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山西省的经济现状,提出山西省应当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发展,以实现山西省经济的二次起飞。文章对山西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布局构想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历经多年的经济转型发展,空气质量仍长期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对经济转型的效果进行测度,且对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空气质量的非线性影响,这对资源型区域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利用2004–2016年山西省11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门限变量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空气质量均具有双重门限效应,整体上看山西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改善的效果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因此目前的能源转型升级过程中应着重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以解决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第一"旅游强县"清新县为例,阐述旅游发展对清新县域经济的拉动效应,认为发展旅游休闲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之一.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可直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扩大旅游乘数效应;从经济结构方面看,旅游发展可直接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转型;从综合效益方面看,旅游发展还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文化发展.最后,提出了"经旅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2008-2017年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结合ESDA和LMDI方法,对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在0.4380~0.8758之间波动,碳排放脱钩指数分布不均衡,脱钩水平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但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较低;随着时间推移,空间集聚程度有所提高,其中,H-H类型的省域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L-L类型省域数量较少,呈零星分布;技术效应、游客规模效应分别是促进和抑制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效应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经济效应的影响较小。最后针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现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期为制定科学的减排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厘清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选取2001—2019年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设定环境规制为解释变量,分为费用型和投资型两种,设定旅游业碳排放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城市化和技术水平为阈值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讨两种类型的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阈值作用及其在东、中、西各地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全国及西部范围内,以城市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费用型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存在单个阈值,而投资型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以技术水平作为阈值变量时,两种类型的环境规制对旅游业碳排放存在双重阈值效应;在东、中部地区,两种类型的环境规制在技术水平作用下对旅游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7.
陈刚强  李映辉 《热带地理》2013,33(2):206-211
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及多变量Moran’s I等分析方法,从规模相对差异、空间分布集中度与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分析了2001―2010年湖南省地市旅游业内部差异与外部关联性的空间经济效应。论证了旅游业区域差异的不断缩小并不表明其必然具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即在区域经济差异扩大时,湖南省旅游业规模相对差异的逐渐缩小只表明了其扩大区域经济规模相对差异的效应在不断减弱;而空间分布集中度的持续降低则表明其由起初的扩大效应不断减弱逐渐转变为缩小效应的不断增强。在外部关联性的空间经济效应上,总体上旅游业的外部空间关联性并未起到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显著效应;但在局部上旅游业空间关联效应的增强却强化了已形成的经济差异格局,具有扩大区域经济局部差异的作用态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30个省区2001-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度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厘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表明:①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渐趋紧密,网络发育程度日益完善,但距理想状态仍有差距;②各省区网络中心性指标分异性逐步减小,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区排名稳居前列,重庆、福建、内蒙古等省区排名波动上升,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排名相对滞后;③网络整体呈核心区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及西南地区持续扩展,而边缘区范围逐步收缩态势;④网络密度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正相关,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构成负相关关系,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则与之相反,网络中心性各指标的提升均能显著增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9.
刘长生  董瑞甜  简玉峰 《地理科学》2020,40(12):2073-2084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模型,建立旅游业发展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的评价指标,利用Theil指数及嵌套分解分析其时空差异的演变格局。以"胡焕庸线"为地理区域边界、以优秀旅游城市为关键节点,基于2000—2017年中国60个优秀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旅游业发展对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同时显著存在,总体上分别表现为荷兰病效应、较差的产业协同效应、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时空演变的总体差异显著,呈现出"平稳递增-快速递减-平稳递减"的变化规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不能有效突破"胡焕庸线"锁定的旅游经济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空间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远东  花拥军 《地理研究》2012,31(4):711-719
基于资本外溢性和省域技术水平间存在空间依赖性的假设,在Mankiw、Romer和Weil模型(简称MRW模型)中引入了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构建了空间MRW模型,运用中国全域及东部、西部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的空间面板估计,证实了模型假设的正确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中国全域及东、西部区域中,人力资本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显著;第二,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均约为西部地区的两倍。  相似文献   

11.
选取集中率、地理集中度、变异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分析2001—2012年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特征和差异。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集聚性呈现起伏波动态势,且出现开始减弱趋势;从空间差异看,离散程度偏高,说明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总体呈现不稳定性,市场波动大、市场结构不稳定对全省的旅游发展有抑制作用。形成这种特征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条件等。据此,提出促进山西省国内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将社会行为下的体育旅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旅游与社会行为间的冲突过程进行分析,运用结构功能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对社会行为下的体育旅游的结构、体育旅游与社会行为冲突的功能体系以及冲突程度问题进行讨论。社会行为中的体育旅游具有设计与规划结构、操作与执行结构、购买与体验结构和资源与要素结构4种结构;"四位一体"的结构构成同时也存在着社会系统、文化系统、行为有机系统和人格系统的冲突功能定位;体育旅游"四位一体"结构功能的存在导致了与社会互动中的关系冲突、过程冲突和任务冲突表象,且具有一定的冲突强烈程度。这些具有强烈程度的冲突能够推动体育旅游事业在社会中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市域入境旅游创汇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Arc GIS-EDSA空间分析法,探索2000,2005,2009,2014年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的全局空间关联类型在4个年份中都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在局域空间关联类型研究中,郑州市和焦作市2005,2009,2014年在地理空间上为显著的H-H区,其他类型的空间关联类型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较为离散;通过Jenks自然断裂点法得到郑州市、洛阳市和焦作市在地理空间上显现出大范围的连续的高水平的旅游经济区,而豫东南、豫中和豫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较为典型。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地区只占22.2%;在区域层面,中部和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远高于北部地区,且上党、晋商、河东文化区和省边界附近的传统聚落集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突出.  相似文献   

15.
罗小龙  田冬  杨效忠 《地理科学》2012,(10):1209-1213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乡村地区出现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在快速城市化的视角下,特别是从城市化对乡村影响的理论角度,对山西省中部地区的3个典型村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十分突出,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户家庭比例超过60%,但也存在无特殊技能的高龄农民工回流的趋势。此外,研究还发现乡村出现了农村老龄化、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教育、传统乡土社会瓦解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建忠  温娟娟  刘家明  朱鹤 《地理科学》2017,37(7):1104-1111
研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其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类型与聚集区域、市域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响应、时序分布特征等,得出结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省域分布层面集聚型分布特征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带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现状。 山西省11个地市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类型、数量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时序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不同特征。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SPSS 19.0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计算出各地市的空间错位指数,对安徽16个地市空间错位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安徽16个地市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可分为4种类型,即低度正向偏离型城市、低度反向偏离型城市、高度正向偏离型城市和高度反向偏离型城市。安徽省整体上以旅游经济反向偏离旅游资源为主,且偏离程度多为轻度。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旅游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分别从产业规模、产出水平、接待规模、经济贡献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文化产业波动相对较大,两大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仍然较低,文化产业年均增长远低于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今后河南应重视两大产业互动互促,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人才,科技兴产,广泛宣传,进而实现两大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