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珠宝旅游产业是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和东湖风景区,建设武汉东湖国家珠宝旅游产业基地(“中国宝谷”)非常必要。本文提出了基地建设的总体框架设计方案,分析了基地建设背景与必要性,探讨了基地建设基础与可行性。文章指出,要在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磨山景区南部南望山北部及毗邻地区建设国家级珠宝旅游产业基地、构筑“中国宝谷”,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空间上形成“一核(教育与研发极核)一街(鲁磨路珠宝一条街)三区(珠宝创意设计与科教游览区、珠宝文化鉴赏与休闲度假区、珠宝展示交易与旅游购物区)”格局。文章认为,基地建设是国际国内珠宝文化旅游大发展和良好的基础调节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前景广阔,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东阳美、四会、平洲三个翡翠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研究,揭示该区域翡翠产业的形成及发展机理。研究结果认为,可以将该区域翡翠产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且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主导因素、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初步形成阶段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政策和当地的经济能人,发展方式是模仿和技术扩散,发展动力是攀比效应和信息优势;快速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是市场规律和集群引起的外部效应,发展方式是与集群相关的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动力是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冀钦  杨建平  陈虹举  李曼 《冰川冻土》2021,43(5):1560-1570
以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沿线地区为研究区域,使用2000―2015年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与构成等数据,采用Nich指数、Theil指数与Gini系数分别测度经济相对发展速度和空间、产业视角下的经济差异。结果表明:近15年川藏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强劲,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藏东地区外援型经济的特点使其2012年后的增速回落与川西地区相比更为和缓。空间视角下,2000―2015年沿线地区经济差异经历“增大―缩小―再增大―再缩小”过程,经济发展总体趋于协调。藏东、川西两地区内部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根源,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高于94%,且藏东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大于川西地区。产业分解视角下,川藏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差异呈“增大―减小―再增大”态势。三大产业的差异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相应的对总差异的贡献率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但第二、第三产业贡献率差距呈缩小趋势。产业集中效应主导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第二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在区域上的集聚是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板内小位移走滑断裂在全球广泛发育,对沉积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和差异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对我国中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内部小位移走滑断裂几何学特征对比分析基础上,揭示了塔里木、四川及鄂尔多斯盆地小位移走滑断裂平剖面特征和走滑构造样式的共性及差异性,进而结合区域动力背景分析了上述三大叠合盆地内部小位移走滑断裂的成因演化.研究表明:(1)我国中西部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小位移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于盆地中北部地区及巴楚隆起、四川盆地主要发育于盆地腹部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发育于南部地区和北部杭锦旗地区;(2)三大盆地走滑断裂线形特征明显,但平面展布具有很大差异,塔里木盆地中北部可划分出5个特征迥异的走滑断裂发育区、四川盆地腹部走滑断裂呈不规则网状、鄂尔多斯盆地泾河地区走滑断裂主要呈北东东向、局部呈北西向.(3)三大盆地走滑断裂剖面均呈高陡产状,均发育纯走滑、张扭、压扭及叠加/反转等走滑构造,其中塔里木盆地花状和直立状走滑断裂均比较普遍;四川盆地腹部走滑断裂多为直立状,花状相对偏少;鄂尔多斯盆地泾河地区走滑断裂多呈复合花状或“花上花”特征且走滑反转特征典型.(4)塔里木、四川及鄂...  相似文献   

5.
