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兴海县国家气候观象台1961~2005年气温、降水、蒸发等资料,通过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从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基本气候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等方面,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45a来兴海地区温度呈显著的升高态势,降水量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呈缓慢的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属于气候自然波动的范围,而1998年至本世纪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并存在11a和22a的周期性变化。(2)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目前都处于高的气候基本态和高的气候变率时期,致使极端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气候的变干、变暖以及变率的增大,加剧了兴海地区干旱化的程度。由此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草场退化、河水流量减小、有毒有害植物增加、沙化严重,局部地区已形成黑土滩等。(3)从海南州草原站牧草产量资料获悉,兴海地区草地资源整体出现生态良性好转,但各类黑土滩仍在增加,表示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沙地破碎化程度加剧,黑土滩、沙漠化局部有所恶化。  相似文献   

2.
铁岭市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刘敏  张耀存  周昕  张菁 《气象》2006,32(5):99-104
利用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等方法,对铁岭市1960--2004年间4个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以及初终霜、无霜期、积温、透雨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铁岭市近45年气候变化特点为温度呈上升、降水略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近15年,气温增暖幅度加大,降水春夏两季减少明显;但各季增温幅度差异较大,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明显高于平均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变小;初霜拖后、终霜提前及无霜期延长,积温明显增多,透雨偏晚频率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内有关研究,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的观测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中农业气象灾害时间变化趋势,评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可能影响和适应策略.得出:(1)中国大陆(西南地区除外)光温生产潜力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北方增幅大干南方,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作物的生产潜力影响不同.(2)气温...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暖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内蒙古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水资源、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等方面阐述了气候变暖给内蒙古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了生态环境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0~200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7测站及塔城地区北部5测站当年11月至次年1月,44a气温、降水资料,研究了北疆北部冬季气候变化特征,解释了2000年该地区冬季特大雪灾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必然性,最后探讨了该地区冬季降水的预测问题;并得出一点很有意义的结论:在气候增暖、增湿背景下,特大雪灾也是可以预报的。  相似文献   

6.
从安徽气候变化看2003年洪涝和高温的必然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红  刘勇  何金海 《气象》2004,30(6):24-27
利用近 50年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安徽夏季气候变化特征 ,解释了 2 0 0 3年夏季洪涝、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必然性。研究结果表明 :(1 )近 50年来安徽夏季温度呈下降趋势 ,降水则呈增加趋势 ,两者变化是相协调的。目前夏季温度处于较低的气候基本态 ,降水处于高基本态。 (2 )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 ,其变率都在 2 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升 ,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变率时期。降水的“两高”(高基本态和高气候变率 )结合决定了 2 0 0 3年夏季洪涝出现的必然性 ;温度的较低基本态决定了“凉夏”背景 ,但由于基本态的回升和变率的加大 ,仍会出现像 2 0 0 3年夏季的若干高温天气。 (3)最大熵谱估计表明 ,安徽夏季降水变化的主周期为 2 5年 ,反映了降水的准两年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本文介绍了黑河流域的气候概况,分析了近40a流域内以气温和降水为主的气候要素变化,得出黑河流域发生了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流域生态环境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明显。在灾害性天气强度、森林面积、土地荒漠化、湖泊萎缩、草原退化等方面日趋恶化。并就如何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李林  朱西德  周陆生  汪青春 《气象》2004,30(8):18-22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 1 96 2~ 2 0 0 1年 4 0年来三江源地区 1 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 ,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近 4 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 ,同时 ,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新疆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着重分析了近10年新疆气候的冷暖变化和干湿变化,并与前20年进行了比较,对气候突变作了检测试验,分析了气候极值出现的频次,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伊犁河谷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伊宁国家气象观测站1952—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伊犁河谷54a来的气候变化情况。伊犁河谷气候增暖增湿现象较明显,增温率为0.41℃/10a,特别是冬季气温偏暖明显;降水偏多趋势较明显,增幅为21.2mm/10a。由于气候变暖,伊犁河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几十年中,内蒙古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出现极端气候事件的年份并不多。对于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在中西部地区极少出现,多数发生在锡林郭勒盟中部及以东地区。特别是自1986年气候转暖以来,在暖的大背景下,更是较少出现极端低温事件;极端降水事件在冬季各月中也有发生,每个月有其各自的特点。文章着重研究分析11月的极端降水事件。通过对海温、大气环流的异常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影响内蒙古冬季极端降水、极端低温的关键性因子,对今后的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湖南省极端强降水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罗伯良  张超  林浩 《气象》2008,34(1):80-85
利用1961-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湖南极端强降水事件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4年来,极端强降水量和日数呈增加趋势.1993年是显著增加的突变点,年平均极端强降水量与日数1994-2004年比1961-1993年分别增加126.4mm和2.05d.极端强降水年平均强度趋势不明显,无明显突变,但1993年之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1994-2004年比1961-1993年增加了2.25mm·d-1.间隔1~5d的极端强降水事件除湘西和永州南部外,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洞庭湖区和湘江流域增加显著.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和5月上中旬,1990年代以来,7月中旬也是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时段.  相似文献   

