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恐龙的专家董枝明先生对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盆地鄯善县连木沁晚白垩统地层的不完整恐龙头骨及相连的颅后骨骼化石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种体长2m~3m的小型兽足类掠食性恐龙,以化石发现地点命名它为“火焰山鄯善龙”,系统分类归入霸王龙科。但有的学者怀疑它是早先发现于蒙古晚白垩统地层的一种体长8m~10m的霸王龙科恐龙——警报龙(Tarbosaurus Maleev,1955)的幼体。  相似文献   

2.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missing link”),但更倾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或鸟类的始祖。由于始祖鸟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围绕鸟类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术观点,使赫 14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学说和理论,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鸟类起源问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没有发现与德国始祖鸟十分接近或与德国始祖鸟处于同样进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这种缺憾使我们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2年,笔者等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断层中发现了2种初鸟类化石,即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和支序分析,这2种初鸟类要比始祖鸟略微进步一些,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件采自中国河北省丰宁县龙凤山桥头组的初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Jinfengopteryx elegans gen.et sp.nov),与其共生的化石有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鱼类);Jibeinia luanhera,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鸟类);Ephemeropsis trisetalis(昆虫)及少量植物。支序分析表明,华美金凤鸟处于初鸟类谱系树的基部,比始祖鸟略微原始,与后者为姊妹群关系。奔龙等兽脚类恐龙是它们的外类群。金凤鸟、始祖鸟是中华神州鸟等原始鸟类的外类群。这说明华美金凤鸟处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华美金凤鸟的发现在研究鸟类起源、恐龙-鸟类的系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烽  曹颖 《中国地质》1998,(8):37-39
鸟类是否能起源于恐龙?这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头脑中萦绕追索的问题之一。早在70年代J.Ostrom就提出了兽脚类恐龙可能是鸟类祖先的假说,此后,古生物学家孜孜寻求有关的证据,积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昌  韩建新 《地质学报》2012,86(3):363-370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产地,在我国晚白垩世恐龙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曾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类化石,是研究大型鸟脚类恐龙尤其是鸭嘴龙类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理想地区。但相对应于鸭嘴龙类化石来说,兽脚类恐龙化石在该地区的发现却较为鲜见,主要以牙齿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对最近在该地发现的一批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对比,初步研究显示含有霸王龙类、驰龙类、白鲨齿龙、福井盗龙以及可能为新的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相似文献   

5.
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土城子组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辽西朝阳北票南八家子附近中-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本文主要对兽脚类恐龙足迹做了报道.兽脚类恐龙为两足行走,三趾型、窄行迹、多数为趾行式,化石均为上层面保存.层面发育泥裂和波痕.足迹大小从29.5cm×19cm到4cm×3cm,连续分布的足迹构成明显的行迹,行迹方向规律性分布为当时恐龙的行为习性提供了可靠证据.南八家子地区发现的大量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表明:在北票地区小型兽脚类恐龙在中晚侏罗世土城子期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6.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彝族乡下禄丰组地层中,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化石,当地村民纷纷前来围观。有村民告诉发掘队,这种骨头化石在木杵榔村青龙山也有,在村民指引下,果然在一小冲沟里发现了恐龙骨架化石,经几天挖掘,揭露出两具纠缠在一起的恐龙化石:一条兽足类恐龙正咬住一条古脚类恐龙的尾巴。其兽足类恐龙属双嵴龙。虽然双嵴龙化石早在1942年就在美国的亚利桑纳州下侏罗统地层中已有出土,但在亚洲则是首次发现。分类:蜥臀目(Saurischia),兽脚亚目(Theropoda),腔骨龙超科(Ceolophysoidae)。特征:…  相似文献   

