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海台风的发生发展往往会造成猝不及防的损失。8807号台风正是一个对我市乃至浙北地区影响明显的近海发展台风,它生成的位置距我市临海仅400公里;它的强度变化快,生成后12小时内中心风力由9级增强到12级,气压由990 hpa 加深到980 hpa;移速快,从形成到登陆象山县林海乡仅仅只有15小时;影响大,本市采取种种防范措施但仍有许多灾情出现。这里我们主要根据 GMS 云图对8807号台风的发生发展及移动路径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8712号台风9月5日在吕宋岛以东的洋面上生成后,以每小时10至15公里速度朝西北方向移动,以后移速加快为20公里于10日晚上8时在福建省晋江县境内登陆,11日02时减弱为低气压。我市在这次台风倒槽、冷锋扩散南下和低层东风急流共同作用下遭到了连续暴雨的袭击。9日08时至12日08时本市雨量为506.5毫米见图1。  相似文献   

3.
邓之瀛 《气象》1978,4(7):9-11
一、概况 7708号台风9月2日生成于关岛东南约700公里的洋面上,以后沿着其北侧的付高偏东气流西行。9月5日付高断裂,台风则沿着两团付高的空隙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9月9日又偏向东北行,从10日02时—08时突然折向西北,以后缓慢向偏西方向移动,11日07时在崇明岛登陆,登陆后向西南偏西方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7708”号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一个反抛物线型路径的强台风,台风中心于9月11日08时在崇明岛登陆,登陆前一天就迅速减弱,登陆后很快填塞。表1给出台风登陆前后中心强度的变化情况。由表1可见:1、台风中心登陆前30小时起(此时台风中心尚在长江口以东五、六百公里的海上)台风就开始明显减弱。2、中心登陆前6小时内台风减弱最快,每小时增压率和风速减小率均达最大值。3、台风登陆后中心强度继续减弱(比之海上减弱速度并无明显增大),12日凌晨台风填塞在皖南山区繁昌附近。据统计,凡在24—35°N登陆时台风中心强度达P_min<985毫巴,V_max≥25米/秒者都可维持36小时以上,个别的可维持68小时之久。而8号台风登陆时势力较强(970毫巴、25米/秒),登陆后穿过江南水乡,但不足24小时就消失了,减弱速度比  相似文献   

5.
8217号强台风于9月6日14时生成于菲律宾东部洋面、向西南西移动,之后又折向西北西移。到12日08时,台风中心移到我国西沙群岛永兴岛以东大约200公里的海面上,移速突减,折向偏北移。14日08时前后又折向西北西移,于15日06时在徐闻县登陆,10~11时进入北部湾北部海面,17~18时穿过涠洲岛东北部(距岛约10公里)海面向偏北方向移动,但两个小时以后又折向西行,于16日l~2时在防城县东兴镇到中越边界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登陆后,向偏西北方向移动,14时前后消失在龙州县境内。这个台风是解放34年来,登陆我区沿海最强的台风。受这个强台风影响,我区东南部出现了大范围的狂风暴雨天气:钦州地区沿海风力都在8级以上,其中西部沿海9~11级,北部湾北部海面达12级且持续15~18个小时之久;钦州、南宁两地区大部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河  相似文献   

6.
2005年台风“海棠”与“泰利”的移动路径和登陆地点不同于“麦莎”与“卡努”,前2次台风自东南偏东往西北偏西移动并登陆于福建中部沿海,后2次自东南往西北移动并登陆浙江中部沿海,都给浙江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影响金华地区的风雨程度不同。经分析台风移动过程,认为西风带低槽或高压影响到副高,副高影响着台风西行或北上,在西风带低槽或副高影响较弱时,台风内力和地形影响作用加强;台风在副高带状时西行为主,块状时北上为主。分析台风路径的预报过程,认为中央气象台预报为“登陆台风”有3~4天的时效;预报较准确的登陆位置,若路径较有规则为30~54个小时,若不规则路径可能仅为3个小时。分析影响金华的台风风雨程度,认为东路台风雨量分布特征是东部大、西部小;南路台风是东南部大、西北部小;最大风力落区基本相同。地形对不同台风路径下的风雨影响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1前言台风是我国华南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天气(据1949~1990年统计,90%的登陆台风是登陆在华南沿海,每年都有台风登陆华南地区,最多年份达9个,而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台风登陆时常带来狂风暴雨,给当地人民的生命造成极大损害。为了防范台风,减少损失,必须努力提高台风的预报准确率。台风的移动有规律,但无定式,所在海域不同,移动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分海域统计过去生成台风的移动方向,可以了解台风的移动规律,对台风移向的预报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当台风处于某个划定海域时,其移动经常是多变的,有时停留很久,有时突然转…  相似文献   