深圳珠宝产业聚集区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综合性珠宝首饰加工、制造与批发中心。近年来以万山工业区为中心逐渐形成翡翠批发市场,填补了深圳珠宝产业聚集区的空白。相对于广州、揭阳、平洲、四会等成熟翡翠市场来说,深圳翡翠市场仍属于一个新兴市场。对该翡翠市场进行了SWOT(即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后认为,该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其竞争压力也十分严峻;同时,也为从业者正确认识该市场的环境态势、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提高其竞争力、为深圳翡翠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的风险水平,基于人、物、环境、管理4类事故诱因,选用DEMATEL/ISM法厘清系统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和因果关系,结合MICMAC法分析风险因素的依赖度和驱动力,并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了“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风险分析软件”,形成了一种D/I-MICMAC-VS集成风险分析方法并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塌陷隐患区燃气管道风险因素分布于6个层级,通过对表层直接因素的严格管理可以在短期内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中层间接因素在系统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只有重视深层根本因素,才能够从根本上对燃气管道事故进行控制。(2)自发集群是燃气管道事故风险管控的关键抓手,通过优先干预可对事故防治起到显著作用;独立集群通过自身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系统的风险水平;联动集群对事故的演化发展起到传递推动作用。只有厘清诱发依赖集群变化的深层根本因素才能实现有效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珠三角沿海地区土壤硒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成土母质的关系,探讨了该区域土壤中硒的来源及富集影响因素,提出珠三角地区土壤富硒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湿热条件下花岗岩类强烈化学风化和富集改造的结果,土壤富硒作用的实质是杂质元素从成土母质中大量活化并分离移出,从而使硒元素发生相对富集的过程。本文对珠三角沿海地区土壤硒富集规律的总结显示该地区硒资源具有巨大潜力,具有广阔的开发富硒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布局不合理,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手段,是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潍坊市滨海新区通过对卤水资源进行整合,初步实现了卤水资源的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经营,并在培育矿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注重矿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完整化,构建生态海洋化工产业集群,从而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矿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下水对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特大型滑坡频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岩溶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及在其影响下的滑坡成灾模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文章以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大寨滑坡为例,基于野外调查,结合水动力场、水化学数据、暴雨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划分出大寨滑坡区地下分水岭,圈定了影响大寨滑坡的灰岩区和碎屑岩区,面积分别为0.93,0.30 km2;(2)滑坡当日暴雨集中在6—12时,后缘区域岩溶管道水对大寨滑坡滞后暴雨2 h启动起到主要控制作用;(3)滑坡区碎屑岩以及后缘灰岩接受了百年一遇的强降水的入渗补给后,在各自内部形成高压水动力场;在基岩裂隙水、岩溶管道水两种水动力场及岩层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潜在软弱结构面上的岩层失稳进而发生滑坡。由此建立了基岩裂隙水和岩溶管道水复合水动力场对滑坡的影响模式,并提出一种复合水动力场耦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武音茜 《矿产与地质》2008,22(6):579-584
RSOMP方法是根据我国矿山企业集团特点提出的一种评价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法,通过“资源配置(R)-集团公司结构(S)-运行机制(O)-市场行为与绩效(M)-生命周期(P)”等五方面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制度综合分析,评价我国矿山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认为资源配置结构和优势、资源储量消耗与补偿、运行机制、产品结构和品牌优势、产业链结构和优势、新技术研发结构和优势、新产品开发和优势、矿山企业集团结构和优势、创新团队与员工梯队和优势、对外技术传播和扩张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构成主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因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为云南铜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拥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矿业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长沙市积极响应号召,鼓励大数据产业发展,“要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计划将长沙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大数据经济集聚区,推动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2.
张亮 《地质与勘探》2020,56(1):230-238
科学分析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合理制定区域矿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合理、有序、高效、生态地开发区域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SWOT分析模型在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分析中的工作方法和步骤,构建了包含15个评价指标的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青海祁漫塔格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主要优势为区域规划及政策好、生态环境影响小、矿产资源总资源储量及成矿潜力大、矿产资源可利用性较好,主要劣势为外部运输和矿山生产建设条件差、整体生产成本高、区域矿床集中度低,综合分析得出祁漫塔格地区位于多元经营战略(ST战略)区域,整体区域资源开发竞争力较好。证明SWOT分析模型及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在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分析中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SWOT分析,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和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reats)通过调查研究罗列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规避的因素,然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具有一定战略指导意义的决策或规划。本文通过对绍兴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占富  耿晓伟 《地下水》2011,(4):165-166,183
以陕西十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陕西2000~2009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分解。研究表明:陕西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国际旅游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区域差异,三大地区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构建"一核、两轴和五板块"的旅游空间结构,提出促进其形成的举措。提升三大区域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杨巍然  王杰  梁晓 《地学前缘》2012,19(5):1-17
根据中国学者的开合构造观点,分析了亚洲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提出“构造集群”、“构造运动程式”等一些新的认识。(1)亚洲划分为11个大地构造旋回并归纳为大陆基底形成、泛大陆和超大陆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板块构造与陆内演化三大阶段。(2)以23条俯冲带或碰撞带为骨干,划分了以西伯利亚陆块、古中华陆块、印度陆块和太平洋板块为核心的北亚、中亚、南亚和东亚4个构造集群,以及11个二级和86个三级构造单元。构造集群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陆块、大小不同的地块和各个时期造山带的聚合体;两个构造集群间存在一个构造结合区。(3)亚洲构造变形特点为:中亚构造集群基本呈东西向展布,分别受围绕西伯利亚陆块分布的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和围绕印度陆块分布的主体向北北东突出的弧形构造(仅内弧出现了向南突出的喜马拉雅弧)的挤压,它们同时又被北北东向展布的东亚构造集群强烈改造,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表明古中华陆块在亚洲大地构造演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4)亚洲大地构造时空演化与全球同步经历了哥伦比亚古陆、罗迪尼亚古陆和潘基亚古陆形成的3次重要造陆事件。在此过程中,中亚构造集群独具特色:哥伦比亚古陆1 850 Ma形成,稍早于南亚构造集群(1 800 Ma)和北亚构造集群(1 800~1 600 Ma);罗迪尼亚古陆830 Ma形成,晚于南北两侧的900~1 000 Ma;潘基亚古陆210 Ma形成,也比全球普遍于250 Ma形成的时间晚。印支运动的广泛发育和强烈影响是中亚构造集群乃至亚洲最显著的特征。(5)总结出背向俯冲对接式、单向运移拼贴式和原地开合手风琴式3种构造运动程式。背向俯冲对接式的动因是地幔对流(软流圈对流或地幔柱对流);单向运移拼贴式可能与地幔上升产生的地幔层流有关;原地开合手风琴式推测是深部地幔“热点”周期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6.
