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特低渗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属于特低渗透储层。从沉积微相的角度对萨尔图油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裂缝发育情况等因素。萨尔图油层在本区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远砂坝和浊积扇(滑塌沉积)等4种储层微相,油层非均质性在各种沉积微相之间的过渡部位及浊积扇微相中较强;其次为席状砂微相和远砂坝微相,在水下分流河道中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
曙266断块油藏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本次研究精细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7个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本区储层的主要成因类型。平面上,杜家台油层属强非均质性,储层层内及层间属中等——强非均质性,在微观上则表现为细喉道、高配位数的特点。本区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海南油田东营三段沉积微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油田储层东营组三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支河道,分流间,河口砂坝及席状砂等4个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支河道,河口砂坝的油气储集性能为最好,席状砂次之,分流间湾较差。本区沉积微相决定了储层的性质与展布,进而控制油气的储集和分布。储层评价以下部储集层最好(以水下分支河道为主),上部储集层次之(以河口坝及水下分支河道为主),中部储集层较差(以分流间湾,席状砂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1亚油层组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的关系,通过岩心相、测井相及物性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内合水地区长81亚油层组进行分析。认为:(1)长81亚油层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多期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是控制砂体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根据砂地比又可分为河道核部、河道中部及河道侧翼;(2)长812小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频率较高、沉积期次较多、连通性较强,其次为长8812小层与长813小层;(3)由沉积微相决定的岩石结构成熟度控制了储层的初始孔隙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层现今孔隙度。水下分流河道核部储层物性最好,是有利微相类型。研究区长812小层有利微相发育规模最大,为后期勘探开发首要目的层位。  相似文献   

5.
辽河欢喜岭油田齐108块莲花油层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齐108块莲花油层岩相模型,粒度分布和蝇相研究,将该区沉积微相分为:水下大分流河道,水下小分流河道,决口河道、溢堤沉积,前缘砂坝,远端席状砂泥沉积以及浅水湖沉积微相;提出该区的沉积模式为近岸水下扇沉积模式。并讨论了储层物性的变化及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以及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永胜 《沉积学报》1998,16(2):102-107
根据层序地层学及动力沉积学原理,结合开发层系需要,将齐108块莲花油层分为3个油层组10个砂岩组,该油层可识别出Gm,Ss,Sm,Smg,Sp,Sw,Sh,Sr,Sm,Sf和Sds等11种岩石(性)相,它们构成了二级扇三角洲沉积模型,细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坝等7种沉积微相,利用古河道趋势分析法,编绘了不同时期砂体的分布网络及沉积微相图,砂体分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趋势,不同级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研究区的主要储集层,控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并讨论了沉积微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长岭凹陷所图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岭凹陷所图地区的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了该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展布特征。结果表明: 所图油田高台子油层主要为三角洲沉积; 青山口组储层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别发育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薄层砂微相; 目的层中,GI1 层、GIV2 层砂岩发育较差,GI2 层、GIV1 层砂岩发育较好,呈片状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8.
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升平油田具有典型的陆相多油层储层特征,其开发目的层为葡萄花油层的葡一组,地层平均厚度约50 m,分为11个含油小层.储油层具有砂体薄、连通性差、开发效果较差等特点,可能存在有剩余油.为进一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工作.岩性、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本区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非主体席状砂和河道间4种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本区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并在本区划分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其中A类是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B类是次好的储层流动单元,E类是无效储层.沉积微相和流动单元空间分布的对比说明,前者好于后者,且有利于发现剩余油.  相似文献   

9.
根据层序地层学及动力沉积学原理,结合开发层系需要,将齐108块莲花油层分为3个油层组10个砂岩组,该油层可识别出Gm,Ss,Sm,Smg,Sp,Sw,Sh,Sr,Fm,Ff和Fds等11种岩石(性)相,它们构成了二级扇三角洲沉积模型,细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坝等7种沉积微相,利用古河道趋势分析法,编绘了不同时期砂体的分布网络及沉积微相图,砂体分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趋势,不同级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研究区的主要储集层,控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并讨论了沉积微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长政  李冰 《地下水》2013,(3):225-227
为准确寻找低渗透砂岩优质储层,通过分析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综合影响。认为沉积微相研究、成岩作用研究以及多参数综合定量评价是筛选优质储层的重要依据;我国低渗透砂岩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沉积微相中弱压实、强溶蚀、非致密胶结的砂体中。  相似文献   

