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门一次降水过程预报失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前期数值预报产品和常规资料,显示2009年4月19~20日高空有大槽东移,中低层有切变线南压,地面有弱冷空气南下影响,而江门本地17到18日实况资料显示水汽条件充沛,前期积蓄了充足的热量,所有因素都对产生强降水十分有利,因而预报江门地区4月19到20日有一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达到暴雨量级,但事实预报结论与实况相差甚大。通过分析原因,结果发现,500 hPa高空槽偏北、偏东;850 hPa南北向的切变线并没有南压,而是擦过粤北;西南低涡在发展成江淮气旋过程中,其移动路径一直在我省偏北、偏西,这些都是不利于造成广东大范围暴雨。数值预报必须充分考虑数值预报所预报的天气系统的影响程度,这对提出数值预报的释用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2011年9月14日淄博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红外云图和济南多普勒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基本速度产品演变,以及欧洲中心数值预报,T639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与低层切变线长时间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雨,发生在呈带状云团云顶亮温低于240k和雷达强回波43dBz长时间影响时段,当处于0.5。仰角济南雷达辐合线附近同时低层有冷平流时降水强度较大。数值预报与实况对比分析表明,日本、欧洲中心、T639数值预报模式都预报出14日副高有减弱东撤南退,日本预报副高系统稳定,位置偏南,欧洲中心更偏南,T639预报偏北;三种数值预报均预报有低层切变线影响,日本数值预报与实况相当,欧洲中心和T639对14日白天的切变线预报较好;对地面倒槽预报,T639对于14日白天预报与实况相吻合,日本和欧洲中心比实况偏晚;T639和日本降水量预报对暴雨预报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2年9月1日08时—2日08时贵州省毕节市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释用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冷空气从偏北路径南下背景下,高空槽东南移、中低层切变和地面冷锋南压共同影响造成。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能量条件等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对强降水的落区预报参考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8月19日的一次出现在百色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是由高空槽和低涡及切变线触发形成的较大范围的暴雨过程.过程性的暴雨发生于500hPa高空槽、850hPa显著气流同时与地面弱冷空气配置下的区域,偏南风低空显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汽和能量条件,增强了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降水的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9月19—20日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落区预报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快速东退南压,配合低层强北风,加快了低层切变线和急流东退南压;西南气流偏西分量增强,偏南分量减弱,加快降水系统的东移,使得降水系统主要停滞在四川东北部的广安及达州中南部区域,造成该区产生暴雨和大暴雨。数值预报场上副高、切变线和急流东退南压速度均明显慢于实况,导致此次过程暴雨预报落区较实况误差较大。由卫星云图、地面流场和露点锋区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暖湿气流中具备抬升作用的位置可以判断1~3h内云团的演变趋势,确定强降水落区,为短临预报提供较好参考。通过多普勒雷达垂直风廓线产品(VWP)分析700hPa附近引导气流的转换来判断系统移动的速度和移出的时间。数值预报具有自身的误差和不稳定性,在实际业务中应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综合分析多种观测资料订正数值预报才能提高暴雨落区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河南汛)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土壤相对湿度监测资料以及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14年汛期的久旱转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环流调整是久旱转雨过程的必要条件;500h Pa高空槽东移配合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东伸加强及地面倒槽发展形成了此次天气过程;低空急流发展为此次暴雨提供充沛的水汽,暴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以及垂直速度大值区位置相吻合,另外850~700h Pa大于64℃是此次暴雨预报的指标之一。对T639和ECMWF模式产品检验分析表明,两个模式都对稳定性降水预报有优势,ECMWF-THIN模式对降水预报有48小时提前量。  相似文献   

7.
白慧  池再香 《贵州气象》2003,27(6):12-15
从天气学原理出发,应用常规天气图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3年4月18日20时~19日08时黔东南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低空SW风急流和地面冷锋配合,是造成这次区域性强降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实况天气图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12年6月10—11日发生在河池市的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低涡切变线南压的环流背景下产生,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能量在适当的动力条件下得以释放出来,是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机制;雷达基本反射率、回波顶高度、风廓线资料等在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2003年2月10日至11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寒潮降温降雨(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如阻塞高压、高空槽、横槽、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地面冷锋以及地面暖低压倒槽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这次寒潮降温降雨(雪)天气是在高空500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巴尔喀什湖至准噶尔盆地的横槽转竖,冷空气从西北路径东移南下,中低层冷槽与暖式切变线接合以及地面冷锋切入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并归纳出此类天气预报的指示系统,对于做好寒潮天气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豫北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对2010年8月13日豫北沿黄地区出现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低槽东移、副高东退南压的形势下,由高、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倒槽和弱冷空气等影响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强降水发生时暴雨区低层水汽辐合跃增,配合强劲的垂直上...  相似文献   

