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4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自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2.25ka B 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孢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孢粉1带(22.25~16.6ka B P),低山雨林植被发育,为暖热气候,从测年时间看,当时为末次冰期晚期。孢粉2带(16.6~10.82ka B P,为末次冰消期),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的松数量较多,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孢粉3带(全新世早期,10.82~6.43ka B P),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松属数量减少,气温比前期升高,海平面也上升。孢粉4带(全新世中晚期,6.43ka B P至今),全新世中期为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全新世晚期可能与婆罗洲现今的植被景观相近,为热、湿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2.
上升流是海洋中最重要的海洋现象之一,通过ROMS数值模型模拟并研究了2000—2013年间琼东上升流对ENSO信号(2002和2009年作为典型El Nio年; 2008和2010年作为典型La Nia年)的响应。结果表明,琼东上升流对ENSO气候事件有明显的响应。在El Nio信号较强时琼东上升流减弱,近岸海域水温升高;而在La Nia信号较强时琼东上升流加强,沿岸海域水温降低。对海面风场以及琼东海域沿岸流的分析表明,ENSO信号通过局地海面风场以及沿岸流对琼东上升流产生影响,并且风和沿岸流对琼东上升流的影响是协同的,在El Nio期间均不利于上升流的发展,而在La Nia期间二者的变化均有助于上升流的强化。  相似文献   

3.
高原泥炭记录揭示的全新世季风快速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泥炭沉积记录,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快速波动历史,清晰地识别出9次可与北大西洋浮冰碎屑事件及低纬海面降温事件相对比的气候干冷事件。总有机碳含量频谱分析揭示的1 428、512、2552、17 a气候准周期,表明中纬度地区百年至千年尺度气候韵律的存在,全新世气候快速变化具有全球性。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印太暖池区的沃克环流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热带辐合带(ITCZ)等低纬过程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初步归纳,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变率在全新世早期及中世纪气候异常期(1 000~700 a BP)的晚期逐渐增强,介绍了热带辐合带在BA暖期(B?llingAller?d Warm Period)和前北方期(pre-Boreal,10.3~9.5 ka BP)的北移,以及在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12.5~11.5 ka BP)和北大西洋冷期(距今7.5~5 ka BP)期间的南移。对低纬过程长时间尺度轨道周期的探讨表明,末次冰盛期赤道东太平洋出现了较偏南的热带辐合带锋面系统,甚至在1.65 Ma冰期,热带辐合带也有快速南移的证据。海洋沉积的粒度、黏土矿物、陆源粉尘、元素和同位素、有孔虫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推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热带辐合带位移中有很好的应用,建议以陆源生态系统对气候的响应为切入点、以孢粉为手段来探讨陆源植被、气候、火灾和海-陆大气环流等低纬过程的变化特征,进而反...  相似文献   