11.
油田开发后期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和调整注采井网的基础。充分利用密闭取心、密井网等资料 ,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体、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 5种微相砂体。微相砂体形状、规模及空间分布决定了注采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和完善程度 ,微相类型及其分布控制着油水井的产液及吸水能力 ,控制着注入水的地下运动方式 ,因此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 ,找准剩余油富集区 ,调整和部署注采井网 ,可以在生产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应用BS1-1取心井资料进行泥岩颜色、岩石组合、沉积结构、构造、粒度分布、沉积韵律等相标志分析,对BS油藏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沉积微相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BS油藏PI油层组为扇三角洲前缘远端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分布范围有限,仅在断层附近发育,河道前端受湖浪作用改造明显,前缘席状砂发育,偶见远砂坝,河道间微相不发育。沉积微相类型控制了储层类型及其展布方式和储集性能,沉积微相展布对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生储盖组合良好,为油气有利富集相带。  相似文献   

13.
黄骅坳陷南部舍女寺油田的古近系孔店组是在断陷盆地的快速充填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的河流—三角洲沉积。根据取芯井段的取芯和测井资料分析,把剖面结构、砂体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等微相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储层沉积微相类型。研究表明,舍女寺地区沉积微相不仅控制储集层的分布,而且控制油气聚集。研究区中较大厚度的油层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中心部位,即该区沉积微相带的主体部位起着油层控制作用。在复杂断块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微突起、微断层、微断鼻等圈闭和储集层的有利配置区,尤其是中心微相带与有利的微构造部位叠合区将是有利高产井区。  相似文献   

14.
长82亚油层组是甘肃庆城地区庄19井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中储集砂岩相对富集的层位,但砂岩低渗透性的特点显著,成为影响该区石油储产量增长的主要地质因素。结合前人的相关工作,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储层岩石实验测试等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庄19井区长82亚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认为沉积微相和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控制低渗透性储集砂岩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寻找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代表的有利储集相带砂岩体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长82亚油层组是甘肃庆城地区庄19井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中储集砂岩相对富集的层位,但砂岩低渗透性的特点显著,成为影响该区石油储产量增长的主要地质因素.结合前人的相关工作,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储层岩石实验测试等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庄19井区长82亚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认为沉积微相和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控制低渗透性储集砂岩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寻找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代表的有利储集相带砂岩体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坳陷湖盆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认识沉积体系展布规律,优选下一步勘探领域,以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为例,采用地层厚度法恢复了古地貌,细化了古地貌单元,并通过岩芯观察,识别了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貌单元与沉积微相叠合分析,提出了坳陷湖盆沉积期古地貌对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和岩性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中部三工河期为隆凹相间的古地貌格局,具有水下古低凸、水下古沟槽、古坡折和水下古平台等4类古地貌单元,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席状砂和砂质碎屑流微相。水下古沟槽充填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水下古低凸主体部位发育分流间湾相泥岩,古坡折之下的水下古平台发育砂质碎屑流砂体。水下古低凸翼部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向低凸方向超覆尖灭,水下古平台发育的砂质碎屑流砂体呈“泥包砂”结构,储层性质较优,岩性圈闭条件好,成藏条件优越,为下一步最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从岩心和各类薄片资料入手,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为基础,结合各类分析资料,对山东沾化凹陷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储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前人所提出的水下冲积扇和近岸水下扇沉积的认识,忽视了扇形沉积体的水上部分,因而改为扇三角洲沉积更为合适。扇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三个沉积亚相及五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的储层最为发育。详细阐述了砂砾岩体的岩性、沉积微相等沉积因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其中粒度对砂砾岩储层物性与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对营城组岩石样品进行微观特征及粒度特征研究,识别出储层沉积微相类型有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浅湖--半深湖亚相的水下扇与浊流等5 种微相。结合储层物性测试资料,发现砂体成因类型对储层的物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水下扇砂体储层孔渗条件较河口坝和水下河道稍差,远砂坝和浊流储层物性均较差。同时,该区储层物性还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从岩心和各类薄片资料入手,以沉积物和储层地质学为基础,结合各类分析资料,对山东沾化凹陷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储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前人所提出的水下冲积扇和近岸水下扇沉积的认识,忽视了扇形沉积体的水上部分,因而改为扇三角洲沉积更为适合。扇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三个沉积相及五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的储层最为发育。详细阐述了砂砾岩体的岩性、沉积微相等沉积因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其中粒度对砂砾岩储层特性与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繁浩  鲍志东  刘丽  伍星 《世界地质》2010,29(4):614-639
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和薄片鉴定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出研究区长6油层组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天然堤5个沉积微相,并分析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的优质储集体主要赋存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砂体中,总体上长612、长621和长622期优质储层展布范围较广,平面上连片分布,垂向上相互叠置,是下一步工作的主要目标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