正>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迎来了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也为了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今年地球日的主题定为"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当今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形势也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3.
夜光萤石     
正华夏有三大奇珍异宝蜚声海内外。它们是古代流传夜明珠(隋球、悬黎、垂棘),楚国荆山和氏璧,以及西凉夜光杯。其中,夜明珠在我国古代民间又称为"夜光壁、夜光石、放光石",相传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夜间能发出光芒的奇石。据专家介绍,"夜明珠"其实是能发光的萤石。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载,古代中国人喜爱夜明珠,是认为夜明珠有灵性,是镇山之宝,能除掉一切邪恶。印度一些人把夜明珠称为"蛇眼石"。日本学家玲  相似文献   

4.
正"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这是今年中国"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自1970年4月22日举行第一次活动以来,到2016年已经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了。国土资源部将今年4月17日~23日确定为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  相似文献   

5.
正3月22日是第二十七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二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2019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Leaving no one behind"(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我国纪念2019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当天,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水资源管理司司长杨得瑞、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主  相似文献   

6.
蓝颖春 《地球》2013,(8):30-32
正中国人最早发现南海诸岛,也是最早命名、最早进行开发管理、最早进行行政管辖的国家。在1970年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份提出任何异议。世界上很多大国,包括日本,都在该国的世界地图上,把南海诸岛标明是中国领土。今年,中国宣布启动第二次全国海岛调查,计划用5年时间对"蓝色国土"上的万余个海岛资源进行全方位摸底,包括地形地貌数据、资源环境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情况。这意味着中国的"海  相似文献   

7.
《地球》2021,(5)
正在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中,凝聚了人民智慧结晶的工程建设数不胜数,其中许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尘封消逝。但是大运河,沟通南北,蜿蜒千里,历经千年风雨之后愈加风采卓然。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再度收获了全球关注。而这一条千里长河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北京的白浮泉——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点,成为了重要的地理标志,正如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评价:"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相似文献   

8.
姚鹏飞 《地球》2012,(5):1-1
2012年4月8日,12艘中国渔船若往常般在南海中沙群岛的黄岩岛附近捕鱼作业。菲律宾的巡逻飞机有点"看不过去",遂出动了该国最大的军舰"德尔皮拉尔"号,将中国渔船非法堵在黄岩岛!湖内,并试图抓扣在黄岩岛附近作业的中国渔民。菲海军士兵登上中国渔船检查,并声称在一艘船上查获了"非法"捕捞的水产品。如果中国渔船逾越了中国国境并且进入了菲律宾国境内,毫无疑问,菲律宾的上述行为无可争辩。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渔船一直在中国境内作业,而黄岩岛则是中国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7,(5)
<正>"世界地球日"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如今,"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今年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世界各国都举办了各种宣传推广活动。中国从20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20,(6)
正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被称为"国宝"。它们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这圆滚滚的"国宝",体态丰腴,头圆尾短,憨态可掬,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历史上,大熊猫曾在我国广泛分布。受人为活动、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大熊猫的栖息地明显碎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7,(4)
<正>世界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目前最主要的活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纪念活动。每年中国纪念"世界地球日"都会确定一个主题。2017年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2016年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相似文献   

12.
正4月25日上午,由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魅力地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专题科普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正式开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副馆长刘树臣,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何庆成,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副主任纪书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副馆长朱英姿出席开幕式。本次展览是为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1月28~29日,由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迈向绿色低碳,深化产业变革,永续和谐发展"。本届大会首次设立了动物福利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就动物福利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对话。动物福利论坛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和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让公众、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6,(11)
正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河流日。这是世界上的河流保护先驱者们,为生命的起源——河流,专门设立的节日。2005年联合国启动了"生命之水"的十年项目,以让人们意识到需要更好地保护身边的水资源。在此之后,为了响应国际知名河流捍卫者马克·安杰罗发起的一项提议,世界河流日应运而生。世界河流日旨在强调河流的多重价值,努力增强公众保护河流的意识,并鼓励世界各地改进河流的管理方式。几乎每个国家的河流都面临着一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是国家"九五"期间建设的重大科学工程,自1998年开始观测以来,获取了大量的地壳形变GPS观测资料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为认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料和定量约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二期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对网络中观测站点的空间密度、观测方式和应用功能进行大幅度强化。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运行现状和主要成果及二期工程的建设规划。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二期工程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地学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地测量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6.
正"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治理大气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发表了《同呼吸共奋斗——写在2013年"6·5"世界环境日》署名文章。周生贤在文中表示,大气环境质量能否改善,成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山清水秀但贫困落  相似文献   

17.
蓝颖春 《地球》2015,(1):36-39
<正>世界上最早的调水工程是公元前2500年,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的沟渠,引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河水,浇灌出了灿烂的"两河文明"。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兴建了人类第一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尼罗河水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部进行灌溉,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与繁荣。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350余项调水工程,年调水规模超过了5000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5,(3):61
<正>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重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但是,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的  相似文献   

19.
正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它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中,水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济经的发展,不少地区和国家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每年2.8万亿立方米,实际可利用量约为每年8000亿~95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每年2300立方米,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亚洲银行有关研究表明,2030年中国预计有约700亿立方米用水缺口。我  相似文献   

20.
郑仙蓉 《地球》2014,(7):20-23
1998年,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让中国经济损失惨重,也让中国深刻体会到了植被遭到破坏后的生态之痛。自此,中国开始退耕还林。这项重点工程是世界上投资最大、造林面积最多、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