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下开采中优势面控灾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煤矿地下开采事故屡见不鲜。氨今为止,尚没有一种完善的理论能对灾害事故发生展布机理作出很好的解释。本文据诸多实例了优势面控水、控稳的两类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优势指标和评价准则,为地下开采灾害控制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思想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山东招远灵山沟金矿床金矿化空间定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灵山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构造组合特征研究表明,灵山沟金矿控矿构造组合样式为"结环"状,是主、次级断裂组合控矿,即灵山—北截断裂与其次级断裂构成的结环控制了灵山沟金矿的产出;同时研究了该金矿工业矿体的空间定位机制,建立了灵山沟金矿不同深度上工业矿体分别受灵北断裂(F1)和其次级断裂(F5)断裂交汇部位控制,以及热液上升通道控制的空间定位机制,从而解释了同一矿区存在产状明显不同的两类矿体的原因,为矿区及外围开展矿体定位预测和进一步预测找矿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3.
滑坡灾害受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和控制,优化其监测系统有利于提高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在对滑坡监测信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针对不同类型滑坡选择监测优势信息,对滑坡监测系统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在地下水数值模拟过程中,由于介质的空间变异性大,水文地质参数的优分工至今仍是一个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非饱和带土壤中的优势流概念推广到岩溶裂隙介质中,系统地分析了形成优势流的优势结构面控水机理,结合中国北方岩溶特征提出了实际工作中优势参数分方法,并依据有限元方法进一步求解,实例计算表明:利用优势面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参数最优分区,所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结论对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参数的识别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同时对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优势流的研究地以及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八方山多金属矿床控矿构造变形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智 《矿产与地质》1991,5(2):115-121
陕西凤县八方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一层控矿床,其后生热液改造富集作用主要受构造控制.区内主体构造为一短轴背科,产于背斜中的环状层滑断层严格控制了矿体的展布.应用构造解析、有限应变分析、显微组构分析等方法对该背斜及其次级构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构造为多期变形(至少二级韧性变形和二期脆性变形)的产物,矿化富集受前三期变形控矿.  相似文献   

6.
浅谈煤矿地下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灾害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的地下开采会造成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本文探讨了煤矿地下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其灾害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构造环境对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在地表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现象是有明显差异的。在不同构造条件的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不同,因而对地下开采的承载能力也就不同。抗扰动能力强的煤矿区可以承受较大的开采强度,而抗扰动能力差的煤矿区,同样强度的地下开采,就会导致严重的地表损害甚至环境灾害。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地下采矿有关的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源于采动,但其形式与发展受控于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贵州晴隆大厂锑矿床控矿条件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廖善友  胡涛 《贵州地质》1990,7(3):229-236
贵州晴隆大厂锑矿床是一个层控型火山沉积—后期改造矿床。控矿条件是;①一定层位控制:大厂地区锑矿体及矿化点均产在“大厂层”中。矿源层是“大厂层”,锑来源于地幔,与玄武岩关系密切。“大厂层”形成的环境是河口湾相,与茅口组为连续沉积。②岩性控制:锑矿主要产在“大厂层”中段硅化粘土岩中,特别是硅化粘土岩与下段石英蚀变岩接触部位上。部分产在“大厂层”上部变余玄武岩中,少部分产于下段石英蚀变岩中。③构造控制:大厂锑矿主要产在黑山箐—后坡背斜的轴部、高点、次高点及翼部次级鼻状构造、挠曲以及断层造成的牵引褶曲内。分布地域受花鱼井断层和青山镇断层的控制,因此,两条断层之间的地域是找矿的有利区段。  相似文献   

9.
