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于1983年4月21~27日在安徽蚌埠市召开了全国水利系统水质监测技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水文总站,各流域机构有关部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文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华东水利学院,扬州、黄河、陕西、湖北水利学校,水电规划设计院,大伙房水库管理局,陕西省水源保护办公室,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环保局等单位的代表共90人。会议共收到有关水质监测的论文、实验成果和其他技术资料共102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利系  相似文献   

2.
刘英学  景彦亭 《地下水》2013,(6):123-125
临城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水产养殖、游览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特别是在饮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作为饮用水源的后备水源,因此时水库水质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利用水库流域内污染源调查、水质监测、评价资料,分析了水库水污染现状和水质变化趋势,为水库水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地下水由于分布广、水质好且开发费用低而成为全世界重要的供水水源。中国北方生活供水的一半来自地下水,地下水也是干旱期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然而,地下水水质日益面临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威胁。地下水水质监测是评价水质状况最可靠的方法,并可作为供水水源保护的早期预警系统。它为水管理部门和水用户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世界上正在执行两个巨大的地下水质监测和评价项目:一个是欧盟的水框架计划;另一个是美国的国家水质评价计划。文章评述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的现状,介绍了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地下水污染源分级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方法。地下水易污性分区图是土地利用规划和供水水源保护的基础。地下水污染源分级结果为污染源治理提供了优先顺序。地下水污染风险分区图圈划出地下水污染的高风险区,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监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电部水文局于1987年10月7~11日在江西省星子县召开了全国水利系统水质监测工作会议。水电部水文局、水资源办公室、水质试验研究中心,各流域水源保护局、水保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总站以及有关院校、科研单位等派员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各单位交流了各自的水质监测工作经验并讨论了“水质监测管理工作若干规定”、“2000年水质监测工作发展设想”和“七五”后三年的水质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德阳市城市供水水源质量密切相关的上游地区(主要是石亭江、绵远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的调查,较为系统地评价了水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了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预测了水质变化趋势,提出了分阶段治理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苏新礼  张学文 《地下水》2009,31(6):110-111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体不同程度污染,城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受到威胁,加强水源地管理及保护工作,科学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对策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提出综合利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强化管理;合理开发及配置水资源,优水优用,改善现有城市用水结构,统筹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关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河道,水库污染源控制、治理和水源涵养,保障水源供水水质等四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源水库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水库作为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意义重大,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富营养化及水质恶化等问题,使水源水库水质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成为城市供水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回顾了水源水库的水质问题.介绍了内源污染及突发性或周期性高强度水质污染研究方法和结论,并分析了其合理性.将现有的混合充氧技术、扬水曝气技术、上覆水中N、P、有机物生物去除方法及污染沉积物修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8.
由水利部水文司主持召开的“全国水利系统水质动态监测经验交流会”于1991年10月11~13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水利厅(局)水文(水资源)总站(局)和4个流域机构水文局、水资源保护局、水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共5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调中心和中国水利报社也派员参加了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安徽省水文总站和河南省水利厅水资源办公室介绍了开展水质动态监测的经验;江苏省徐州水文分站介绍了积极参与城市水资源管理、保  相似文献   

9.
河北保定市区现有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别是一亩泉地下水水源地、西大洋水库地表水水源地、王快水库地表水水源地。随着城市居民对饮水安全要求的提高,水源地供水水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城区三处水源地2017年水质监测资料进行整编分析,评价水源地污染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可知:市区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均满足城市供水要求。但应进一步加强库区水资源保护,改善库区的水环境质量,保护好地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0.
钱惠康  王滇红 《地下水》1996,18(3):136-138
乡镇供水工程是乡镇重要基础设施,正确选择水源是发展乡镇供水至关重要的问题。水源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兴建供水工程的形式和投资,深层地下水作为首选水源,不仅可确保饮用安全卫生水,而且能够提高保证率、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其作用十分明显。1 深层地下水是理想的饮用水源 乡镇供水的水源类型可分为地面水(江、河、湖泊、水库)和地下水(浅层和深层)两大类。地下水分成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是地面降水的直接渗水,蕴藏在地下不透水层以上,水质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易遭受地面各种污染源的污染,故水质变化大,稳定性差,一般不宜作为直接饮用水源;深层地下水,亦称承压水,其上下都有隔水层、承压力,有明显的补给区。它的水质比较清洁,但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溶解氧很少,其水温恒  相似文献   

