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 天文普及 入学不久,在理学院门口看见“北大天文普及组”进行学术活动的布告,我就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到场的有20多人,大部分是物理系学生,负责人是物理系四年级的罗伯鹏。  相似文献   

2.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自 1 960年 2月建系至今 ,已步入不惑之年。四十年来 ,北师大天文系在老一辈天文学家的热情关怀和扶持下 ,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逐步发展为在我国天文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单位。瓜熟蒂落早在 1 91 2年北平高等师范时期 ,学校校规就将天文学列为数学物理部和地理化学部的必修课。 1 952年院系调整后 ,辅仁大学的祁开智、冯钟泰和刘世楷等教授一直在地理系、物理系开设天文学课程 ,并在物理系成立了天文教学组。 1 953年北师大在新建的物理楼楼顶修建了望远镜圆顶 ,尔后又相继建起了太阳塔和 3厘米波段的太阳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天文学会和北京市天文学会的支持和赞助下,由北京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联合主办的全国第四次脉冲星和活动天体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8月16日至21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天文台  相似文献   

4.
1 引  言虽然香港是一个国际都会 ,城市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光害 ,但香港仍然有算得上蓬勃的天文活动。目前在香港推动和普及天文学方面的机构 ,包括官方的香港太空馆、香港科学馆 (以大型的特备短期展览为主 )和香港天文台、半官方的可观自然科学教育中心暨天文馆、各大学中有教授天文科目的物理系、四个公开的天文会社、几所大学和一些中学的天文学会、以及联校性的天文组织等。在廿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香港在普及天文学方面的发展 ,主要由业余天文爱好者和学者主导。当香港太空馆成立以后 ,代表着香港官方在这方面亦开始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全国射电天文数据和图像处理学术讨论会(3)于1993年10月27日至30日在浙江省岱山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27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南京大学天文系和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会议是由中国电子学会射电天文学分会,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联合实验室,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天文学会支持和组织的,并由射电天文联合实验室VLBI分部主办。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学术报告共29篇,涉及VLBI天文学,分子天文学,米波天文学,毫米波天文学,以及…  相似文献   

6.
人间闻天曲──记“96北大天文科普周”1996年的中国天文日又到了,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10月27日下午,在电教318小报告厅举办的开幕式拉开了“96北大天文科普周”的序幕。包括校、地球物理系领导在内,近200人参加了开幕式。简短...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天文学会射电天文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全国射电天文学术会议于一九八三年九月二日至八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有关十一个单位四十一名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同志,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系主任谢炎同志到会讲话,祝贺会议召开。  相似文献   

8.
《文科天文》是一本成功的专为非理科学生编写的天文学教科书。它是南开大学讲授天文学课程的苏宜教授凭籍近二十年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之下精心编著的好教材。在本书诞生之前,苏宜教授为大学理科生编著的《天文学新概论》一书从2000年出版以来风行全国,在2009年国际天文年来到之际已经有第四版(增订扩大版)问世,得到天文学界与教育界的高度评价与推荐。  相似文献   

9.
用热温度给恒星论资排辈○陈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母校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的支持下,我于年初回国短期工作,在此期间深深感到祖国的天文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蒸蒸日上,不仅专业工作者,而且公众对天文的热情也很高,我特意将我的学术报告中的一个,写...  相似文献   

10.
学术活动     
1986年8月25-30日,国际天文联合会第124次“观测宇宙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伯比奇(G.Burbidge)教授和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方励之教授主持。国际天文联合会秘书长斯温斯(J.P.Swings)博士,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王授琯教授也参加了会议。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讨论会是国际天文学界最高水准的专业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以观测宇宙学为专题的一次这种类型的会议。参加这次讨论会的学者来自23个国家,国外的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131名,包括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天文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天文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天文学选修课研讨会已于8月万日至27日在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举行。代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十七所高校以及北京天文台、北京天文馆、山西科技出版社共二十个单位。该会得到了北京天文台台长艾国祥院士和全国高校素质教育研究会会长曲钦岳院士的大力支持。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何香涛教授致开幕词,教育部面向21世纪天文教育改革课题组组长、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黄天衣教授到会做了报告。会议学习了…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天体物理教学的开创者──回忆戴文赛教授林元章(戴文赛1911~1979)戴文赛老师是1954年暑假由北京大学调到南京大学担任数学天文系天文专业主任的,那时我刚刚完成天文专业头两年的学业。当班上同学得知戴文赛先生将来南大工作时,都感到非常高兴,因...  相似文献   

