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支气管动脉灌注化序栓塞及CT导引下注入无水乙醇超液化碘油双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肺癌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对20例原发肺癌均进行了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累计24次。其中9例在支气管动脉化疗同时进行了栓塞,共13次:单纯化疗11例,共10次。而后20例又分别进行了CT导引下注入无水乙醇的介入治疗,累计49次,其中11例为注入无水乙醇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共33例。结果: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及单纯化疗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77%和45.45%:采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及CT导引下注射无水乙醇的双介入疗法治疗有效率为88.88%。临床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双介入疗法较单独使用其中-种疗法治疗肺癌的临床有效率、生存率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TACE 术后碘油沉积形态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是随着经导管的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法治疗肝癌的广泛应用,磺油在CT、MRI检查中的信号表现受人关注,肝癌栓塞剂磺油的MRI特性仍存在着争议。碘油在病灶部位沉积的量,随时间变化,并与疗效密切相关,所以确立诊断,观察疗效就要有统一的检查时间和手段。材料和方法:回顾TACE术后的影像资料,复习文献。对碘油分布的形态进行统计,与疗效的统计进行比较。以CT表现为金标准。结果:我们认为分4型较好,1、稀少型,累计病灶内碘油沉积面积少于30%者列为稀少型,不再细分,并尽快改用其它的治疗肝癌的方法,因为,这型的TACE治疗效果不佳,不必第二次用TACE,再去分型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2、均匀型,整个病灶均匀摄取碘油。3、缺损型,包括环型和某一区域沉积等情况。4、族集型,碘油呈小簇状分散型分布,但肿瘤内碘油潴留累计不少于30%。结论:关于肝癌TACE后碘油沉积形态的CT分型,说法不一。需要进一步探讨统一。  相似文献   

3.
介入疗法是现代医学新兴的一门临床学科。介入疗法治疗主要适用于肿瘤、狭窄、出血等疾病。 肿瘤介入疗法是在放射影像的监视下,将导管置于供应肿瘤血液的动脉血管中,然后注射药物和/或栓塞该动脉,从而使肿瘤内的药物达到最高浓度或阻断营养肿瘤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缺血、坏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传统的化疗给药是通过周围静脉──心脏──动脉──肿瘤;因肿瘤内的药物浓度较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副作用较大而终止治疗。导管介入正是与此相反:药物浓度高,副作用小。 研究证明,介入疗法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片,体层片和CT,支气管动脉造影(BAG)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对照病理检查结果对101例患者的胸片、体层片和CT、BAG的X线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肺癌、胸片、体层片诊断正确43例(70.5%);定性困难16例(26.2%);误诊8例(13.1%()。CT诊断正确57例(93.4%);误诊4例(6.6%;40例肺癌:BAG中有肿瘤血管改变者35例(87.5%)。特征性造影表现有肿瘤血管(27例、67.5%);肿瘤染色(20例、50%);肿瘤包烧(835例、87.5%)。结论:胸片,体层片和CT对肺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CT为优,胸片,体层片显示段以上支气管情况和肿块整体形态较好,CT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轮廓、瘤周、纵隔胸膜转移和纵隔旁及脊柱旁区病灶具有明显优势。BAG对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片,体层片和CT,支气管动脉造影(BAG)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对照病理检查结果对101例患者的胸片、体层片和CT、BAG的X线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肺癌:胸片、体层片诊断正确43例(70.5%);定性困难16例(26.2%);误诊8例(13.1%)。CT诊断正确57例(93.4%);误诊4例(6.6%)。40例肺癌:BAG中有肿瘤血管改变者35例(87.5%)。特征性造影表现有肿瘤血管(27例、67.5%);肿瘤染色(20例、50%);肿瘤包绕(835例、87.5%)。结论:胸片、体层片和CT对肺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以CT为优。胸片、体层片显示段以上支气管情况和肿块整体形态较好,CT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轮廓、瘤周、纵隔胸膜转移和纵隔旁及脊柱旁区病灶具有明显优势。BAG对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双低”(低管电压与低碘量)技术在肺动脉 CT 血管成像(CTPA)中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将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PAE)患者105例,随机分为 A、B、C 三组行 CTPA 检查(n =35)。A 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40mL(碘浓度350 mgI/m)、注射速率4 mL/s;B 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35 mL(碘浓度300 mgI/m)、注射速率3.5 mL/s;C 组: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注射速率3 mL/s。三组均开启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A 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B、C 两组采用 ASIR 技术重建。记录每例患者的对比剂量、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在轴位图像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采用 Kruskal-Wallis H 检验来比较3组的辐射剂量、碘量、图像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等指标。结果:A、B、C 三组分别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亚段肺动脉的 CT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图像背景噪声、SNR、CNR 及主观评价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 A 组相比,B 组和 C 组的 ED 分别降低了38.09%、51.99%;A 组接受碘量分别高于 B 组25%和 C 组42.14%。