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月27日,一颗公共汽车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距离地球最近时只有6万千米。这颗名为“2012BX34”的小行星位列20颗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之首。尽管它没有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再次向地球人敲响了警钟,要加速研究如何防止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法和技术了,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世界上四大突发巨大灾难之一,早晚有一天会撞击地球。  相似文献   

2.
为更明确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的监测预警需求, 提出了"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概念, 即未来100yr内可能对地球造成撞击威胁且等效直径大于10m的近地小行星. 以目前已发现的756颗短期威胁小行星为基础, 分析短期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分布特点, 研究显示其与一般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分布存在差异, 短期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半长轴更集中于1au, 轨道面更集中于黄道面. 基于近地小行星的数量模型, 初步建立了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数量估计模型, 并预估了未来100yr内存在撞击可能的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总体数量. 短期威胁小行星的特定研究对制定近地小行星搜巡监测策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埃尔塔宁小行星是一颗215 万年前在南太平洋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它也是目前唯一的深海区与地球碰撞的小行星。根据埃尔塔宁号和Polarstern 号海洋调查船在陨击海区勘查的小行星残骸分布密度,我们估计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为2 .3 ×1013g ,对应于它的直径为0 .23 公里。这比Kyte 等人(1988) 估计的质量小了10 倍,然而它更接近埃尔塔宁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下限和半径下限更合理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4.
关注新闻的天文爱好者时不时就会发现类似"某某小行星险些撞地球""某某小行星即将撞地球"这类的标题,除了被惊出一身冷汗之外,大家是否也会疑惑地球被撞击的风险竟然这么高?其实这些新闻有些很可能存在夸大和误传,往往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我们还是应该相信靠谱的新闻媒体,通过翔实、准确的数据去了解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前,地球人不仅受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还受到失控航天器坠入地球的威胁。2011年,在轨退役的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和德国“伦琴”天文卫星先后再入地球大气层;2012年1月15日,因故障而停留在地球轨道的俄罗斯“火卫——土壤”探测器坠入太平洋智利海岸附近。  相似文献   

6.
宇宙信息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在小行星持续的轰击下地球早期的环境犹如地狱般恶劣,缺乏像大陆类型的现代构造。然而,最近NAU的研究者们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证据,证明在地球形成后5亿年,大陆就已形成了,并且液态水和岩石之间有了相互作用,那时的地球和我们现在的行星颇为类似,包括大陆和海洋。  相似文献   

7.
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在2001年2月下旬的一期中,发表了美国西雅图州华盛顿大学贝克尔博士等人的一篇文章。他们的发现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提供了证据,认为这是由一颗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发。科学家们认为,彗星或者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并不是直接杀死了这些生物,而只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比如诱发了大规模的火山作用,改变了海洋中的含氧量,改变了海平面高度和气候,等等。  相似文献   

8.
《天文爱好者》2008,(6):40-40
小行星撞地球的巨大威力早已众所周知了,它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巨大灾难,连恐龙也无法幸免。不过最近天文学家们发现,小行星撞地球的另一个后果是:地壳中的碳将被熔化并且形成细小的碳微粒,然后向雨点一样落回地面,其范围之广可以覆盖整个地球。  相似文献   

9.
谈到小天体撞击题材的科幻片,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上个世纪末随着“世界末日”说流行而拍摄的经典影片《天地大冲撞》(DeepImpact)和《世界末日》(Armageddon),前者是讲彗星撞击的,而后者是讲小行星撞击的。这两部影片作为好莱坞商业大片,场面特效自不必说。情节也很煽情动人。但在科学性上却比较欠缺,尤其是《世界末日》。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影片。我称之为科教片性质的科幻片。它不是什么特效大制作,但在科学性上非常硬。更值得真正的天文爱好者好好欣赏。  相似文献   

10.
《天文爱好者》2012,(7):19-23
美国宇航局大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的观测对太阳系中的潜在:威胁小行星进行了迄今最好的评估,其结果给出了有关它们总数、起源和可能危险性的新信息。潜在威胁小行星是近地小行星中的一类。它们到地球轨道的距离非常小,不足800万千米;同时它们还足够大,可以穿过地球大气,引发区域性甚至更大范围的破坏。这些新的结果来自红外巡天探测器的小行星观测项目,它采样了107颗潜在威胁小行星,并由此对其整个族群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4月1日下午,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天文爱好者虞骏,通过国际互联网分析美国亚历桑那大学“空间观测计划”的在线图片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在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三次后续观测之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科学家们确定了它的轨道,并且在4月3日给定了它的临时编号——2005GT。2005年4月9日,这颗直径约为15米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大约600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擦身而过。这是我国大陆天文爱好者参与发现的第一颗 FMO。所谓 FMO 就是 Fast Moving Objects(快速移动天体)的简称。下面就请虞骏博士说说这段……  相似文献   