13.
商丘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4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商丘市近44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4年来,商丘市暴雨、大暴雨和达到极端干旱标准的总天数都存在增加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极端高温事件年发生频率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减少;季节变化以冬、夏两季最为明显,其中冬季极端高温事件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减少,变化趋势都通过了99%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夏季与冬季变化趋势相反,其中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减少,通过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寒冷期长度和炎热期长度都显著减少,分别通过99%和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14.
乾安县40年气候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计算了宁夏季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系数,表明东北地区西部复季气温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从年代际变化的分析中得知,20世纪90 年代暖干趋势明显,其中以乾安最为突出.分析乾安及其邻近测站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乾安的夏季蒸发量上升趋势明显,并远大于其他测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重,而存下垫面条件较好一些的区域,夏季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乾安县未来复季气温仍为上升趋势,降水量存总体平均值之下呈旱.涝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用全区均一性较好的71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给出了极端气温指标定义,计算分析了内蒙古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内蒙古地区极端气温以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极端低温事件减少为主,但近几年这种变化有所减缓,主要表现在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下降、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率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或幅度较极端最高气温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晋中市1956年~2004年的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量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晋中市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3℃/10a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冬季,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量以35.9mm/10a的速度在递减,20世纪90年代是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一个时期;全市的水资源总量、地下水、河川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与降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钱维宏  张玮玮 《大气科学》2007,31(6):1266-1278
使用中国气象局资料中心整编的572个站点1960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气压、日平均风速和北极涛动(AO) 指数等气象要素,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的联系。寒潮爆发以降温、升压和大风天气为主要特征。定义1日和2日降温达到10℃以上的降温事件为寒潮,大于20℃为极端寒潮。发生在我国的寒潮以北方(35°N以北)最多,其次是中国东部的江南地区。东北的寒潮始于10月,而河套和江南的寒潮在4月份比较频繁。把10月到次年4月寒潮频繁活动的时段确定为冬季风时期。在所有的降温事件中,只有不到1/3的事件伴随有升压和大风天气。过去的45个冬季风期间,寒潮和极端寒潮事件普遍减少,我国新疆、华北、东北和华东减少最为显著,减少的最大幅度达到1~2次/10 a。降温事件、升压频次和大风频次也都在减少。AO指数升高表征了西风带上天气尺度斜压波动的减少和减弱,从而导致我国中高纬度寒潮事件的减少。降温频次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冬季最低温度平均值的升高,形成了持续的暖冬。  相似文献   

18.
1730年(清雍正八年)7—8月,我国黄淮地区连续暴雨17 d,引起黄河、大运河和淮河暴涨、决堤的大范围洪涝灾害。这是小冰期中相对温暖时段气候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了1730年夏季暴雨时段的天气实况,绘制了暴雨区域图显示强降雨中心移动动态和水灾地域分布图,概述当年气候特点,指出暴雨事件与台风活动的关联。1730年是太阳活动周极小年的前3年、有重大火山活动,是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后的第2年。这些天气特点和背景条件与现代罕见的1975年河南“75?8暴雨”相似。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来海南岛西部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林培松  李森  李保生 《气象》2005,31(2):51-55
根据海南岛西部1951~2000年气温及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对海南岛西部近50年来气候变化做了分析。分析表明:近50年来海南岛西部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24℃/10a,90年代增温尤其明显。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根据近50年冷暖波动情况,可将海南岛西部气候划分成两个冷期和两个暖期。近50年历年降水量则呈下降趋势,变幅为一23.93mm/10a,其中80年代降水最少。各季节中,春、秋、冬季降水呈上升趋势。近50年海南岛西部降水变化可分为三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