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2008年6月5~7日广东省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广州、梅州、韶关、阳江、深圳及汕头6部雷达)的雷达原始体扫资料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广东省3 km高度上的雷达网系统观测值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广州雷达的观测值比周围雷达偏高1~3 dBz,梅州雷达比其周围雷达的观测值偏低1~2 dBz。用Z-R关系和最优插值校准法分别进行6 min和1 h估测降水,并用面雨量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对该次降水估测试验做了简单评估。结果显示:6 min定量估测降水,两种方法都会低估,面雨量越大,估测效果越好;对于1 h定量估测降水,各种估测方法都有偏高或偏低情况,但普遍偏高,其中用先累加再用最优插值校准法校准的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方法效果最好;短时降水估测可以很好地反映降水过程变化,而长时间降水估测可以较准确估测降水大小。 相似文献
2.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ODA资料和ECCO资料计算得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1970-2007年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同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环流强度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存在密切的反相关。环流强度异常可以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异常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海洋环流偏弱时,副高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来自副高西北侧的强西南水汽输送至此,在该地区形成强水汽辐合中心,同时伴随上升运动加强和对流的加强,进一步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多;当海洋环流偏强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伴随辐散下沉及水汽辐散,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导致的中纬度海区海表面温度异常,可能是导致副高南北位置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德国4站点极端降水频数和强度趋势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莱梅、波茨坦、卡尔斯鲁厄和楚格峰1901—2007年逐日降水量分析了各站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山区(楚格峰)出现的极端降水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强度显著增强,在冬、夏2季亦如此。这与全球变暖背景下,山区的积雪融化导致对流活动增强以及大气环流影响水汽输送增强有关;在超过绝对阈值的极端降水方面,北方地区(不莱梅和波茨坦)发生频数保持稳定,无显著趋势变化,南方地区(卡尔斯鲁厄)有显著减少的趋势,且不莱梅的频数变化趋势与波茨坦相似,具有强正相关,而此2站与卡尔斯鲁厄的频数变化趋势呈反位相,有较强的负相关;除楚格峰外,极端降水强度变化无显著趋势。低海拔地区在冬季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上,大部分有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夏季,在2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极端降水频数和强度呈强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青岛逆温层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2012年青岛站逐日08时和20时(北京时)的探空资料,研究了青岛市大气逆温层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大气逆温层和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岛的逆温在春季最多,夏季最少,以接地逆温为主.接地逆温层平均厚度为290.6 m,最大厚度可达1443m;平均强度为0.56℃·(100m)-1,最大强度为10.00℃·(100 m)-1.空气污染前和污染时出现的逆温中,接地逆温占73.2%.空气污染前24 h内的20时和污染时08时的逆温强度与污染日API呈正相关关系,逆温层厚度与空气质量关系不明显.中度以上污染时,08时接地逆温强度与污染日API相关系数达0.99,通过0.001的置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6—2015年多种海气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域的ENSO非对称性表现,结果表明:在赤道东太平洋,ENSO暖事件强度大于ENSO冷事件,而在赤道中、西太平洋上与之相反,即在振幅强度和发生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研究还发现,在厄尔尼诺年的冬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整体上呈现出"正-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势,而在拉尼娜年冬季,则呈现出"负-正-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并且,降水距平的正负异常中心在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冬季存在纬向不同程度的偏移,表现出ENSO冷暖事件年冬季降水异常的非对称性。通过定量计算降水对热带海域的贡献,得到赤道中太平洋的降水量主要来源于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的降水则主要来源于拉尼娜年,而热带印度洋及赤道西太平洋的大部分降水由中性年贡献。此外,对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划分厄尔尼诺强度与热带降水线性与非线性区域,发现在赤道西太平洋和赤道中太平洋及其偏东区域线性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7.
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青海湖1960-2000年间降水、蒸发、径流等要素的变化趋势,根据水量平衡方程估算每年的湖泊水量并作出误差分析,在已有的青海湖水量平衡研究基础上重新建立了湖泊水量与降水及径流等要素的线性回归关系,讨论了夏季降雨对青海湖水量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埃尔尼诺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首先对我国汛期降水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PCA),将我国汛期降水分成几种典型结构然后考虑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黄河流域中部、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降水的相关.分析发现: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黄河流域、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的降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埃尔尼诺开始的经度位置对埃尔尼诺年后一年我国黄河流域中部、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降水有很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1958—2019年的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集,对冷、暖两类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与后期华东地区春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暖ENSO事件中,华东春季降水量与前冬季ENSO海面温度异常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冷ENSO事件中,这种强正相关向内陆地区西移,主要集中在江西和湖南。(2)暖ENSO事件通常会导致浙江、江苏和福建等沿海省份春季降水量过剩,而冷ENSO事件往往导致江西和湖南降水偏少。这归因于ENSO对大气环流的非线性影响。(3)与暖ENSO事件相比,冷ENSO事件引起的海面温度异常中心明显西移,造成异常低层大气环流的西移,最终导致华东降水的西移效应。(4)通过分析和发现,强调了华东春季降水对ENSO的非线性响应,这对华东地区的季节性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讨论Goupilaud层模型的反演算法的数值不稳定性问题、误差传播及其同入射波形的关系,提出了一种不稳定性控制方法。通过对实际实验数据的数值计算表明:该方法可以使任意波形反演算法的稳定性得以明显改善,避免了至今任意波形反演算对实际信号不可直接运行的难题,实现了任意入射波形的实时反演。 相似文献
12.
