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西南部1.2 Ma B.P.的地貌转型事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研究山西南部柴庄剖面和杨范剖面上部的黄土地层的磁化率、古地磁、黄土古土壤序列,发现这两个剖面记录了发生于120×104 a B.P.的由河流湖泊环境转变为黄土环境的转型事件。分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认为这次事件是山西地堑系盆地间横向隆起发生强烈构造抬升的结果,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本地区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
横断山地区的黄土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阳春  柴宗新 《山地学报》1999,17(4):300-304
研究了横断山地区的黄土的分布特点和理化特征,根据黄土的热释光测年数据并结合冰期划分,横断山地区的黄土主要开始沉积于大约10万a前的晚更新世,要晚于青藏高原冰冻圈的极盛期,这种滞后的效应是由于高原隆起的阶段性和差异性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热带第四纪板块构造的地貌效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科学》2004,24(3):286-291
青藏高原上新世以来强烈隆起,反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台湾岛中央山地也是上新世开始隆起,反映弧陆碰撞。这是中国热带第四纪构造地貌的东、西两个力源,其地貌效应表现在台湾岛的崛起、南海海盆的持续沉降、三个巨大弧形山系的发展、第四系厚度的区域差异、中更新世以来河流阶地的普遍发育、岩溶地貌类型的区域差异、板缘和板内火山活动、近期地壳形变的分布。多种现象表明,东、西构造力源的交接地带为110°E左右。  相似文献   

4.
柴岫 《湿地科学》2003,1(1):78-78
《横断山区沼泽与泥炭》一书是一部集体创作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孙广友研究员任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年分精、平两种版本出版,系《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科学考察丛书》(编委会主任为孙鸿烈院士)之一。初读之后,若干特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毕思文 《山地学报》2001,19(4):289-298
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地壳巨厚,约为正常地壳厚度的两倍,由于第四纪以来高原的急剧隆升而成为全球构造研究的热点,根据山地系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因素-构造带和断裂带,本文将青藏高原山地系统的地壳演变化简化成一个平面问题和一个典型剖面问题的力学模型,应用变形体模拟构造带,采用摩擦模型模拟断裂带,并根据周边位移情况给出边界条件,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和位移加载,变成了青藏高原山地系统岩石圈应力-位移场吻合较好,由此分析和推断了青藏高原山地系统演变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6.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相间并列。文章论述了各条块的发育特征及区域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0万km2,平均海拔4500m,占据了地球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形成时间最晚的青藏高原主体。地质研究表明,印度板块在早白垩世以小角度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在向北挤压过程中,遭到塔里木、中朝、扬子三大岩石圈板块反作用,使青藏地壳重叠加厚,地表大幅度抬升造山,海水大面积退却。3500万年的始新世末,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规模剧烈碰撞,青藏高原再度抬升。此时,除藏南吉隆—定日一带尚保留碧海外,其他地区均隆起成山。此后,高原内部多期次的差异性陆内俯冲、构造逃逸及其对应的成山与造山作用,为西藏形成了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8.
1470—1979年中国旱涝与厄尼诺事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中国120个站近500年旱涝等级资料,以及同期97次厄尼诺事件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厄尼诺事件爆发时,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易有洪涝灾害;华北北部、内蒙东部、青藏高原北部多发生干旱;青藏高原南部、汉水流域和贵州等地则无明显旱涝。旱涝型序列分析表明,厄尼诺事件的发生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或南北旱、长江流域涝的情况,而全国涝的频数则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9.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南迦巴瓦峰(简称南峰)是高大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系东段的最高峰,海拔7782米。她是东喜马拉雅山唯一至今未被人类征服的处女峰。南峰地区处于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汇合处。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  相似文献   

10.
