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高层建筑幕墙施工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幕墙结构设计,往往忽略施工过程对其安全性的影响,这种近似的分析方法会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结果不可信。尤其对于超高层建筑,其施工过程中力学变化复杂,对幕墙整体安全性的影响具有一定未知性,需要深入分析。针对此问题,结合刚度迁移法对上海中心大厦幕墙施工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典型分区幕墙支撑结构应力及吊杆变形在施工中的变化;利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伸臂桁架的合拢次序,保证了幕墙施工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幕墙支撑结构应力在各施工阶段存在差异,幕墙玻璃施工结束后,应力达到最大值,后续施工中,应力逐渐减小;吊杆最大竖向变形量出现在本区幕墙玻璃施工中;为保证幕墙施工的安全性,应合理安排伸臂桁架的合拢次序及时间。  相似文献   

2.
沉管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及对接等是整个沉管隧道施工中的重中之重,这几个工序主要集中在水下进行,当前施工技术难以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及其对接精度等,研究沉管隧道施工的可视化监测系统,对辅助现场精确测量、潜水作业以及指导安全管理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沉管隧道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基于VTK的可视化和数据模型驱动等关键技术,采用并集成GPS测点坐标系统的构建与精确转换、PSM配置,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沉管隧道施工三维实时可视化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施工过程中管节浮运、沉放的具体情况,实现沉管隧道实时可视化,并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天津市海河沉管隧道工程的施工中。  相似文献   

3.
沉管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及对接等是整个沉管隧道施工中的重中之重,这几个工序主要集中在水下进行,当前施工技术难以全面控制施工过程及其对接精度等,研究沉管隧道施工的可视化监测系统,对辅助现场精确测量、潜水作业以及指导安全管理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沉管隧道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基于VTK的可视化和数据模型驱动等关键技术,采用并集成GPS测点坐标系统的构建与精确转换、PSM配置,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沉管隧道施工三维实时可视化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施工过程中管节浮运、沉放的具体情况,实现沉管隧道实时可视化,并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天津市海河沉管隧道工程的施工中。  相似文献   

4.
采用液压垂直插入钢管柱工艺并结合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对石家庄地铁西三教站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了施工难点,提出了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铁车站施工与城市运行之间的矛盾;而传统的逆作法车站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方法通常是人工挖孔桩结合人工安装永久性钢管后浇混凝土,不但工期长,而且危险性大,工程成本高。盖挖逆作法在解决城市发展与地铁建设中的优势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李军 《地球》2013,(5):98-99
在中小型灌区防渗中,U形砼防渗渠优点多、应用广。但现行的人工现场浇筑,滑模衬砌机浇筑和预制构件成型机预制安装等施工方法,分别具有施工质量差,技术难度大,工程造价高等问题。在农村现实条件下,不易推广。针对此问题,我们在吸收现有各种施工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适应农村现实经济技术条件的U形砼防渗渠简易施工方法。经运用实践证明,可节省工程投资40%以上,渠道输水利用系数达0.96,并且坚固美观,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各种跨径所适应的不同伸缩装置的构造及特点,桥梁伸缩装置设计施工的基本要求,简要介绍了桥梁伸缩装置计算方法及选型原则,着重介绍了GQF(交通行业标准代号)型桥梁伸缩装置施工工艺,供从事桥梁设计及施工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抗震夯土民居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攀枝花地震,使川南贫困山区传统夯土民居遭受了严重损毁。灾后援建过程中,对当地夯土民居在夯土材料、墙体构造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良与优化,并指导当地农民建造了一批抗震夯土示范农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示范农宅的结构设计、构造特点及施工过程做了全面介绍与总结,旨在为贫困地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范海丰  刘玉擎  代亮 《地震学刊》2010,(Z1):356-360
提出5种不同构造形式的GFRP(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底板型材,通过剪力连接件与混凝土结合形成组合桥面板。参照相关规范,对5种GFRP底板型材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刚度和强度等力学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及对比,综合考虑施工便利性和经济性的要求,选取最优方案。通过GFRP底板型材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探讨了所设计GFRP底板型材构造的合理性及作为无支撑施工模板使用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GFRP底板型材结构较为合理,且满足相关规范关于模板刚度和强度要求,施工时可作为无支撑模板使用。  相似文献   

9.
钢管内支撑由于具备材料可周转使用,支撑力调整方便,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因而在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施工中被广泛应用。石家庄地铁东里站主要采用钢管内支撑与排桩相结合的支挡式支护结构,有效控制了基坑的变形,确保了基坑稳定。  相似文献   