基于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的薄储层岩性、物性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河流相储层厚度薄、纵向叠置严重、横向变化快、常规确定性反演方法受地震频带限制难以准确刻画的特点,尝试应用基于MCMC算法的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反演,以提高分辨率和储层预测精度,并全程应用成岩储集相控制建模,以便从储层地质学的角度加强模型约束,促进概念模型向定量模型的转化,建立合理的反映地下实际情况的油藏物性模型。具体实现方法是,首先利用对岩性识别敏感的测井曲线重构拟声阻抗曲线,再以声阻抗为中间变量,对岩性、物性参数空间变异性进行双重变差函数分析,最后基于MCMC算法实现了成岩储集相控制的地质统计学反演。得到的三维岩性、阻抗及孔隙度模型,其纵向分辨率为1 ms,既可以很好地展现不同期次砂体的叠置关系、隔夹层的分布以及沉积旋回纵、横向演变规律,又可以实现物性变异方向沿河道砂体弯曲方向变化的趋势,同时可对地震资料的多解性进行有效限制。 相似文献
13.
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正反演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已经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且在后期的深度域地质统计学反演中,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得到的波阻抗数据体也起到关键作用。从正演出发,首先设计典型的透镜体地质模型,然后根据自激自收原理正演地震数据。再进入反演环节,通过分析不同反演参数的作用和影响,得出各参数的最佳范围,设置合理的参数反演出原始的透镜体地质模型。最后对改善波阻抗反演的效果提出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主要湖泊的降水量与湖泊的降水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江苏境内主要湖泊的降水量特征,揭示了长江是江苏各湖泊不同降水量特征的一条十分明显的天然界线;估算了太湖的降水效应,并据此推估出江苏主要湖泊的降水效应不太明显;江苏各湖泊的降水量与其水位年过程趋势相似,只是后者位相滞后于前者而已。 相似文献
15.
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 孢子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经过扩增、诱导得到具有成熟孢子囊的丝状体作为实验材料,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光照强度[0—126?mol/(m2·s)]、温度(7—27℃)、盐度(8—56)、pH(6.7—9.7)对萱藻孢子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 (1) 萱藻孢子附着的最适光照强度为54?mol/(m2·s), 在此光照强度下, 单位面积的孢子附着量最大; (2) 温度对萱藻孢子附着的影响显著, 19℃是萱藻孢子附着的最佳温度条件; (3) 盐度过低(≤24)或过高(≥40)都会造成孢子的死亡, 萱藻孢子附着的最适盐度为30;
(4) 在设定的pH范围内, 当pH为8.2时, 最有利于萱藻孢子的附着。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不同浓度啤酒废水培养塔胞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不同浓度的啤酒废水培养海洋微藻(塔胞藻)后的生物学效应,其目的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啤酒废水,避免环境污染及海洋微藻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浓度(0、10%、20%、30%、40%、50%、60%)的啤酒废水替代海水配制培养基,培养海洋微藻,当培养液内细胞数达到一定密度后,再转到新的培养基中,即为下一轮;这样连续培养了4轮。结果发现,在前3轮培养中,当培养基中啤酒废水浓度在50%以下时,随着啤酒废水浓度升高,藻细胞的生长繁殖明显加快,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多种重要成分(如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等)含量均显著提高;当啤酒废水浓度超过50%时,上述效应有所下降。但培养至第4轮时,各种生理指标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数学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蓝藻CO2浓缩机制(简称CCM)对光强变化的响应规律。CCM运转时的关键步骤--无机碳(简称Ci)转运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光系统,其活动强度与光强密切相关,以此为基础,本文建立了具外部Ci浓度和光强两个变量的数学模型,计算表明:(1)光合速率和浓缩效率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加;(2)Ci泵的特征光能利用率的变化对CCM的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重力资料反演三维单一密度界面的质面系数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研究区域以外不能趋于同一深度时,该方法存在严重的边界效应,即边界附近反演误差较大。本文提出这一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理论模型和琉球沟弧盆系实例计算都表明,经边界修正后的反演效果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对类比路段进行连续模拟试验,进行现场调查,给出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污强度,预测了汽车尾气中CO、C_nH_m和NO_x的扩散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