结论:管电压80 kVp、对比剂30 mL(碘浓度270 mgI/mL)、注射速率3 mL/s 在肺动脉 CTA 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图像质量既满足诊断,又降低辐射剂量和碘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部CT及CT淋巴管成像(CTL)在原发性肺淋巴管扩张症(CPL)的诊断价值。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1年7月41例经临床及影像确诊为CP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DLG)前行胸部CT检查,并于DLG后行CTL检查,分析胸部CT及CTL图像,所得结果采用分类变量资料中的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41例患者中胸部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3例,小叶间隔增厚32例,小叶内间质增厚4例,磨玻璃密度影26例,肺实变5例,肺不张14例,胸腔积液24例。CTL碘油异常沉积于胸导管末端35例,支气管血管束31例,肺门32例,胸膜17例,纵膈36例,心包17例,横膈3例,腹腔内10例,腹膜后10例,盆腔及会阴20例。结论:CT和CTL可显示淋巴管异常的范围及分布,为CPL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导引下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进行单一椎间盘经皮椎间孔镜间盘摘除手术,全部在多排螺旋CT导引下完成。结果:与普通X线透视下椎间孔镜手术比较,CT导引下操作更简便,能够更准确预测手术穿刺部位、穿刺路径角度和深度,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相关组织结构损伤发生几率,减少并发症。结论:CT导引下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是安全可靠的,与普通X线透视下手术比较能够取得更好的诊疗效果,可以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A腹部血管成像对肝脏肿瘤的介入治疗操作的指导价值.材料和方法:对于37例介入手术病例进行术前常规MSCTA腹部血管成像检查,术前多平面、多角度分析腹腔干开口位置;肝脏及肿瘤血管各分支开口部位、走行方向;肿瘤供血动脉和变异等细节,进而指导介入手术中的插管操作.结果:术前MSCTA清晰显示正常解剖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16例,开口位置偏移9例,腹腔干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共干4例,腹腔干动脉闭锁2例.32例清晰显示腹腔干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分支及走行方向.29例显示了肿瘤供血动脉,2例显示出变异肿瘤血管.结论:由于术前有MSCTA指导肝脏相关血管的分支走行信息,使介入操作能更准确地控制导管进入到靶血管中,明显减少了插管的时间,提高了肝脏肿瘤TACE介入治疗的成功率,TACE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MSCTA腹部血管成像对介入操作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与CT肺动脉成像(CTPA)在诊断急性肺栓塞敏感性和特异性上的差异以及CTPA联合DEPI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在22只新西兰兔中,实验组20只经耳缘静脉入路注射明胶海绵制成急性肺栓塞模型;对照组2只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栓塞后2小时行CTPA检查及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扫描。扫描完毕,处死新西兰兔,行大体解剖及镜下切片观察。以病理为金标准,观察CTPA联合DEPI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准确性。结果:对照组CTPA显示肺动脉血管通畅,未见充盈缺损,DEPI图像表现为大致均匀的黄红色伪彩;实验组栓塞后CTPA可见新西兰兔部分段、亚段肺动脉对应肺组织呈磨玻璃、肺纹理稀疏及马赛克改变,栓塞区域灌注图像显示为蓝色或黑色的灌注缺损或者不均匀灌注。病理检查发现亚段以下细小肺动脉栓子,CTPA未发现血管充盈缺损,而DEPI表现为与周围正常灌注区域颜色稍不均匀,呈伪彩图像表现。CTPA及DEPI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2%,98.65%,97.22%,98.65%;97.37%,95.83%,92.50%,98.57%。结论:DEPI对于急性肺栓塞的检出率具有较高敏感度;CTPA联合DEPI可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原发肺癌(MPLC)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分析其预后及生存相关因素,为其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确诊并至少具有3年随访数据的MPLC患者共9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检验。结果:93例患者中,同时性多原发肺癌86例(92.5%),异时性多原发肺癌7例(7.5%);男性47例(50.5%),女性46例(49.5%);发病年龄39~79岁,中位年龄58岁;有吸烟史33例(35.5%);肺气肿22例(23.7%);Ⅰ期患者62例(66.7%),Ⅱ期12例(12.9%),Ⅲ期15例(16.1%),Ⅳ期4例(4.3%)。93例患者中共有205个原发肿瘤病灶,以腺癌为主(94.2%),最大径0.4~8.3cm,中位数1.9cm。CT多表现为双原发肺癌(81.7%),48例(51.6%)为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GGN,30例(32.3%)为多发GGN;病灶有分叶148例(72.2%)、毛刺118例(57.6%),血管集束征115例(56.1%)、胸膜凹陷征125例(61.0%)。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94.6%,无病生存率为84.9%。吸烟史(P=0.016)、肿瘤最大径(P=0.036)、胸膜凹陷征(P=0.045)、支气管截断征(P=0.024)为影响MPLC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LC以腺癌最常见,最大肿瘤病灶多具有原发性肺癌的典型CT表现;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单发或多发GGN、肺部多发GGN应首先考虑到MPLC的可能。MPLC的预后较好,吸烟史、肿瘤大小、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可使MPLC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拟诊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30例,分别行MSCTA检查,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采用手动触发扫描,动脉期扫描结束后立即进行静脉期扫描,对比剂60mL,注射速率4mL/s。