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冷空气活动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在高原西部增设了四个高空站。本文用这些资料对1979年夏季高原冷空气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冷空气活动概况 我们把1979年5—8月科实期间高原降温天气过程按日平均气温48小时内连续下降的度数分为三个等级:48小时降温(-Δ(?)_(48))2.0°—4.0℃为一般冷空气;4.0°—8.0℃为 相似文献
5.
利用卫星资料试作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场的气候反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 ERBE和 ISCCP卫星辐射及总云量资料 ,结合已提出的地表短波吸收辐射 ,大气逆辐射以及地表长波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 ,计算出 2 5°~ 4 0°N,75°~ 95°E间 2 .5°× 2 .5°经纬度网络点及高原 63个站点的各月平均地表净辐射 ,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 ,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1979年夏季6—8月青藏高原地区17个站资料(包括青藏高原科学实验资料),通过直接法求得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凝结潜热和感热输送等四项加热分量,在此基础上求出高原地区的平均大气热量输送,并和国内外其它作者所估计的高原大气热源情况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对高原大气热源的主要贡献是长波辐射,文中还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加热场与高原季风爆发前后以及高原季风活跃和中断时期环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 在西藏西部地区新建了狮泉河等4个的探空站。根据对4站实測资料和原有测站的资料分析, 初步得出一些重要的高原天气学事实,如夏季高原低涡源地分布, 高压的周期振荡,100毫巴南亚高压的月际平均位置和6月份高压中心是怎样登上高原的。通过新、 旧资料的分析比较,说明狮泉河等4站探空资料对高原天气研究的重要性。用新资料还得出:1979年100毫巴高压平均位置6—7月不在高原,8月平均中心位置在高原32°N、87°E附近。 相似文献
8.
9.
卫星观测的OLR对夏季青藏高原月雨量及凝结潜热的估算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本文用美国NOAA1974年6月—1984年5月(其中1978年3—12月缺测)2.5×2.5经纬度网格月平均OLR资料,以及同期青藏高原上83个站的月总降水量资料,分析发现在夏季(6—9月)两者在空间和年际变化上都有密切的负相关,而地面测站数量和高山积雪对上述相关系数的影响较小。分区求得的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估算高原雨季的平均降水量及相应的总潜热。 相似文献
10.
11.
12.
引言本文介绍运用卫星云图资料对中国和苏联上空秋末到初春的降水量的估算方法,所用的资料是诺阿-4号卫星的两种云图。一种是在上午9时左右(当地时间—下同)和下午8时左右分别拍摄的红外云图;另一种是上午9时拍摄的可见光云图。两种云图的分辨率都是2.5公里。做法分三步:(一)在相隔约12个小时拍摄的两张红外云图上划出降水云区的范围;(二)运用专门制作 相似文献
13.
利用红外卫星云图资料估计降水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条件气候均匀及范围足够大取样区域,研讨面平均雨强与云覆盖率、云顶表面亮度温度的标准偏差、云覆盖率时间的变化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用1h间隔的数字化红外卫星资料估计降水的三种模式。通过对1991年7月5日、6日、10日降水过程的实例分析表明,对于日降水量的估计,效果较为理想。模式可用于与邓样时间和地点的相似气象条件区,且不需要对云进行分离和跟踪、考察对流单体的生命史演变过程,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介绍了一个从NOAA卫星AVHRR红外窗区通道辐射测量资料获取候、旬和月平均海面温度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并提供了用1987年6月的NOAA-9卫星AVHRR资料,对软件系统进行测试得到的旬和月平均海面温度场。 相似文献
16.
自卫星云图投入日常业务以来,已为天气预报提供了许多宝贵信息。为了更好地利用云图资料,在普查我台历史云图的基础上,将烟台市夏季中——大雨降水过程前24小时的卫星云图进行了分类整理,试图在用云图预报单站降水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间隔3小时一次的静止卫星云图上发现,对一些生命很短、尺度很小的雷雨大风天气,并非都能很好地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一些短时大风天气,其持续时间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根据卫星云图分析这种天气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对某些雷雨大风天气,可以在卫星云图上进行监视,分析其发生发展的演变特征与天气尺度云系间的相互作用.为了利用静止卫星云图,建立云图的概 相似文献
18.
19.
一、前言两年来,我们在台风预报中着重使用了卫星云图,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所介绍的南海台风和西太平洋台风预报经验,是根据卫星云图资料作出的,它的目的是想直接在卫星云图上,从云系结构和云系分布的外形特点入手,找出作台风动向、发生和发展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