10.
偏心支撑钢框架是一种新型的偏心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了一个6层的轻钢结构框架模型,对框架结构分别布置中心支撑、偏心支撑,分别计算了3种结构模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通过对比3种结构模型在荷载作用下的自振周期、加速度及其地震响应,分析了偏心支撑对轻钢住宅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互联平台是依托升级改造项目对辽宁省地震局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进行的全面升级,改进了原有的无线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新增了分会场功能,新建了测震中心、预报中心、强震中心三个分会场技术系统,进一步增强了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在地震应急指挥中的技术支撑能力,并在灯塔5.1级地震事件的应急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某隔震工程隔震层梁出现裂缝为研究背景,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进行了施工过程模拟,分析对比了两种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隔震层钢筋砼梁的内力和变形规律,对隔震层梁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原因下梁的裂缝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隔震层梁出现的裂缝是由施工荷载、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共同作用引起的:建筑物施工期间结构刚度尚处在成长阶段,受到支撑变形、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等不利作用对结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两种结构,常规算法由于不考虑框架的生成和加载历史,算得的内力值均偏小;而隔震结构偏小的幅度更大,因而更危险.计算同时表明,在结构施工过程中,各层梁当拆除其支撑、模板和浇筑其上一层时,其内力达到最大值;其中隔震层梁内力最大,为隔震结构在施工中的薄弱部位.给出了对其加强保护的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3.
腹板开孔耗能支撑有效地避免了传统中心支撑斜杆的失稳破坏,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为研究腹板开孔形状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对腹板开菱形孔、椭圆孔及长圆孔耗能支撑试件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试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滞回性能、承载能力、刚度退化及耗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耗能支撑试件滞回曲线饱满,耗能性能优越.耗能支...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的混凝土灌浆型和全钢型防屈曲支撑质量较大,无法适用于大跨空间结构等轻型建筑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铝管约束轻型防屈曲支撑的设计方法。在核心钢管和约束管间设置不同宽度的间隙并对部分核心钢管进行开孔,通过拉压往复试验,研究了间隙和开孔对试件性能的影响,得到构件的相关恢复力特征,并分析了试件相关参数对耗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轻型防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曲线饱满,耗能效果良好;核心钢管宜开孔且支撑间隙应设置在1 mm左右,以减轻试件端部压力并简化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余震对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钢框架-拉链柱式中心支撑结构和传统钢框架-人字形中心支撑结构为例,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2种结构在主余震、主震作用下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对比了2种结构地震易损性差异,根据抗倒塌储备系数评价了2种结构的抗倒塌性能。结果表明:余震会增加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其影响程度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变大而增加;与人字形中心支撑结构相比,拉链柱式中心支撑结构在高强度地震下处于重度损伤和倒塌2种极限状态时的失效概率更低,抗倒塌储备系数更大,抗倒塌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昆明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子项目——"04昆深工程"为例,介绍了人工地震探测工程的主要实施技术、在城市和民族地区开展大规模人工爆破工作的困难、施工及管理的复杂性等;对组织协调在项目中的成功运用进行了分析;从测线及炮点选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管理、严格贯彻实施操作规程、做好安全控制等方面对工程实施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对项目实施管理全过程从组织协调的细化分层及项目团队的有效沟通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混凝土柱的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以其高强轻质、耐腐蚀、耐疲劳、施工便捷和不增加构件尺寸等诸多优点备受土木工程界的关注。本文根据现有资料,从材料性能、截面形式、试验研究和施工工艺等几个方面,对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最后,对实际工程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防屈曲支撑相继涌现,正不断向着新型材料,新的结构形式,方便生产和施工,且具有更加优越的耗能特性等方向发展。本文对2017年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6WCEE)中防屈曲支撑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传统防屈曲支撑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支撑约束段设计、焊接、连接形式、端板旋转和塑性铰出现位置等,介绍了基于非传统材料以及新截面形式的防屈曲支撑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多数是从构件性能的层面改进传统防屈曲支撑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通过16WCEE会议的相关研究总结了防屈曲支撑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结构的耗能减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形式的中心支撑对钢管混凝土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基于纤维梁模型建立5种钢管混凝土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数值模型,在合理选取钢材和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不同失效工况下结构的抗连续倒塌非线性动力响应,通过非线性静力加载获得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设置中心支撑均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倒塌承载能力,其中对边柱失效工况的提升效果好于中柱失效工况;设置中心支撑提供了新的荷载传递路径,可以有效减小失效柱相邻构件的分配内力;X型支撑在不同失效工况下都能显著提升框架刚度和承载能力,降低失效节点的竖向位移,反斜支撑框架表现出更好的延性和极限承载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光纤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数据传输损耗小,能够实现实时监测等优点,是当今监测技术研究中的热门。通过工程实例,对光纤传感器在基坑监测中的应用,特别是其监测原理和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为类似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