7.
孔子鸟(Confuciusornis)是最早具有角质喙及尾综骨的原始鸟类化石,同时兼具明显原始和显著进步的特征,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孔子鸟头骨为典型的原始双孔类型,其角质喙与其它鸟类的角质喙是在进化过程中分别独立获得的。孔子鸟具有肋骨钩状突,这很可能代表着一种原始性状。孔子鸟飞羽发达,但未发育小翼羽。孔子鸟与长城鸟(Changchengornis)构成一组姊妹群,反鸟类(Enantiornithes)与今鸟类(Ornithurae)变构成一组姊妹群,这两类群又互为姊妹群关系。在孔子鸟已命名的4个种中,川州种(C.chuanzhous)和孙氏种(C.sunae)是圣贤种(C.sanctus)的晚出同物异名,应予以废弃。孔子鸟主要适应陆地生活,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并能够从地面起飞。目前关于孔子鸟的地质时代仍存在着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争,但大多数动物化石都证实了孔子鸟层为晚侏罗世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季强 《江苏地质》2002,26(4):193-199
鸟类是现生生物中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以其发育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特征区别于其他的现生生物,如羽毛、角质喙、中空的骨骼、叉骨、具龙骨突的胸骨、尾综骨、对握状的脚趾等等。长期来人们一直想知道鸟类究竟由哪一类生物演化发展而来。但苦于化石材料的贫乏,鸟类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迷团,困扰我们长达140多年。通过回顾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上各种鸟类起源假说,指出随着中国辽西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等珍稀化石的发现,国际鸟类起源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鸟类是由恐龙变来的,现代的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是长羽毛的“恐龙”。  相似文献   

9.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莱阳是我国著名的恐龙之乡,晚白垩世鸭嘴龙类的骨骼化石十分丰富,但早白垩世恐龙则发现不多,仅有少量鹦鹉嘴龙类。2000年,曾在莱阳早白垩世龙旺庄组发现过兽脚类足迹化石。最近,我们在海阳凤城镇凤翔路附近(36°43′17″N,121°14′40″E)发现了一个新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本  相似文献   

10.
义县组底部层位发现恐龙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义县组是一套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含有丰富的以热河生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化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义县组沉积夹层中陆续发现珍稀鸟类、小型兽脚类恐龙中华龙鸟,以及原始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等珍稀化石,但是有关珍稀化石沉积层的空间分布、上下层位关系、沉积环境和时代归属等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地区地调中心从1999年10月开始,对辽宁省北票市-义县之间的义县组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不仅确定了珍稀化石沉积层在地层层序中的确切位置,而且在珍稀化石沉积层以下,即义县组底部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11.
1938年 ,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云南省昆明市郊对采自禄丰盆地上三叠统下禄丰组的小型兽足类恐龙头骨前部及下颌骨等一批骨骸化石进行了研究 ,鉴定其属一种腔骨龙。为纪念揭开抗日战争序幕的芦沟桥事变 ,将其命名为芦沟龙。分类位置 :爬行纲 (Reptilia) ,晰臀目 (Saurischia) ,包计龙科 (Podokesauridae)。特征 :大小如鸵鸟。头骨较小且吻长。鼻孔小且位靠前。眼眶圆 ,眶前孔三角形。下颌细长且下缘直。前上颌骨和上颌骨分别有 5颗、10颗牙齿。牙齿侧扁且微向后弯 ,呈匕首状 ,后缘具小锯齿。生性 :成…  相似文献   

12.
鸟类起源是物种起源中的重大且严肃的科学课题,本文从地层学、鸟类形态学及兽脚恐龙演化等方面分析了有关鸟类的演化特征,对中华龙鸟是鸟类的最早祖先、鸟类起源问题已经解决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鸟类的起源演化课题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和他的同事在《自然》杂志上报道:在辽宁朝阳城西约3000m处中生界热河群义县组地层,发现一种四肢长有羽翼的小型兽足类恐龙化石。命名为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以献给对中国中生代古生物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中科院院士顾知微先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辽宁西部及其邻区中生代大量原始鸟类化石及其祖先类型的发现(季强等,1996;侯连海,1997;Ji et al,1998),使我们对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有了新的更加全面的认识。本文简要记述一件产自辽西凌源“义县组”的鸟类化石,与该鸟类保存在一起的戴氏狼鳍鱼(Lycoptera davi-di)等化石,为确定该鸟类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提供了依据。这是辽西冀北一带晚侏罗世鸟类化石的  相似文献   