浙江萤石矿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构造控矿特征明显,文章以武义盆地剃刀畈萤石矿区为例,重点探讨了控矿裂规模,产状及其力学性质,变形特征等萤石矿成矿的重要控制作用,揭示了相应的构造控造特征与规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优势显著。免像控无人机航测技术能够快速获取测绘数据,跟传统航测方法相比,极大的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文中利用大疆精灵Phantom 4 RTK无人机,对甘肃省舟曲县立节北山滑坡-泥石流灾害进行免像控航测数据获取和处理。根据航测成果快速获取了滑坡形态特征、泥石流沟道特征等相关参数, 分析了滑坡变形迹象,并应用实地测量数据进行免像控航测精度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形态特征、泥石流沟道特征、变形迹象均与实地相符,检核点精度满足《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H/Z 3003—2010)数据生产规范,成果数据可用于灾害体变形特征分析、几何参数快速提取,辅助分析评估险情、灾情。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中无人机测绘数据的快速获取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鄂东南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调查表明,煤炭开采已对该区的地质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产生了地下水位下降、水土环境污染、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煤矿开采引发的透水、冒顶、垮塌、瓦斯等地质灾害隐患在许多生产矿井中也普遍存在,已直接危及到矿山的安全生产,在分析该煤矿区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伊金霍洛旗新庙镇敬老院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金霍洛旗新庙镇敬老院煤矿正在建设阶段,根据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以及煤矿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有关成果,评价了煤矿开采前的地质环境现状,预测了未来煤矿开.采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为煤矿合理开采、可持续发展、保护地质环境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兖州矿区侏罗系红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侏罗系红层水是兖州矿区主要水害之一。为防治红层水害,对兖州矿区红层的物质组成、红层孔隙微观特征及分形特征、红层的渗透性、岩石力学特征、采动条件下覆岩破坏高度数值模拟、采动条件下红层裂隙的发育规律与渗透特征、红层突水判别模式及突水危险性分区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红层突水判别模式,得到兖州矿区红层突水危险性分区图,对类似条件矿区的水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控制煤层底板带压开采突水发生,同时解决突水系数法评价底板突水的局限性,引入灰色模糊聚类法综合评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以袁店煤矿101、102采区为例,通过对10煤层水文地质条件、底板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深入分析,提取评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关键指标,综合考虑岩溶裂隙发育、地质构造、隔水层厚度、裂隙含水层富水性、灰岩含水层厚度5个突水主控因素,并进行底板突水危险性分区。结果表明:101采区底板突水危险性较小,102采区危险性较大。建议对102采区局部富水地段进行注浆加固,以达到防治突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唐山是我国北方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多发地,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岩溶塌陷已发生多起。在分析岩溶发育现状的基础上,描述了该区的岩溶发育特征,进而研究了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研究认为,采矿活动和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是造成岩溶塌陷的直接诱因,它直接改变了地下水动力条件,局部形成了水位漏斗;地面建筑物的重力荷载、煤矿透水灾害和地震等将直接导致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据此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德江县大湾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是喀斯特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对生活在易发区的居民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从贵州省德江县大湾岩溶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出发,分析了该区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认为该区产生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为岩溶发育、有一定厚度松散堆积层、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诱发原因为人类采矿工程活动。其主要形成机制有隐伏岩溶连通效应、机械潜蚀效应和降水入渗效应。在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下采空进行回填、在地下水补给方向外的其它方向进行灌浆,形成灌浆帷幕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矿山废弃井巷采空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措施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真  周政宝 《吉林地质》2009,28(1):89-91
本文从“中国镁都”——辽宁大石桥矿山生产实际情况和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入手,认真调查了矿区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性、危险性,详细阐述了对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程序和方法以及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北京西山地区地应力场特征及地质灾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因煤矿开采引起的岩爆和地面塌限两类地质灾害的特征。发现岩爆及地面塌陷严重的矿均处于高应力值区及拉应力区。认为岩爆和地面塌陷的生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因煤矿开采,围岩体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Anomalous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is a key issue for seismic hazard prevention in underground mining. Velocity tomograms can image the stress redistribution around coal face and provid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trata failure mechanism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microseismic events recorded during mining operation, passive tomographic imaging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assess strong tremor hazard and locate high seismic activity zones around an island coal face under super-thick strata. The zones of high velocity or velocity gradient anomalies have been found to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strong tremors, indicating that velocity tomography is feasible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nd risk region division in underground mi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