南北骈走、岭谷相间的横断山区,处于我国第一二两级地势阶梯的转折部位,地势自北而南倾降,联结着青藏高原和云南高原,交错排列着高原、山地、河谷和盆地等地貌类型组合。横断lJ区的东部和西部分别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制约;隶属两大系统的生物区系在此南北迁徙、混杂交融;高山峡谷海拔悬殊,垂直自然带变化明显,并普遍发育。因此地表自然界的地域分异独特而复杂,给自然区划带来不少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南季风对中国自然环境影响的区域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季风作为亚洲季风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自然环境也有较大影响。西南季风建立以后,因青藏高原高度不足以阻止西南季风这一深厚的大气环流系统,加之西南季风厚度随着山地尤其是横断山脉的上升而不断增厚、增强。南支西风急流的气旋性质对西南季风深入有引导作用,西南季风较东南季风活动性强,影响区域范围大,影响到太行山以西中国大部分地区。中更新世时,青藏高原隆升至海拔平均约3000m的高度,同时期也出现了第四纪最大冰期与最大温暖期,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西南季风厚度加大,西南季风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深化起到重要作用。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至现今的平均约4500-5000m的高度,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足以阻挡大部分西南季风进入西藏高原和中国内陆地区,西南季风影响范围退缩到长江上游以南的西南地区局部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山及其毗邻地区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志中 《地理研究》1994,13(3):35-43
在新构造运动中复活的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制约着本区构造地貌的分布格局和发育过程.阿尔金山即是该断裂带所控制的断块发生强烈上升而成的差异性断决山地,以阿尔金山为轴成反对称分布的区域地貌格局也是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和逆冲推覆的产物.本区构造地貌演化则经历了三个阶段,其间断块上升活动西强东弱并自西向东发展,因而形成阿尔金山西高东低的起伏形态.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沼泽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魁义 《湿地科学》2003,1(2):92-97
青藏高原有沼泽约491.3万hm2,是世界上最高的湿地。通过概要介绍高原沼泽湿地基本类型及其分布,重点阐述沼泽湿地利用、环境变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并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郑度  李炳元 《地理学报》1990,45(2):235-244
本文综述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诸如晚新生代以来高原剧烈抬升引起的自然环境巨大变化,上新世的古地理环境和高原隆起,湖泊和水系的演变,第四纪冰川作用,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演化以及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和过程的影响等。指出了青藏高原具有的独特自然环境类型和特征,阐述了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类型的比较研究,三维空间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以及对独特地生态现象和区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导致其本身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自然区域的明显分异。本文阐明上新世以来青藏地区由低海拔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的演化以及因全球气候冷暖波动所引起的变化。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划分和此较研究,揭示了与山体效应密切相关的分布模式。在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背景上,探讨了水汽通道、干旱河谷和寒旱核心等高原山地独特的地生态现象。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缘和邻区晚新生代泥石流活动规律及其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考察资料和室内测年数据 ,通过对晚新生代以来不同时段泥石流沉积物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结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华北地区第四纪泥石流活动的规律。认为晚新生代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始于晚第三纪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泥石流活动主要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 ;中更新世是泥石流活动最活跃的时段 ;晚更新世位于大陆内部的秦岭北坡及陇南山地泥石流活动减弱 ,华北北京山区及太行山东麓泥石流活动加强。第四纪泥石流活动的规律性变化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起及亚洲季风的建立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25个台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然后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5 a逐年汛期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差异;一致性异常分布特征是中国西北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中国西北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6个分区:高原东部区、南疆区、北疆区、西北东部区、青海高原区及河套区;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高原东部区近45 a来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北疆区、南疆区、青海高原区及河套区表现为较明显的的增长趋势,而西北东部区表现为较明显的减少趋势;中国西北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各主要空间分区中,近45 a来13 a左右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一个地质过程.晚更新世以前高原已经过三个大的侵蚀堆积旋迥,主要沟谷系统和黄土地貌的塬梁峁格局已经形成.全新世以来黄土的堆积逐渐减缓,而侵蚀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侵蚀加剧.根据侵蚀一堆积相关原理,利用黄河下游不同时期发育的冲积扇沉积模式,估算了全新世以来自然侵蚀速牵为7.9%,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至今已达到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