11.
段梅 《地下水》2010,32(6):73-75
应急水源地对于保证应急状态下城市供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其供水水质必须能够满足生活用水的标准,所以,对应急水源地供水水质的评价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根据鼎湖区—四会南部城镇应急水源地采回水样的分析结果,对本水源地地下水供水水质分别采用单项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进行评价,为水源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郝爱荣  王同兵  王辉 《地下水》2003,25(1):41-41,43
根据高青县城区的供水实际情况,分析开辟县城第三供水水源,实施水库连网的必要性。依据大芦湖水库的地理位置、水量及水质特点,把大芦湖水库作为高青县城理想的第三供水水源,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从而解决城区供水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加强水利部门水质监测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水法》,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服务,水利部水文司于1989年8月25~31日在西安召开了水质监测工作座谈会。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交流了1987年以来水质监测工作的进展情况和经验,以及全国重点水质站自今年4月开展测报以来的工作情况,讨论了“全国各水系本底值站水质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及“今后三年内水质  相似文献   

14.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和水资源专业组委托水利部水文局于1981年10月20~2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全国地表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水利(水电)厅(局)、地质局,各流域机构,全国农业区划办,水资源专业组成员,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国务院环保办以及有关院校、科研单位和新闻单位的代表和水利部所属有关单位的同志共250余人。水利部陈赓仪副部长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大会收到各类论文165篇,内容广泛,经验丰富。会议分降雨和蒸发、地表径流和还原、三水转化、水质调查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等五个专题进行了大会报告和专题小组交流讨论。这次会议不仅全面检阅了近两年来的分析研究成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迅速进展和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今后工作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会议期间还宣布成立了水利系统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小组和小组成员名单。各流域片还讨论了今后工作安排。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7,(1)
以黄土塬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正宁县为研究对象,将模糊综合评判法引入正宁县地表水水质评价,采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构建正宁县区域内地表水水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不同河流和水库地表水的水质指标检测数据作出了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县区域内庵里水库和无日天沟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嘉峪川河、四郎河、支党河达到Ⅰ类水质;从权重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正宁县区域内主要地表水水源庵里水库、嘉峪川河、四郎河、支党河主要污染物为NH3-N、DO;无日天沟主要污染物为CODMn、DO。说明该县区域内主要地表水水源治理和保护情况较好,水源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以上。但作为人饮重要水源还需要继续加强保护和治理,为该区域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王林稳 《地下水》2012,34(5):98-99
水源地保护是供水安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汉滨区地表水源地调查分析,结果得出: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与管理不规范,规划保护区域分布不够合理,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供水水源可靠性低,缺少备用水源,应急保障能力差等;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城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要确保供水安全,提出完善水源地保护规划,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刘扬 《地下水》2003,25(3):160-162
结合工程实例,对地表水水源及地下水水源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在乡镇供水中。联合运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既充分发挥了现有水源工程(地表水水库)的作用,又开发利用了地下水资源。实现了开源的目的。提高了乡镇供水的保证率,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乡镇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达到了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科学合理划分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根本保证,是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地下水资源数量,地表、地下水资源水质,陆地水文、工程地质水文,以及水利、环保等学科内容,是一项技术性较强,涉及学科较多的技术工作。通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涉及关键技术研究和保护区划分工作的开展,合理确定水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目标,为地表、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9.
本刊编辑部 《水文》2006,26(2):83-83
2006年4月6日-7日,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申立国、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国务院法制办农环司司长王振江、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曹广生、松辽水利委员会主任党连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金济滨、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肖友,以及水利部有关司局、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领导和全国水文系统和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郝奇琛  石建  苏晨  姜山  邵景力  万淼 《水文》2013,33(5):39-45
为有效解决鲁西南高氟区生活饮用水供水安全问题,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质分析、岩土样分析、综合评价研究,查明高氟水的分布规律、圈定生活饮用水找水靶区。结合供水水源空间分布特征、供水现状及供水方式,因地制宜,提出了3种供水模式:以浅层孔隙水或岩溶裂隙水为水源的集中供水模式;以深层孔隙水为饮用水源集中供水并且以浅层孔隙水为生活用水水源的分散供水模式,以及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的集中供水模式。供水模式的划分可为鲁西南高氟改水工作及供水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