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独立影响和联合调制作用。研究表明,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在中部型厄尔尼诺年增加,而在中部型拉尼娜年减少;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年份,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增加,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结果则相反。相比之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平流层臭氧异常对准两年振荡活动的响应明显小于其对ENSO活动的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增加,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平流层臭氧的减少。在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下,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仅导致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含量少量升高,而中部型拉尼娜事件期间臭氧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会减弱中部型厄尔尼诺而加强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自治区气象局和自治区人工降雨防雹指挥部办公室的领导下 ,由自治区气象科研所代行管理的内蒙古中部人工增雨(防雹 )基地 (以下简称中部基地 )承担着我区中部 6个盟市范围内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任务及呼市地区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任务。多年来 ,中部基地以为农牧业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6—2021年3—9月双偏振雷达数据等资料,对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中部山区共951次对流云系个例,占同期海南全岛对流云系总数(4412次)的21.55%。其中,变暖高压脊和南海低压槽是相对最易引发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的天气系统,分别发生207次和189次。3月和4月是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在全岛对流云系总数占比最高的两个月份,占比均超过30%。13:00—17:00是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的主要发生时段,共计发生777次。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空间的移向大多为东北和东南方向,引导气流以西南和西北气流为主;其云系移动速度以6~10 km·h-1及11~15 km·h-1两个区间的频次最多,分别为306次和229次;云系的移动距离主要集中在11~15 km和16~20 km。山区对流云系典型个例在云系初期出现明显“ZDR柱”现象,且中低层的双偏振相关系数值较低,云系中部有强雷达回波悬垂。  相似文献   

4.
根据冀北地区2012—2015年输电线路雷击灾害资料及1981—2015年雷暴日数,结合冀北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特征,选取雷击灾害频度、雷暴日数、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易损模数4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分布,建立输电线路雷击风险评估模型,形成冀北地区输电线雷击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极高风险区有崇礼、丰宁、承德县、青龙、迁安、遵化、迁西、丰润和香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张家口中部和南部、承德北部和东部、唐山中部和廊坊中部,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应为输电线路雷击风险重点防护地区;中风险区主要位于张家口北部和西部、承德中部和东南部、唐山东部、秦皇岛中部、廊坊北部和南部;低风险区主要位于玉田、曹妃甸、滦南、乐亭和永清。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冬季降雪与当年各季物理特征量之间进行了统计相关分析,得出冬季极涡面积指数小、强度指数大、位置偏东,全区降雪多;北半球副热带系统强.中西部雪多,东部则不利;中纬度欧亚纬向环流强,东北部和中部偏南地区雪多,大西洋欧洲为经向型环流或东亚槽强度弱时,西部雪多。前期副热带系统弱,对中部偏南地区到西部降雪有利,相反则对中部偏北到东部降言有利;极涡面积指数小、强度强,对中部偏北到东部降雪有利,相反对中部偏南地区到西部降雪有利。  相似文献   

6.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分量特征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小.6月中旬后随着雨季到来,地表反射率均有所降低,中部和东部的辐射强度明显减弱,西部雨季降水和云量都比较少,辐射强度变化不明显.高原中部和东部的净辐射在6月中旬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西部突变期出现在7月上旬,以中部的辐射加热强度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湿期随着地面长波辐射的减少,热源强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历强函数来描述四川盆地中部较小范围降水过程的历时、面积和深度的关系。发现降水历强函数是便于客观描述盆地中部降水的历时、雨强和雨区面积的有力工具,对降水预报及水文部门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媛 《贵州气象》2014,(2):22-26
2013年8月23日在贵州省中部发生一次强降水过程,个别站点降雨量达到大暴雨量级。利用NCEP/NCAR 1°x1°再分析资料、贵州区域自动站资料、贵阳站探空资料、贵阳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表明:导致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为1312号台风潭美(Trami)减弱后的热带低压,与贵州中部特殊地形的配合,导致强对流回波源源不断地经过贵州中部,造成了贵州中部地区的热带低压外围"列车效应"暴雨。热带低压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带来了丰富水汽和动力条件以及不稳定能量的聚积,有利于带状回波的生成和发展,使得大面积降水回波长时间有序列地影响贵州中部地区。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带状强回波的分布与累积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可为准确预报暴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达布希拉图  苏立娟 《气象》2007,33(S1):10-13
利用内蒙古中部地区地基GPS/MET水汽监测网(三部双频GPS/MET)资料,用水汽解算原理和GAMIT数据解算程序,分析研究内蒙古中部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结合气象探空和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传统柯本气候分类法,对1966—2016年的22个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年中国气候进行合成分析,并与50年平均的气候分类结果对比。结果表明:ENSO年从整体上对气候带分布的影响不大,我国仍主要由4个气候分区主导;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发生年和次年对气候型和气候副型的影响都较为显著,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西北干旱区及东北地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发生年我国存在5个厄尔尼诺/拉尼娜敏感区,即藏南地区、陕西中部、四川中部、辽东半岛和内蒙古东部,这些敏感区的冬季出现明显偏干化趋势;拉尼娜发生年,我国还存在两个拉尼娜敏感区,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些地区冬季出现明显偏干化趋势;除此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发生次年,我国存在4个厄尔尼诺/拉尼娜敏感区,即四川中部、陕西中部、辽东半岛、内蒙古东部;厄尔尼诺发生次年,我国还存在4个厄尔尼诺敏感区,即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云南东部及两广丘陵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正>气候变化带给臭氧层的消息是喜忧参半的。根据一项新研究,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和气流的改变,北半球中部(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在内)臭氧层可能会提前恢复;同时,整个热带地区以及南半球中部(如澳大利  相似文献   