13.
1978年初,我由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分配来北京天文馆,同年5月到饫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当时正在筹备《天文爱好者》杂志复刊。1978年8月20日《天文爱好者》复刊(双月刊)后的第一期杂志出版了,当时定价仅0.17元,杂志开本为普通16开,正文页码32页,四封虽然用胶版纸,但只有封面和封底是彩色印刷(较粗糙)。到今年4月,杂志总共出版300期:从今年起全刊改为铜版  相似文献   

14.
4月1日下午,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天文爱好者虞骏,通过国际互联网分析美国亚历桑那大学“空间观测计划”的在线图片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在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三次后续观测之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科学家们确定了它的轨道,并且在4月3日给定了它的临时编号——2005GT。2005年4月9日,这颗直径约为15米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大约600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擦身而过。这是我国大陆天文爱好者参与发现的第一颗 FMO。所谓 FMO 就是 Fast Moving Objects(快速移动天体)的简称。下面就请虞骏博士说说这段……  相似文献   

15.
简讯     
相聚荷花岛 应澳门特区业余天文学会的邀请,11月3日~6日,由江苏科协组团,南京大学天文系肖耐园教授、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赵晖副处长及南京市一中、三中、师大附中等同学一行七人赴澳门参加了2000年两岸四地天文学者及青少年天文交流活动。 四日上午9点在澳门估汉骏菁青年中心举行了开幕式。澳门业余天文学会、台北市天文学会、台湾嘉义市天文协会、香港天文学会、香港观天会参加了本次活动。开幕式结束后,四地学者作了天文学术报告,内容涉及专业性较强、深度较高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较为热门的新宇宙理论及业余天文观测的经验报告等。这是澳门天文团体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得到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澳门日报》在B版  相似文献   

16.
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坐落在远洋天地社区内。学校自建校初期就一直致力于天文教育的普及,在学校3—6年级开设了天文校本课,编写了天文探索校本教材,购置了“数字天象仪”等教学高端设备,构建了天文社团活动基地,开展了天文观测、社会实践活动、天文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校内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探索天文奥秘的快乐。现在,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是北京市天文爱好者协会会员,北京天文馆青少年天文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业余天文观测技术李志超编者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志超教授对物理光学、自然科学史等颇有研究,还曾成功地自制了业余天文望远镜,为了满足许多爱好者的来信要求,明年本刊将开辟“业余天文观测技术讲座”(李志超教授主笔)专栏,欢迎读者阅读。本刊今年第卫期曾发...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开展天文科普活动,配合大体摄影大赛的辅导,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二部天狼天文科普中心决定成立天文科普辅导团.主要进行天体摄影辅导及相关天文基础知识辅导.辅导团将由李元先生、蓝松竹教授等国内知名天文专家组成,并在全国设有“分中心”的地区招聘业余辅导员,负责所在地区“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天文学会、普委会、北京天文学会、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方的努力尤其在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下,首届全国中学生天文通讯赛终于落下帷幕。这次通讯赛基本上是由各地学校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的(集体参赛),还有少量的个人参赛者。收到试卷后,我们及时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堵锦生教授、杨静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天文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天文课程内容的综含性、弹性加大了,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也加大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小学天文课《无限宇宙》单元的内容都是学生难以观察的,很多都要教师去找寻资料,并进行整理,然后重新整含、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