15.
辽西首次发现保存毛发和软件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季强 《地质通报》2002,21(1):29-34
中国辽西地区素以产出丰富多彩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闻名于世。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区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更加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极大关注。1997年秋,作者在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发现了一块完整的保存有毛发和软体印痕的对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身体保存有手发和软体印痕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对对于研究对齿兽形态结构、生物习性、系统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钱迈平  厉建华 《江苏地质》1998,22(2):73-81,T001
根据近年来对辽宁义县晚侏罗-早白垩世恐龙和鸟类化石及河南西峡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的初步研究就目前世界恐龙研究前沿领域涉及的三大热点问题一提取DNA,温血还是冷血及是龙还是鸟的争议情况研究现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山东诸城黄龙沟恐龙足迹产于下白垩统中部莱阳群杨家庄组,其中以兽脚类为主,同时有蜥脚类和疑似鸟脚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大型兽脚类、似跷脚龙类(Paragrallator)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Corpulentapus lilasia)。足迹共组成至少63条行迹,作者系统实测了其中50条,并据足迹大小指数—复步长和GAE(跷脚龙—安琪龙—实雷龙)图解给出了识别3类兽脚类足迹的经验性数值。足迹点沉积特征显示,浅湖相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逐渐过渡为滨湖相砂岩。足迹层及其邻近层位波痕、泥裂发育,根据波脊线恢复的古岸线方向为东西向,波浪运动方向呈现出北至北西周期性变化,表明可能存在季节性风向变化。泥裂以及恐龙分布特征显示足迹点以S/WS为湖心方向,以N/EN为湖岸方向。似跷脚龙类和东方强壮百合龙类足迹分布区域的差异性表明东方强壮百合龙类生活区域更靠近湖岸。恐龙足迹中存在的明显叠盖现象表明足迹不是同时,而是多次活动遗迹。小型兽脚类行迹中较多近于平行的行迹体现了集群性生活习性。行进行为研究又显示兽脚类的绝大多数为快速奔跑状态,但蜥脚类等为慢行状态。兽脚类与蜥脚类、疑似鸟脚类足迹数量之比远大于正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比也表明,早白垩世中期的胶莱盆地生存着以兽脚类为主、蜥脚类和鸟脚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早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以及沂沭断裂带内蜥脚类、鸟脚类恐龙以及鸟类逐渐繁盛,这与华北北部恐龙足迹所恢复的造迹恐龙动物群特征较为一致。中国北方、韩国、日本白垩纪恐龙足迹以及骨骼化石发育情况暗示,晚中生代中国北方以及东亚地区发育一个以恐龙等脊椎动物为主的大型陆地动物群。  相似文献   

18.
在河南省汝阳盆地原划分的古近系始新统"蟒川组"中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个动物群主要以植食性的巨型、大型蜥脚类恐龙为主,兼有鸭嘴龙类及肉食性小型兽脚类、大型肉食龙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经初步研究确认至少有10种以上新属种恐龙,还有大量的恐龙蛋壳、龟鳖类、双壳类、植物类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被称为"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代表了我国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早期的恐龙动物群,其分异程度也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而轮藻、介形虫和孢粉等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地层叠合关系和区域对比等综合分析,更多显示了汝阳盆地赋存恐龙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特征。无疑,汝阳盆地原划分为始新世的"陈宅沟组"、"蟒川组"应为白垩纪,至于是早白垩世中晚期或是晚白垩世早期,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 A.Norell)共同报道了一项新发现———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的伤齿龙科恐龙新物种骨骼化石,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恐龙的睡眠姿势。这只长53 cm的小型食肉恐龙保存极为完整,整体形态看上去很像一只大鸟,有着小小的头骨,长长的后肢。其后肢蜷缩于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这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非常相似。徐星认为,这只恐龙的体态和睡眠状态都与现代鸟类相似,团着身体睡觉,减少了表面积,有利于抵御体温下降。诺瑞尔则指出,该恐龙可能是在它熟睡时,附近的火…  相似文献   

20.
周翠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20,44(3):283-287
“吉兰泰龙”(“Chilantaisaurus”)自1964年首次描述命名以来,长期被认为是异特龙科(Allosauridae)的大型掠食恐龙,包括4个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属被解体。其中,属型种“大水沟吉兰泰龙”(“C. tashuikouensis”)和“西伯利亚吉兰泰龙”(“C. sibiricus”)被归入棘龙类(Spinosauria)或新坚尾龙类(Neotetanurane);“毛儿图吉兰泰龙”(“C. maortuensis”)被归入鲨齿龙类(Carcharodontosaurid),并被重新描述命名为毛儿图侏儒鲨齿龙(Shaochilong maortuensis)。“浙江吉兰泰龙”(“C. zhejiangensis”)是现存唯一的此类恐龙的足部骨骼化石标本,从其尺寸大小推测,这是一种身长约5 m的大中型兽足类恐龙。通过与其他大中型兽足类的同部位骨骼化石进行对比,可见其具备许多兽足类特别是镰刀龙类的共同特征,并非原以为的仅相似于慢龙,也不排除其属于另一种大中型兽足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