12.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华北中部41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a来华北中部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华北中部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南部平原地区一般减少,北部山地区域多有增加,降水日数有较明显减少,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中、小雨(雪)日数减少造成的。暴雨日数和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显著增加。华北中部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在降水日数中的比重有增大趋势,强降水量和暴雨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的比重可能也增加了。这种相对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3—2016年GOSAT上被动红外探测器(TANSO)官方反演的大气CH_4柱浓度,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Ordinary Kriging)方法对GOSAT卫星数据产品进行插值预处理,并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软件提取各省份CH_4平均浓度,分析中部地区CH_4浓度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中部地区大气CH_4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1 827.0×10~(-9)增长到2016年的1 857.9×10~(-9),其平均绝对增长率为10.3×10~(-9)/a。中部地区大气CH_4年均浓度略低于长三角地区,高于京津冀和东三省地区。中部地区大气CH_4呈现较强的季节变化特征,江西、湖南、湖北峰值出现在9月,安徽、河南、山西峰值则出现在8月,中部六省去长期趋势后的月均值均略低于长三角地区,高于京津冀和东三省地区。我国中部地区CH_4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及周边区域,低值区则集中在河南以北及山西地区。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新疆中部明显增湿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8年新疆中部15站的实测降水及博斯腾湖部分实测水文资料,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近20年新疆中部明显增湿的事实。结果表明:(1)新疆中部过去60年交替出现了3段约20年的干、湿期,近20年明显增湿期的平均雨量比气候值增加了约10%~20%。(2)近20年新疆中部的明显增湿主要出现在夏季。(...  相似文献   

15.
马学款 《气象》2002,28(3):58-61
20 0 1年 1 2月份 ,与常年同期相比 (图1 ) ,黄淮南部、江淮、江南中部和东部、华南西南部、西北地区西南部等地月降水量偏多 5成至 4倍 ,内蒙古中部、河南、安徽等地的局部地区偏多 4倍以上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略少。月平均气温 (图 2 ) ,青藏高原、西南地区南部及东南沿海、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等地偏高 ,其中黑龙江北部和青藏高原大部偏高 2~ 4℃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正常或偏低。图 1  2 0 0 1年 12月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1 天气概况本月降水量 ,江淮、江南大部及广西中南部、广东中部、福建北部等地有 50~ 1 0 0mm ,其…  相似文献   

16.
在3月份的北半球500hPa月平均图上,极涡较常年偏深,东太平洋和乌拉尔至中东一带为负距平区,西伯利亚中部至中国北部、北美海岸、欧洲西部为正距平区.1.西伯利亚中部至中国东北部高温  相似文献   

17.
在天山北坡不同区域间隔海拔高度100 m左右采集5个树轮梯度年表,分析树木径向生长沿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结果发现:在树轮年表特征中,平均轮宽、树龄和敏感度等存在海拔梯度变化,平均轮宽和敏感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平均树龄则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高海拔采样点在同一区域和不同区域间一致性最好,低海拔采样点次之,而森林中部最差,东部和中部低海拔区域采样点的一致性要好于西部,坡向、坡度等小生境的差异也是影响树轮生长垂直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存在同时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树轮生长的环境要素,西部和中部高海拔树木对该要素的响应更显著,在更为干旱的天山北坡中部和东部,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要多于西部伊犁地区。  相似文献   

18.
1960-2008年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全省86个气象站1960-2008年的日照资料,研究了49年来广东省北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4个区域的日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个区域的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具有2-4年的显著振荡周期。日照时数中部地区减少最明显,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21世纪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北部年日照时数分别减少了245.7、132.8、113.6和85.3h。4个区域各个年代年日照时数都是东南部最多,其次是西南部。从季节分布看,夏季减少最明显,东南部冬季光资源最好。中部地区日照时数减少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及人类活动影响,使灰霾日数增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MICAPS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FY-2G相当黑体亮温资料,分析2018年8月17日02时至19日14时因登陆热带气旋“温比亚”影响中国黄淮中部连续2 d多的暴雨成因。结果表明:中国黄淮中部短时强降雨站次多、强度大,除了对流云的前或后边界、“列车效应”、核心区与它们之间的合并能导致短时强降雨之外,非对流云也可导致强降雨。17日黄淮中部及以南,暴雨偏在“温比亚”移动路径右侧,中层倒槽偏在低层倒槽西侧有利于触发黄淮中部强降雨。18日暴雨主要中尺度影响系统为“温比亚”北侧中、低层倒槽和偏东风急流,以及热带气旋本体环流和弱冷空气。水汽925 hPa辐合、400 hPa辐散加大,中低层温湿能量增加,是黄淮中部暴雨增幅的原因,风的垂直切变加大对强降雨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18日20时开始渤海北岸西南风高空急流形成,低层倒槽东侧偏南气流加强北上,高、低空环流耦合导致山东北部等地暴雨发展,黄淮中部降雨则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畜牧业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灾害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春旱、夏旱、春夏连旱)、黑灾、白灾和暴风雪等。其中旱灾发生的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危害也最大。其次是白灾和黑灾。气象灾害在内蒙古草原东、西和中部出现的危险指数分别为5.1、5.5 和4.3。干旱对西部荒漠草原的影响最大;白灾主要出现在中部和东部,东部成灾的危险程度大于中部;黑灾主要出现在中东部。锡盟草原黑灾出现的次数多,但强度弱,呼盟草原出现次数少,但强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