8.
张婉佩  董克勤 《气象》1978,4(7):2-3
7504号台风形成在我国台湾省东南约400公里的洋面上。与过去一些近海台风类似,这次台风发展很快,从低压环流出现到台风形成,只有一天的时间。从台风编号到登陆我国大陆也只有48小时的间隔,  相似文献   

9.
概况 7501号强台风于今年1月23日08时在太平洋帛琉群岛附近生成。开始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西和西西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曾一度加强成强台风。后来,穿过棉兰老岛时,强度有些减弱。25日中午台风进入我国南  相似文献   

10.
9711号台风暴雨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引言9711号台风是1997年全国登陆台风中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个,造成的大风、暴雨等灾害也是历史上罕见的。本文对9711号台风的移动路径、环流特征、西风带系统特征、水汽条件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欧洲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中央气象台三家的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可供今后台风暴雨预报参考。29711号台风基本特征11号台风于8月10日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13日02h开始编报,受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于18日20h后在浙江温岭附近登陆,登陆时台风中心强度960hPa,中心最大风力40m/S,登陆时…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央气象台逐小时的台风中心定位资料,对2007—2016年共10 a登陆台湾岛后的台风移动路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0a间登陆台湾岛后台风移动路径发生左折最多,比右折和直行之和多25%,右折最少。左折平均偏折37.73°,主要集中在15°~45°,占折角总数的80%。2)一般台风移动缓慢时折角大,移动快时折角小。一般台风强度较弱时折角大,强度较强时折角小。3)登陆台湾岛后台风的突变路径主要分为西折、打转且北折两类,其中西折最多。西折分西北行西折和北上西折,其中西北行西折最多。其余为打转且北折,主要为西北行打转后北折路径。突变折点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且多为左折突变。4)台湾岛地形诱生偶极涡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是台风路径发生偏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0813号超强台风"森拉克"和0815号超强台风"蔷薇"的登陆地点相同,移动路径相似,但他们对浙江省造成的降水特征不同,特别是对浙北地区的影响有很大差异.利用常规的探空资料及NCEP 1°× 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这两次台风过程的环境场、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分析(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和自动站地面风场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台风与环境场的相互配置是造成两个台风降水差异的原因,特别是冷空气的影响状况是这两次相似路径台风对浙北造成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18年共有29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生成台风个数偏多,南海台风活跃。有10个台风登陆我国,登陆强度整体明显偏弱,但是登陆台风个数明显偏多、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段偏北、北上台风偏多,造成台风降水范围广、暴雨强度大、超警河流多。其中,“安比”、“摩羯”、“温比亚”一个月内相继在华东地区登陆并深入内陆北上,且登陆后长时间维持热带风暴级强度,给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带来大范围强降雨。“艾云尼”移动缓慢,与西南季风环流相结合,给广东等地区造成长时间的持续强降水。“山竹”是2018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其7级风圈明显偏大,给广东、香港等地区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风和强降水。2018年所有预报时效的路径预报误差较2017年均有所降低,路径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强度预报水平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常规天气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对39个登陆福建不同地段的台风短时强降水空间、时间分布及强降水强度、落区、过程雨量分布及其与登陆时台风强度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登陆福建台风短时强降水规律,结果表明:(1)登陆中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多,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短;登陆北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少,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长。(2)强降水主要时段登陆北部、中部类是登陆前5小时至登陆后5小时,登陆南部及南海北上类是登陆时至登陆后15小时。此外,南海北上类及登陆北部类强降水落区多数在内核区;登陆中部类强降水落区在台风中心附近的频率是几类中最低的,大部分强降水落区在北侧的螺旋雨带上。  相似文献   