12.
100年前,一颗彗星或小行星在中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上空几千米处爆炸,大片森林被夷为平地。尽管多方探寻,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找到这个天外来客的任何残骸。如找到这样的证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判中等大小的彗星或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程度。1999年由意大利科学家组成的一个考察队,在距离爆炸中心大约8千米处,发现了可能存在的陨石坑以及陨石残骸的证据。2008年这支意大利考察队准备重返通古斯,以确定曾经探测的疑似物体是不是1908年在空中爆炸的天外来客的残骸。据意大利科学家近年的研究推测,在通古斯上空爆炸的天外来客的残骸撞击地球形成了切克湖。首先,爆炸中残存下来的一块一米大小的碎片,在距离爆炸中心大约8千米处撞击地面,那里靠近金楚河。切克湖现在略微偏离正圆的外形以及它与震中的位置说明,这块碎片以45度倾角撞击地面,速度不超过每秒一千米;接着,由撞击产生的能量融化了永久冻土层,随后释放的气体和水把陨击坑的尺寸扩大到了现在切克湖所具有的规模—长500米、宽350米;后来,金楚河水带来的物质在湖底形成了一层沉积层。  相似文献   

13.
《天文爱好者》1986年3月号曾登载了李泽清编译的文章《“复仇女神”——死星》。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又有两位科学家认为,这个“复仇女神”可能是由看不见的镜像物质(Mirror matter)组成的死星(Dead star)。 1983年,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劳普(David Raup)发现,在过去的2.5亿年里,每隔2.6千万年就有规则地、周期性地发生大量生物灭绝。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瓦雷茨(L.W.Alvarez)曾发现,大约在恐龙灭绝的同一时期,来自空间的一颗小行星或彗星撞击了地球。把两人的发现结合在一起,劳普等人提出了有名  相似文献   

14.
问天 《天文爱好者》2014,(12):46-52
小行星与慧星研究 小行星和彗星是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遗留的原始残骸,包含着太阳系早期的物理和化学信息,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和行星系统形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精密确定其轨道动力学演化又是目前空间环境和地球安全方面的重要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一个跨度为5千米的小行星被证认是月亮的小妹妹。3753号小行星是1986年发现的,看上去完全是一颗一般的小天体,它和其他一些小行星都是跨越地球绕日轨道运行的。但在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威格特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这些小行星的轨道进行计算以后,才发现3753号小行星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而"陷在"一个复杂的轨道上运行。威格特说,"没有一个人预见到3753号小行星会是地球的小卫星。"许多小行星被木星的巨大吸引力锁定在绕木星运行的轨道上,近来又发现一颗小行星被火星所"擒获",但这些小行星的轨道的形状是简单的,不复杂。3753号小行星不…  相似文献   

16.
宇宙信息     
WISE首次发现近地小行星 美国宇航局的大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新发现了它的首颗近地小行星,而预计在整个工作寿命中它总共会发现大约数百颗。:这颗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编号为2010 AB78,发现于2010年1月12日。发现时它距离地球大约1.58亿千米,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在未来的几个世纪中它也不会接近地球。这颗小行星在一条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而它的轨道面也并不和地球公转轨道面重合。  相似文献   

17.
有天文学家说,含有地球生命起源重要线索的地球碎片可能正躺在月球上等待我们回收。 华盛顿大学的john C.Armstrong和他的两位同事不久前撰文指出,就像在地球上搜集的几十块火星岩石一样,地球在遥远的过去与小行星和彗星碰撞  相似文献   

18.
小行星的视黄经与太阳的视黄经相差180°的天象称为小行星冲日。小行星冲日时,太阳在西地平线下落,小行星则在东地平线升起,整夜都可看到小行星。冲日时,小行星距地球最近,小行星的亮度较  相似文献   

19.
李培俊  周济林 《天文学报》2006,47(4):394-401
介绍了N体模拟的Hermite算法,并利用该算法研究了不同质量行星在小行星主带上轨道的演化情况.采用的演化模型是太阳系N体模型(N=7),即把水星、金星、地球的质量加到太阳上,忽略冥王星,同时在小行星主带附近增加一个假想行星,系统演化时间为1亿年.数值模拟显示能够稳定存在于小行星主带上的单个天体的质量上限其量级为10~(25)kg.模拟同时还显示在某些情况下,假想行星与木星之间的低阶共振可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4月1日,一颗小行星出现在美国基特峰的0.9米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在4月3日给定了它的临时编号——2005GT。2005年4月9日,这颗直径约为15米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大约600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擦身而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