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德意志博物馆的哥白尼行星仪 上期我们介绍了18世纪荷兰的艾辛格行星仪,它被安装于艾辛格起居室的天花板之上,整个房间被布置成演示星空和太阳系模型的空间,这样的理念已经非常接近今天的天象仪和天文馆的概念了。  相似文献   

2.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讲解天象仪史前史的另一平行发展的脉络——行星仪的诞生与发展。首先介绍一下,在古人的眼里行星是什么意思,以及行星的视运动是怎么会事,也就是行星仪诞生的历史知识背景。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蓬勃发展的太阳系仪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诞生的里滕豪斯太阳系仪。至今在美国的两所顶尖级的大学校园中仍然可以看到。诞生于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荷兰北方的居室中的太阳系模型,将行星仪发展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4.
天象仪和天文馆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planetarium;最初用来称呼一种能展示行星运动的机械模型——行星仪;现在用来指一种光学投影仪器,它把恒星、行星、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文现象投影到半球状天幕,演示人造星空.  相似文献   

5.
陈丹 《天文爱好者》2009,(10):78-80
西塞罗作品中有关行星仪的最早记载 天球仪的一个缺点是从天球外边看天球,星座的位置与实际情况正相反(所以后来才有了从内侧看的天球仪),另一个缺点是不能表现太阳、月亮和肉眼可见的五大行星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人除了发明和制造各种各样的天球仪,以演示恒星和它们的周日视运动外,还发明和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机械模型,  相似文献   

6.
行星仪发展到18世纪,有了全新的名称太阳系仪(Orrery)。它不仅成为西欧贵族社会的“宠儿”,也为有钱的平民所青睐,并进入绘画艺术作品之中,成为那个社会的“时尚”。太阳系仪是当时西欧社会认识宇宙、探讨人和宇宙关系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天象仪涵盖了天球仪和行星仪(即太阳系仪)两类古天文仪器的功能。一般的天象仪和天文馆的研究学者都认为天球仪和行星仪发展到20世纪初,结合在一起,就是现代的天象仪。因此,他们把天球仪和行星仪的诞生和发展,视为天象仪的史前史。这部分历史与古天文仪器史重合,可读性、知识性都很强,从这一期开始笔者拟以图说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天球仪和行星仪,并阐述这些宇宙模型与现代天象仪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 行星掩星 行星掩星的计算和小行星掩星类似,将图1—7所示界面上的“Planets”选中后的界面如图2—1所示,搜索行星掩星只能分别进行,在第4小项“Select Plants”的下拉列表框中一次只能选择一个行星,还可以选择只搜索行星还是包括它的卫星,如果搜索卫星的话还可以设定包括哪些卫星,  相似文献   

9.
天文小故事(四则)一、用铅笔尖发现新行星十九世纪初,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用望远镜发现了第一颗名为谷神星的小行星。但是,当这颗行星一接近太阳,便很快消失在太阳光里。从此再也看不到这颗星了。望远镜不起作用了!怎么办?德国数学家卡尔·高斯在近30岁时开始找...  相似文献   

10.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最熟悉的家族要属太阳系了。太阳系位于银河的一条旋臂上,由恒星太阳和八颗大行星、矮行星、以及行星的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各种星际物质组成。而他周围的诸多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也围绕着太阳做周期运行,自1959年以来,人们就陆续通过空间探测来研究太阳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太阳系的诞生,构成、运动及变化,近距离接触与地球同生共息的伙伴,看清他们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1.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08,(11):72-75
托勒密地心体系的建立 历来的天文学研究通常从阐述宇宙的性质出发,建立可被合理用于描绘宇宙结构的模型。古希腊天文学之所以得到发展,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积极地研究行星的运动。托勒密的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他的研究工作对天文学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前学习天文摄影,总是从固定摄影开始,拍摄星座、银河,然后学习使用赤道仪,到熟悉了自己的器材后,才拍摄高倍的行星、月球。可是数码摄影渐趋普及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少人用数码相机和摄像头,拍摄的第一张天文照片竟然是高倍的行星、月球。于是遇到了一连串的问题:怎样才能准确对焦?该怎样设定光圈、快门?怎样叠合照片?怎样做图像处理?哪里  相似文献   

13.
约翰·舍纳的天球仪 在文艺复兴时代,由于航海和地理大发现的需要,天球仪和地球仪同时获得蓬勃发展。那时天球仪和地球仪往往是成双成对制造的,球仪(即天球仪和地球仪)的制造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2000 - 2049 年行星天象的第二部分,包括外行星纬度最南、最北的时刻及纬度,外行星过升、降交点的时刻;金星、火星赤纬最南、最北的时刻及赤纬和其它外行星经过赤道时刻及赤纬最南、最北的时刻及赤纬;行星之间相合,行星与恒星相合的时刻、赤纬差及它们与太阳的距角( 冥王星除外) 。  相似文献   

15.
孙锦  吕静 《天体物理学报》1998,19(2):217-221
用紫金山天台青海站的13.7m射电望远镜,对10个行星关星云给出了新的CO(1-0)谱线观测结果。其中4个行星关星云:NGC6445,M1-59,M4-9和M2-51,已有过CO(2-1)的观测,本第一次给出了它们的CO(1-0)的测量结果;对2个别人曾经预测过但未测到CO的行星状星云:Sh2-71和M4-18,本第一次证认了它们的CO发射;对4个别人从未进行CO搜寻的行星状星云:V-V1-  相似文献   

16.
行星是在宇宙演化到一定的时间后形成的,它是天体形成的重要类型。与星系宇宙以及恒星不同,行星由于其质量相对较小,因此其演化也有其特殊的过程,比如,总体来讲没有像宇宙、星系和恒星那样,物质与性态变化那么剧烈。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有其自己独特的规律。行星科学研究是人类在全面认识宇亩演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天文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7.
余恒 《天文爱好者》2009,(12):32-33
在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用量日仪第一次准确测定恒星视差之后,三角视差法就成为衡量宇宙距离最可靠的办法。天文学家们以丰及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新兴的领域,迫不及待地搜寻太阳系的近邻。但要用肉眼测量天体位置的微小变化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直到十九世纪末照相术成熟以后,这个领域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8.
逐旭 《天文爱好者》2013,(10):66-67
M27应该是梅西叶天体中最容易寻找的一个行星状星云,用7×50mm的双筒望远镜就能找到它。剩下的几个球状星团中只有M55观测较为容易,使用7×50mm的双筒望远镜可以看清它的外形。  相似文献   

19.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余照——金星昼见 在通常的恒星和行星中,金星是惟一在白天可能会用肉眼看到的星体。金星的亮度在-3.7等和-4.8等之间变化,其亮度最高的那一天称“金星最亮日”,在这一天的前后若干日,如果气象条件好的话,视力好的人在白天就可以用肉眼看到它。  相似文献   

20.
仰望夜空,银河高挂,群星璀璨,五大行星往来交错,彗孛流陨隐现其中,这种种景象,与凄清皎洁的月亮、光热逼人的太阳相比,别有一番风格,也多了几些热闹,同时也引出了人们对它们的无限遐思和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