15.
吴富山 《气象》1979,5(3):18-20
一、特点概述 7805号台风是一个历史上很少见的异常路径台风。1978年7月11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一热低压,后发展成台风。中央气象台于15日02时编号为7805号台风。15—18日,台风一直在137°E以东洋面上回旋,后来一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9日08时移到了146°E以东,19日14时又折向西北方向,从20日08时起,台风在28—30°N之间快速西行。23日08时前后在浙江象山县南田登陆,登陆后12小时减弱为低气压。这个台风低压自24日08时开始,大致沿115°E北上,直到26日才在冀北填塞消失(见图1)。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误差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锦华  唐家翔  戴雨菡  虞本颖 《气象》2012,38(6):695-700
利用2005 2009年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资料,比较了各类型台风路径、台风登陆位置及登陆时间的预报误差,登陆台风不同阶段以及华东登陆和华南登陆台风的路径预报误差。结果表明:CMA在2005 2009年的路径预报水平与1999 2003年的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平均南海台风预报误差大于西北太平洋。异常路径台风主要出现于南海,三个预报时效(24、48和72 h)异常路径的预报误差平均都小于正常路径。将登陆台风分为远海、登陆期间和登陆后三个阶段,显示登陆期间台风预报误差最大,同一阶段华南登陆台风的预报误差大于华东登陆台风。台风登陆位置在24、48和72 h预报时效的平均预报误差分别为71.1、122.6和210.6 km,48和72 h台风实际登陆时间有70%早于预报时间,平均分别提早8和12 h。比较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24 h路径预报误差,得到南海三种典型登陆台风路径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及其与路径预报误差的关系不一样,即误差成因不同。南海倒抛物线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大,其预报误差最小;西一西北型的大尺度引导气流与台风移动的偏差最小,其预报误差最大,可能与大尺度环流预报准确性差有关。登陆华东的预报误差小于登陆华南台风的预报误差,这与台风登陆华南时其大尺度引导气流和台风移动的偏差大于登陆华东的台风有关。  相似文献   

17.
8217号台风于9月6日在菲律宾东部洋面生成后,稳定地向偏西方向移动,9日穿过菲律宾,10日进入南海东部,12日北翘转向西北方向移动,移速减慢,强度加深,到14日08时后突然折向偏西方向移动,15日早上在雷州半岛徐闻登陆,进入北部湾,16日凌晨在防城沿海再次登陆见图1。  相似文献   

18.
冷涡与台风     
刘景秀 《气象》1978,4(8):6-7
夏秋季节,常会出现一些复杂路径的台风,采用常规予报方法往往导致失败。1977年第8号台风就是一例。当7708号台风9月9日北上至冲绳岛附近时,按照一般经验和一些客观予报方法,应予报继续向北偏东(大约30°)方向移动,但在20时台风却突然折向北偏西移动,12小时移向变化达35°,10日08时又出现第二次意外的西折,移向从310°转为270°,6小时移向变化也有40°,台风径直向长江口逼近,并于11日晨正面登陆上海崇明岛(图1),成为建国以来台风第一次正面登陆长江口的特例。  相似文献   

19.
8217号台风9月6日在太平洋上生成,以后沿着付高南侧偏东气流西北偏西行。 9月11日付高明显减弱并分成二环,12日台风开始转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14日夜间折向西北移,15日上午在雷州半岛登陆,下午经过我岛,16日再次在防城附近登陆,登陆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 这次台风在海上共经历10天时间,强度大,范围小,移速慢,我岛从9月14日白天起受其外围影响,15日台风直接影响我岛,致使我岛出现12级以上大风,并有特大暴雨,过程总降雨量为420.3毫米,给岛上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总结经验,以利再战,下面用本站现有的图资群资料对这次台风路径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台风“桑美”(0608)登陆前后降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陈镭  徐海明  余晖 《大气科学》2010,34(1):105-119
利用雷达-雨量计联合测量降水技术得到的1小时雨量分布资料, 分析了台风“桑美”登陆前后距台风中心111 km以内的降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尤其是登陆前双眼墙循环过程中, 降水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 在登陆前“桑美”经历了双眼墙循环过程, 在此期间, 其内、外眼墙和雨带降水均以强降水为主, 内、外眼墙平均降水率均随时间增强, 而外眼墙增长幅度更大, 且平均降水率始终大于内眼墙, 但并没有伴随外眼半径减小的过程。而雨带平均降水率随时间变化很小, 略有下降。在登陆后,“桑美”内核和外围区仍是以强降水为主, 登陆前三小时左右内核区平均降水率有一个迅速增长的趋势, 登陆后随着台风强度的减弱, 其平均降水率迅速下降。“桑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 其登陆前后降水结构有明显的非对称性, 在登陆前内、外眼墙和雨带最大降水均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右侧, 且雨带的最大降水率始终位于内、外眼墙的右方; 登陆后, 内核区和外围降水更多地出现在移动路径的后方, 而不是登陆前的右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