黄卫华  黄学良 《江苏地质》2004,28(4):243-245
有色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对国民经济的崛起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从企业内部、外部两方面对中国有色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胡航  余星  韩喜球 《地球科学》2022,47(7):2616-2630
大洋地幔内部存在广泛的不均一性,其成因可有多种模式,其中俯冲循环作用对地幔组成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为明确各循环组分对亏损地幔的改造作用及其在富集源区中的相对贡献,系统总结了不同循环组分(远洋沉积物、俯冲洋壳、陆壳)的平均微量元素特征,计算了各循环组分在俯冲过程中经历的化学变化. 基于改造后的循环组分,开展与亏损地幔源区的混合和熔融模拟. 结果表明,HIMU型玄武岩可以由纯俯冲洋壳(≤10%)与亏损地幔(≥90%)混合形成的源区,经较低程度熔融(0.5%~1.5%)形成;而EMI型玄武岩可以由俯冲洋壳(≤10%)、俯冲剥蚀的下陆壳物质(≤3%)、亏损地幔(≥90%)混合形成的源区,经较低程度熔融(1%~2%)形成;EMII型玄武岩可以由俯冲洋壳(≤10%)、GLOSS-II(全球俯冲沉积物)或上陆壳物质(≤0.8%)与亏损地幔(≥90%)混合形成的源区,经较低程度熔融(1%~1.5%)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矿物晶体结晶时不同结晶离子对晶体结晶的作用不同,提出了差异扩散速度控制晶体形态的观点。文中论述了差异扩散速度的产生及影响因素,指出外部因素(温度、压力、粘度、酸碱度等)是通过离子的扩散速度变化来主导占位选择和形成优势面网,最终形成反映差异扩散速度的晶体形态。用差异扩散速度来解释矿物的晶体形态标型,比较全面地考虑各种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避免了文中列举的片面性。此外,文中还探讨了晶体的生长方式、优势面网的产生和产生的必要条件以及相对衍射强度与优势面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类型及其特征研究,总结出该区岩性油藏主要受4种因素控制:(1)断裂是最重要的超压流体优势输导通道;(2)古超压是油气向下运移的输导动力;(3)长期继承性古鼻状构造是油气侧向运聚的优势指向区;(4)以空间成因单砂体为控制因素形成的单一岩性圈闭是最基本的控油与聚油单元,垂向多个小层、平面多支单砂体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这对该区岩性圈闭预测、岩性油藏成藏分析以及对极其复杂的油水分布机理与规律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基础,对当前复杂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疆北部及邻区地质构造单元与地质发展史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新疆北部及邻区在区域构造上分属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及塔里木三大板块,它们被两条时代不同(石炭—二叠纪、志留—泥盆纪)、规模宏伟的板块缝合构造带所分隔,缝合构造带与两侧板块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却无隶属的“父子”关系,三大板块自元古宙发生解体裂移后,增生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主要是依据各陆缘的不同特征分别形成岛弧或边缘海盆;进入晚古生代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培里木板块已率先完成碰撞缝合,此时除斋桑—额尔齐斯—线尚有古亚洲洋残余外,绝大部分地区均进入陆内构造发展阶段,其主要构造活动是“手风琴式’的开合构造,形成一些裂陷槽、裂谷和上叠盆地。研究区内共分出15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4个三级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