5.
对南海北部陆坡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晚期至全新世(30~120cm)长链脂肪醇分布及碳同位素组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长链脂肪醇碳优势指数(CPI,10.49~24.56)、平均碳链长(ACL,28.91~29.99)以及平均碳同位素组成(–28.85±0.97‰~–32.92±1.38‰)均反映了陆源C3植物来源,代表了沉积物中陆源输入。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末至晚更新世末(65~102cm,19.343~11.636ka BP)普遍较低的陆源输入均响应了大规模的冰融水事件19ka-MWP、MWP-1A、MWP-1B(melt water pulse,MWP)和暖气候事件(B/A事件),不具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在末次冰盛期晚期(102~120cm)和全新世(30~60cm,10.490~约7.104 ka BP)陆源输入的旋回变化均反映了加强/减弱的冬季风/夏季风旋回变化,其中在末次冰盛期晚期记录一次冬季风最强事件,在早全新世至9.940ka BP记录一次夏季风最强事件。通过Site4B站位末次冰盛期末至晚更新世末(19.343~约11.636 ka BP)千年尺度陆源输入分布特征和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对比,发现不具明确的区域对比性,可能受到低纬地区局地环境的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6.
南海南部大陆架14ka来微型双壳类营养结构与海流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伟民 《热带海洋》2000,19(3):50-58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发育变化是反映水动力环境的一种指标,对南海南部NS93-12-58柱样14ka来微型双壳营养结构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向后期全新世转化阶段,食沉积物类一度较为发育,表明南海南部表层环流很不活跃,从这一转化阶段到全新世早期,双壳类食悬乳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比例有规律地变大,表明随着气候转暖,海水温度增高,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显增强,该柱样整样分析表明,双壳类食悬乳物类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显示了14ka来南海海流作用一直比较强例,在全新世中晚期,双壳类主要栖息在次表层水团的海底,仍以食悬浮物类为主,可能与南海南部陆坡上升流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东岸沿海平原区全新世主要地质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莱州湾东岸Y86孔岩芯,进行岩性、粒度、微体化石、孢粉组合的分析和14C年代的测定,将该孔自下而上划分为五层。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本区全新世海侵以来三个主要地质事件:8~7ka B.P.全新世海侵层与陆相层之间的不整合沉积间断地质事件;在7~6ka B.P.海侵范围达到最大,气候温暖湿润,称中全新世温暖气候事件;随后,在和4.5ka B.P.左右的明显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8.
大西洋上升流的往复运动:模拟结果和古海洋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大西洋沿岸的上升流由于高分辨率沉积物建造和环境变化敏感,沿岸上升流地区成为古气候研究的重要调查地区。对沉积记录要做出恰当的解释,那么了解沿岸上升流和气候条件间的相互作用就尤为关键。大西洋两个主要的上升流区分别位于非洲的西北沿岸(毛里塔尼亚上升流带)和西南沿岸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深圳大鹏湾沿岸沙堤粗颗粒石英热释光测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演俦  张景昭  谢军 《海洋学报》1991,13(4):531-539
用粗粒(90-125μm)石英热释光技术对深圳大鹏湾沿岸沙堤和沙丘的10个砂样作年龄测定.初步结果表明,各小湾外缘白色拦湾沙堤形成于中全新世,约4.5ka-7.5ka B.P.;白色沙堤后侧和下伏的黄棕色老沙堤形成于晚更新世,约30ka-40ka B.P.;大鹏半岛南端西冲湾的沙丘形成于晚全新世,约1.5ka-2.7ka B.P.,沙丘后侧古潟湖前缘的洁白色石英砂层形成于60ka-70ka B.P.这些沙堤和沙丘除受波浪作用外,主要是风积成因的,其高程与海平面升降变化可能无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末次冰消期以来苏拉威西海颗石藻化石记录与古海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柱状样(3.62°N、118.70°E)颗石藻化石属种相对含量的统计,重建了2万年来海水古生产力、营养跃层的变化。其中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oceanica、Florisphaera profunda占颗石藻群落的80%~90%。由于G.oceanica与F.profunda存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两者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前者代表高生产力以及高营养物质的海水,后者则代表低生产力与较深的营养跃层。推测冰消期颗石藻对环境变化具有两种响应模式:以约13.5ka的生产力峰值期为界,13.5ka之前颗石藻古生产力变化主要响应于径流对海洋营养物质的输入,而13.5ka之后则主要响应于海水-大气之间水循环的强度。全新世F.produnda含量及其所反映的营养跃层变化具有明显的百年尺度波动,与太阳活动的100~260a周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推测全新世苏拉威西海区营养跃层变化受百年尺度的类似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illation,ENSO)的变化及太阳活动的驱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几种软体动物:翡翠贻贝Pernaviridis、波纹巴非蛤Paphia(Paphia)undulata、凸加夫蛤Gafrariumtumidum、曲畸心蛤Anomalocardiaflexuosa、伊萨伯雪蛤Chione(Clausinella)isabellina、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zonalis和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对~14C-DDT和~14C-杀灭菊酯的积累和排泄。结果表明:~14C-DDT很快地在动物体中积累。翡翠贻贝和波纹巴非蛤积累DDT的能力最高,腹足类的纵带滩栖螺和珠带拟蟹守螺积累DDT的能力较差。~14C-DDT在动物中的分布具有器官特异性,在消化腺和鳃中分布最多,外套膜、足和水管次之,贝壳中的积累最少。DDT在波纹巴非蛤中的半衰期最长,除鳃以外,DDT在波纹巴非始的软组织中的半衰期在30d以上,提示波纹巴非蛤可能作为海区DDT污染的指示生物。杀灭菊酯在软体动物中的积累和排泄类似DDT,但其浓集系数和半衰期均远远小于DDT。  相似文献   