11.
何晨 《气象知识》2019,(2):53-54
对于天气预报,稍微留点心的人经常会听到“受高空槽东移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有些人不禁要问了,这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到底是什么呢?名字听着很奇怪,而且它们怎么老是一同出现呢?高空槽和切变线都是气象学上的概念,是天气系统中的“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浙江省逐日降水量资料、自动站雨量及FNL 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19—25日浙江省梅雨期暴雨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和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为典型的梅雨天气系统背景下低空急流的加强和低层切变线的北抬或南压造成的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的一次降水过程。强降水分为3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均发生在低层暖湿空气北抬的过程中:低层切变线北抬过程中,伴随着西南和东南急流增强,使得中尺度辐合抬升运动增强,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暖区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第3个阶段则为冷空气南下过程中:中低层的切变线和急流东移南压,锋区内垂直风切变增大,不稳定能量得以增强,中尺度对流系统沿着锋区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宁  符娇兰  汪会 《气象》2020,46(8):1026-1038
2015年5月19—20日,华南出现一次暴雨过程。检验表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确定性预报模式(以下简称EC模式)预报的20日强降水落区在广东境内较实况明显偏北,高估了天气尺度系统附近的降水强度,漏报了其南侧暖区内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造成的降水,华东中尺度模式预报明显优于EC模式。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天气研究预报模式(以下简称WRF模式)对该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比EC模式降水物理过程,初步探索了EC模式降水预报误差的成因,结果表明:20日位于广东暖区内的对流组织发展成MCS,并造成明显的低层冷池出流和中高层潜热加热,二者共同作用使得中低层气旋式环流在广东中东部发展,配合其南侧的强西南风水汽输送,在气旋式切变附近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并南移使得广东中南部暖区内出现强降水,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该过程,而EC模式未能预报出暖区对流及其反馈,从而导致其漏报了广东中南部的强降水;EC模式预报的降水与天气尺度环流之间的正反馈进一步加大了降水的预报偏差。EC模式预报的20日白天的强降水主要位于华南北部切变线附近,且以层状云降水为主,降水产生的潜热使得对流层低层切变线附近减压更明显,预报的切变线辐合较分析场明显偏强,使得其预报的切变线附近降水较实况偏强。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2月广西一次暴雨落区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2月13日~17日广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的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强降雨主要是由低层切变线和南支槽共同作用引起,各层天气系统对每天强降雨的贡献不尽相同,第一天高空南支槽还比较浅薄,强降雨主要由低层切变线和超低空东南急流引起;第二、第三天强降雨则是由加深东移的南支槽和北抬又南压的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引起;第四天降雨中低层转北风,只有500hPa南支槽和700hPa切变线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FNL1°×1°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26-28日桂东南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两个阶段均受500hPa小槽东移和地面冷空气南下影响,中低层分别受切变线辐合及偏南气流与东南气流辐合影响.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高温高湿及沿海偏南辐合...  相似文献   

16.
一次夏季暴雨过程预报失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6月17日益阳市一次夏季暴雨过程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低槽东移缓慢,地面不断有弱冷空气补充南下,西南倒槽锋生,配合中低层切变线,是造成本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对于夏季暴雨,除了考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水汽供应,应侧重考虑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micaps下发的各种实况和预报资料,结合本地天气实况对2009年6月11~ 15日一次连续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切变线、季风云团等因素虽然有利于华南地区持续强降雨的发生,但是此期间西南季风风速导致的龙川局地水汽通量较周边偏小,中尺度系统触发不利等因素致使6月11 ~ 15日龙川仅出现中到大雨,降雨量...  相似文献   

18.
受高空中低层切变线影响,2002年10月28~30日,赣南出现了1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整层水汽充沛,湿层深厚,地面~200hPa T-Td<4℃;500hPa以下各层T-Td<1℃,接近饱和.西南风低空急流是为连续性暴雨向北、向上输送水汽的主要通道,有利于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的产生.风的垂直切变较弱,仅为2×10-3@s-1.中低层切变线是造成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它存在于过程的始终.切变线的形成、停滞、加强、北抬、南压促成了赣南3场暴雨的连续发生,形成了我市历史罕见的秋汛.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实况资料,分析了2004年12月20日-22日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的干侵入特征,得出:a)此次降雪主要受中层切变线影响,降雪带与切变线相对应,强降雪中心就出现在切变线交汇的东南到东侧.b)此次降雪过程中,干冷空气主要来自对流层高层,分3路持续入侵,与3条切变线密切对应,而中低层西南和南2支暖湿气流在对流层中层耦合加强,与于冷空气交汇,产生强降雪;强降雪落区位于相对湿度梯度最大处的湿区一侧且有强风辐合的区域.c)随着中层切变线的东移发展,湿不稳定增强并向下延伸,高位涡区向东输送并向下传播,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降雪.d)对流层高层持续的干侵入,使得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有利于其前方西南急流的稳定加强和对流性不稳定的持续发展,是导致强降雪持续、增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9年5月6日铜仁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大气稳定度、动力触发机制进行分析,并对T213(639)的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高层浅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系统南移、地面弱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的.临近暴雨时刻中低层西南气流的加强把暖湿气流送入暴雨区是暴雨产生的关键.对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结果表明,对此次过程T213(639)在风场、涡度、散度、水汽通量、垂直速度方面都作了较好的预报,在今后的预报工作中应该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