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中峡江地区1:5万新干图幅区调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该区道 次提出了泥盆纪地层为外来推,滑覆体的观点,认为印支期泥盆系是由SW向NE推覆,燕山期再向SE伸展滑脱,以详实的野外第一性资料,着重阐述了推,滑覆构造特征,初步分析了其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赣中峡江地区1:5万新干图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综合研究。作者首次在该区提出了泥盆纪地层为外来体的观点,认为是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泥盆系由NW向SE推覆,燕山晚期再向SE伸展滑脱。江西北部和南部均有EW,NNE推,滑覆构造存在的报道,资料较多,但对赣中很少见有报道,此次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的发现和确定。对认识赣南与赣北NNE向推,滑覆构造的联系乃至全区整体认识,在地质构造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详实的野外第一性资料,着重阐述了其推,滑覆构造特征,并分析了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3.
4.
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闽西地区的早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3个基本构造单元组成:西部结晶基底仰冲带、中部活化基底剪切滑脱带和东部盖层褶皱冲断带。古构造应力测定表明由西向东应力值依次递减。利用层长守恒原理,估算出的逆冲作用所造成的地壳缩短率至少达45%,缩短量近120km。逆冲推覆总体受华夏古陆基底构造作用的控制。乃华夏古陆西北边缘指向南东逆冲带的一部分。与扬子地台东南边缘指出北西的前陆边缘的褶皱冲断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华南早 相似文献
5.
化学元素的迁移和富集可以指示断裂运动的性质。根据断裂带内的元素和地球化学作用变化规律的研究,就可能测定断裂运动的特征。对安徽淮南和淮北地区推覆构造断裂带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说明离子半径小、比重较大的元素(如Si、Mg、Al、Ca等)富集于压性或压-剪性断裂带内,而离子半径较大、比重较小的元素(如K、Na、Fe等)则由该帶逸散。同时还研究了断裂带运动过程中地球化学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汝州煤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豫西段前锋部位,区内逆冲推覆构造较发育。其滑脱面倾角浅部较陡,深部较缓,表现为上陡下缓、凹面向上的铲状形态,向深部逐渐交汇于同一断裂。该区构造在剖面上时而出现断坡,时而出现断坪,其变化与岩层的软硬程度等因素有关。通过对逆冲推覆、滑覆构造的特征分析,推断出该区推覆下掩盖的二1煤体构造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8.
湖北省随枣地区推覆构造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构造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上地壳多层次自交而南的逆冲-拆离,柳林,洪清,大洪山3条逆掩以与深部拆离而一起组成了尖端指向南的楔形薄皮构造,逆冲系统以背驮式扩展演化。多层次推覆构造格局因后期高角度断裂的切割破坏而复杂化,构造格局定型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9.
10.
依据实测的构造要素和盆地分析, 恢复了丰城洛市矿区燕山期以来五期不同体制的构造应力场,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与滑脱构造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涟邵煤田已初步查明的滑来峰有25块之多,它们多发育在测水组及其上、下地层之中,这是由于该岩层的软弱层(泥质岩+煤层)所占比例较大(>50%)的缘故。归纳诸滑来峰的特征,其形成机理有三种:其一为后根部顺层滑移,当滑脱面由浅变深时切层,中部大体顺层滑移,至前缘又有切层现象的经典滑覆构造;其二为与断层相关的滑来峰,它是在断层挤压状态结束以后出现的伸展体制中,断层下盘在重力作用下迁就地形下滑的结果;其三为与复杂的倒转、平卧褶皱相关的滑来峰,近似于近代滑坡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兴隆矿区外围推覆构造及煤田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兴隆矿区外围推覆构造上覆席体、下伏岩系、推覆剪切滑移带变形特征、构造岩特征和推覆构造形成过程。应用Ramsay等人有限应变测量新方法,估算了推覆位移距离。在推覆体下预测出52km2的隐伏煤系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樊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5,19(4):367-374
上地壳多层次自北而南逆冲-拆离是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特征。区内柳林、洪清、大洪山三条逆掩断层与深部拆离面一起构成了一尖端指向南的楔形薄皮构造。逆掩断层最大位移量可达107km,逆冲系统以背驮式扩展演化。多层次推覆构造格局因后期高角度断裂的切割破坏而复杂化。构造格局的定型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18.
19.
白龙江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是由亚尔玛-舟曲后缘逆冲带、波海-白依-迭部-武坪逆冲带、西倾山-武坪南中间推覆带、玛曲-南坪前缘挤压逆冲带及光盖山-迭山北麓拉伸盆地、尕海-郎木寺沉降盆地等六个基本构造单元组成的。逆冲作用导源于华力西-印支期以来特提斯洋壳及印度板块向中朝地块的后退式俯冲作用,因而导致了陆壳边缘的华力西-印文褶皱带(南秦岭)、由北向南扩展的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并造成了岩浆活动带及金矿成矿带向南迁移,依次形成了青稞崖-亚尔玛-舟曲印支期浅成钙碱性岩浆活动带及燕山期中低温浅成微细浸染型砷金矿化带;波海-拉尔玛-白依燕山早期钙碱性超浅成次火山、岩浆活动带及喜山早期中低温、超浅成-热水动力隐爆式微细浸染型金矿化带;玛曲-南坪燕山末期岩浆活动带及喜山中晚期中低温热液超浅成-热泉型金矿化带。 相似文献
20.
滇西兰坪盆地白秧坪地区东矿带推覆构造的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云南白秧坪地区东矿带的推覆构造为与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有关的前陆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前锋, 属叠瓦扇式显露类前锋, 矿区内主要由华昌山断裂和水磨房断裂构成推覆前锋的冲起构造。华昌山断裂和水磨房断裂既是本区的主要导矿构造, 也是主要的容矿构造, 深部循环的热卤水溶液以此为通道上升, 而后成矿定位于其内和其上盘不同级别的次级断层或层间破碎带中。在华昌山断裂带内, 成矿元素的含量变化与不同的构造岩石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