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1996年开始,中国地震局进行了大规模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通过"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3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已建成由国家地震台网、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组成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1)国家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是一个覆盖中国的地震监测台  相似文献   

2.
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中的战略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提升地震科技的国家战略地位、增强中国地震科技国际竞争力考虑,提出建立健全国家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和适时调整工作比重的建议。介绍和评述地震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结合云南具体情况提出“十一五”规划4项建议项目。希望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中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是美国提升国家减灾能力建设,改进城市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抗震安全性的国家协调计划。2021年12月21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CRS)发布了“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简介”报告。报告梳理了美国国会自1997年实施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以来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下国会继续实施该计划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介绍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为及时了解美国地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政策参考,对地震行业和相关减灾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的实际工作需求,针对国家台网在全球地震速报中缺乏专门的地名查询系统,通过对国家台网实时、人机交互处理子系统和全国速报信息交换平台(EQIM系统)的相关协议和数据接口进行研究,并结合地震速报相关规定中对地名的要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提供的Arc GIS Engine(AE)组件技术,采用Visual.Net开发平台和COM组件技术,来实现获取地震地名信息的功能,开发设计一套用于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的地名查询辅助系统,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的效率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是国家公共安全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进行地震应急指挥服务的专业技术支持系统。本文以数字观测网络项目为背景,全面归纳和总结了国家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及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震动态》2009,(6):40-40
2009年4月27日,“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自动速报系统)”顺利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的验收。“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自动速报系统)”主要由广东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共同负责承建,该系统安装了广东省地震局最新研制的地震台网实时自动处理软件系统,通过国家地震数据实时共享系统获取国内和国外地震观测台站数据进行地震事件检测处理,  相似文献   

7.
记者从国家地震局获悉:我国地震监测系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增添了一系列灵敏度高、监测效果好的仪器设备,使得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提高.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至地中海地震带的汇合地区,是个多地震的国家.1976年唐山地震的发生,更引起了国家对地震工作的重视.国家这些年曾拨出专款加强地震监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现已建成的北京、上海、昆明、成都、兰州等六个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能够通过电子计算机,有效地把地震和有些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在台网中心迅速记录下来.天津、太原、滇西、呼和浩特等12  相似文献   

8.
据合众国际社科罗拉多戈尔登1978年2月5日电,美国国家地震情报中心作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地震情报收集机构,在俯瞰山丘的四层白色砖楼的第四层进行日常工作。地震预报不属于国家地震情报中心里科学家们的事情,这由加利福尼亚门洛帕克的国家地震研究中心负责。  相似文献   

9.
新一届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于2006年3月成立。为了总结经验,加强研讨交流,保证新一届委员会的工作顺利开展,中国地震局于2006年3月27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杜玮副司长主持,50多名新一届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司长卢寿德对上一届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工作进行总结,充分肯定了上一届委员会在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评审工作、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与修订、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相似文献   

10.
借鉴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化模式,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导向,深入分析中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强调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探索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应该提升中国地震科技的国家战略地位、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在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2个地区的台网监测能力,选取2个地区2021年5月18—29日的地震序列,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基本实现1min内的单路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初次产出,根据地震台网密度的不同,产出时间从30~60s不等。与地震编目结果相比,云南漾濞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小,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2个地震序列震级偏差不大。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的原因是该区域台站稀少且空隙角较大。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存在少量的漏报地震,与系统定位时信噪比较低、台站空隙角较大及多个地震混叠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李惠森 《高原地震》2009,21(4):61-63
0前言 地震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已把地震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惨烈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更把地震安全推到了众人关注的地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已成为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生命线工程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对保障国家公共安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国家,输油气管道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命脉的重要工程之一,其地震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新疆某输油气管道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为例,阐述了历史地震灾害调查、地质构造调查、活动断裂抗断评价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工作,最后给出工程抗震设防参数,并对减轻长输油气管道的地震灾害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要把地震预报和抗震工作结合起来,做好地震的预测和预防工作。编制地震区划图是制定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和城乡抗震防灾对策的重要依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快速发展,地震科技创新和地震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国家地震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地震科技档案管理方式却明显滞后,地震科技档案分类法和档号编制方法还在沿用着25年前的规定,不适应新时期国家档案管理标准且与新形势下地震科技发展要求相脱节。因此,如何对地震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编制档号,以适应当下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需求,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成为制约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震次生火灾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震次生灾害,次生火灾的发生加重了地震灾害的破坏。另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美国地震学研究联合会(IRIS)、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瑞士地震服务中心(SED)、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美国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MCEER)以及美国国家地震台网(USNSN)等6家国外网站少儿地震知识栏目的调查,总结了12大类面向少儿进行地震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对地震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国家2000年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的制订,开展地震工作发展战略的研讨,加强对未来地震管理工作的预测,提高管理层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水平,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学会拟于1987年第四季度召开2000年地震工作发展战略研讨会。现将研讨会征文的有  相似文献   

19.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与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主要是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流动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和区域数字地震台阵、中国地震局卫星数据通信网组成。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是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台阵和数字强震台网数据的集中收集和处理中心 ,同时还保存一部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数据 ,与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心进行各种数据交换 ,另外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也为防震减灾中心的地震应急信息快速响应系统及时提供各种测震数据。国家数字台网中心是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数据的收集、管理、保存、处理和提供各…  相似文献   

20.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实时处理及大地震速报软件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锐  顾小虹  王永力  赵永  王斌  谢湘薇 《地震》2001,21(4):47-59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实时系统是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有: 实时收集、存储47个国家数字地震台的地动波形数据,进行地震事件实时检测、自动定位、报警、人机结合精确定位。可速报国内MS≥5.0、邻区MS≥6.0、世界范围MS≥7.0地震的震源位置及震级。软件系统的主要特点: 双机热备份,使用多种编程技术,具有实时性好、可靠性、稳定性高。提出地震定位计算法的几何背景,双曲线与圆相交地震定位法等。丰富和发展了地震定位理论,解决了初始定位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大地震速报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机交互系统,操作简便,用图形和数字给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地震波形和地震定位结果,是一个计算机辅助思维、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