将获得薄层数据传至AW4.4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结果:3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均经临床证实,其中2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MSCT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一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4例,合并动脉夹层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8例,肠系膜下静脉2例。结论:MSCTA检查安全、快速、准确及价廉,是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早诊断和早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增强CT表现、临床特征及超声结果,以总结诊断经验,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以腹痛为主诉就诊并行急诊腹部CT检查的患者,选取CT影像表明其为血管源性,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共156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病变类型及受累的血管不同,分为5大类疾病,并分别统计各类疾病的病例数、典型CT影像表现及超声阳性率。结果:156例患者共分为以下5大类疾病:①动脉夹层及动脉瘤53例,其中动脉夹层17例,包括15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向下延续,1例单发于腹主动脉下段局限小夹层,1例腹主动脉至右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0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1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破裂形成血肿、1例单纯右侧髂总动脉瘤。②肠系膜血管疾病30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5例(其中5例合并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③门脉系统疾病52例,其中门脉高压19例,门脉血栓17例,门脉癌栓9例,门脉海绵样变3例,门脉积气4例。④脾梗死或肾梗死共12例。⑤其他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共9例。结论:增强CT检查在诊断血管源性急腹症比CT平扫、超声检查有更大的优势,不同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有不同的典型CT表现,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均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总结诊断经验,减少误诊和漏诊,最终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科2015年9月~2017年4月收治的86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SCTA图像显示的肿瘤最大径将受试者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肿瘤最大径不超过5 cm)22例,B组(肿瘤最大径介于5~10 cm之间)28例,C组(肿瘤最大径超过10 cm)36例,对比分析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HAPVF发生率及肝外异位动脉供血,并以DSA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评估HAPVF发生率及肝外异位动脉供血的准确性,并分析与HAPVF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86例PLC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44例HAPVF,发生率为51.2%(44/86),中央型24例(占54.5%),周围型20例(占45.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MACTA共检出42例,检出总准确率为95.5%(42/44),中央型24例,检出准确率为100%(24/24),周围型18例,检出准确率为90%(18/20)。MACTA的检出结果与DSA对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097,P=0.078>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超过5 cm、有肝硬化是HAPVF形成的危险因素;经DSA检查显示肝动脉供血来源70例,肝外供血来源11例,所有肝外供血来源均发生在B、C组,发生率分别为14.3%(4/28)和19.4%(7/36),其中周围型9例(占81.8%),中央型2例(占18.2%)。以DSA结果为"金标准",MACTA共检出肝外供血来源10例,检出准确率为90.9%(10/11),MACTA的检出结果与DSA对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48,P=0.306>0.05)。结论:MACTA能细致评价肿瘤的供血来源及HAPVF情况,了解肝动脉、门静脉、肝肿瘤解剖及变异情况,为PLC患者介入治疗时提供术前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开展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病例53例及常规CT引导下肺穿刺120例。分别就两组病例的临床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有无肺气肿)、病灶情况(大小、位置)、穿刺情况(穿刺体位、深度、取材满意度、取材次数)、并发症情况(出血、气胸、种植、空气栓塞)和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例1次取材满意、1次穿刺及2次穿刺分别引起的并发症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病理结果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临床、穿刺相关数据及总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结论:相比于常规CT引导的肺穿刺,PET/CT影像辅助肺穿刺,病理结果阳性率更高,并且可以明显减少二次进胸活检次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646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和介入性治疗。穿刺活检459例,介入性治疗187例。穿刺活检部位:腹部175例,其中肝脏81例,胰腺56例,腹腔包块7例,肾脏22例,肾上腺5例,脾脏3例,前列腺1例;胸212例;骨骼肌肉系统52例;颅脑20例。介入性治疗:硬化剂治疗156例,其中肾囊肿硬化剂治疗142例,肝囊肿硬化剂治疗14例;抽吸和/或引流25例,其中脑出血血肿抽吸占19例;CT 导引下电针治疗5例;交感神经阴断术1例。各部位穿刺活检正确率是有差异的,肝脏为94%,肾脏95%,胰腺和腹腔包块89%,胸部91%,骨骼肌肉系统90%,颅脑90%。介入性治疗闻效肾囊肿硬化剂治疗为96%,肝囊肿硬化剂治疗为82%,抽吸或引流为87%,并发症发生率胸部为7.5%,腹部为0.06%,颅脑为7.5%。本文详细讨论了穿刺针选择,技术要点。影响正确率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