15.
高明德 《海洋科学》1986,10(6):8-12
~(14)C断代的误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手段本身来说,~(14)C断代法已是一种成熟的方法。但是,由一些因素造成的误差却影响着~(14)C断代成果的应用,甚至引起人们对方法本身的价值产生怀疑。因此,讨论有关~(14)C断代的误差问题,自然就成为~(14)C断代工作者与使用这些资料的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积物质14C测年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海洋沉积物质测年中的一些具体实例,结合国际上的研究动态,探讨了测年中表观年龄与储存效应及污染程度的关系。它从储存年龄的客观性角度强调了校正的必要性,并且对不同的海洋物质在测年中的可靠性做了探究,尤其就无机样品的误差形成原因及途径进行了分析,指出“死碳”的混入及碳酸盐物质缓慢的生长速率是主要的误差来源。  相似文献   

17.
Bioaccumulation factors (BAFs) were determined for (14)C-PCB 101 and (14)C-PBDE 99 in the pelagic copepod Calanus finmarchicus after exposure to either contaminated water or after being fed contaminated phytoplankton (the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minimum or the diatom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BAFs in algae range from 7.6 to 8.0 for PCB 101 and from 8.5 to 8.6 for PBDE 99. BAFs in copepo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6.3-6.8 for PCB 101 and 7.6 for PBDE 99. For each compound, the BAFs in copepods were independent of what algal species they had consumed, even though the bioaccumulation of both compounds were higher in P. minimum than in T. weissflogii. The ratios between BAF and the K(ow) for PCB 101 and PBDE 99 were similar within each of the three species, but varied between species. For copepods the ratios were 2-4, for T. weissfloggii 15-22 and for P. minimum 32-40. The data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two compounds bioaccumulate in a similar manner and that there is no biomagnification in the transfer between phytoplankton and herbivorous copepods.  相似文献   

18.
十四株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4个门的 14株 (红藻门 8株 ,甲藻门 1株 ,隐藻门 2株 ,绿藻门 3株 )海洋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测定 ,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 ,指数生长末期收获。结果表明 ,各门的微藻都有其独特的脂肪酸特征 :红藻中含有大量的 2 0 :4 n- 6和 2 0 :5n- 3,其中紫球藻 R2 5含量最高 ,占总脂肪酸的4 9.8% (AA占总脂肪酸的 2 0 .5% ,EPA占总脂肪酸的 2 9.3% )。隐藻的主要脂肪酸是 16 :0、18:1n- 9、18:3n- 3、18:4 n- 3、2 0 :5n- 3、2 2 :5n- 3。与其它甲藻有别的虫黄藻 ,18:4 n- 3含量很少并且不含EPA,其主要合成的是 16 :0、18:1n- 9和 2 2 :6 n- 3。 C16和 C18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本实验研究的 3株绿藻的主要脂肪酸  相似文献   

19.
北太平洋原子弹14C分布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一个开边界的北太平洋海盆尺度环流模式模拟了北太平洋原子弹14C的分布和吸收。为了考察开边界与闭边界模式的不同以及开边界模式中不同等密度面扩散系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相应地做了一个闭边界实验和开边界的两组不同等密度面扩散系数的实验。结果表明,打开南边界改善了赤道以南海区的模拟结果,增大等密度面扩散系数使得模拟的北太平洋中层水强度增大,相应地在165°E等断面模拟的含高浓度原子弹14C的海水向南、向下输送的强度和影响范围都有比较明显的加强,改善了模式的模拟结果,证明大的等密度面扩散系数可以改善模式的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再现在副热带海区原子弹14C水柱总量的梯度由西向东的观测特征。  相似文献   

20.
14C测年数据可靠性及本底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C测年方法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中被认为是最精确的一种测年方法,但是影响年代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根据多年的实验测试经验,提出了本底校正的方法,以提高测年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