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借鉴温泉旅游开发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并采用案例归纳研究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案例。研究表明:(1)山东温泉成因属隆起断裂型,分布既广泛而又集中,以中高温和中温温泉为主,多数温泉化学成分丰富,所处环境地貌类型多样;(2)山东温泉旅游发展迅速,按开发区位可分为都市近郊及小城镇周边两种类型,按温泉功能可分为休疗保健式、观光娱乐式和综合式3种开发模式,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法律规范不健全,环境与资源管理有待加强。基于温泉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提出构建"二心五区十二景"山东温泉旅游开发布局地域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林秀治  陈秋华 《地理科学》2021,41(9):1645-1653
以福建省155个旅游小镇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整体上趋于均匀状态,在各个地市的数量分布上也相对均衡;② 福建省旅游小镇核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分布密度最大,特色产业型旅游小镇分布密度最小;③ 福建省旅游小镇发展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为主,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④ 经济基础、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客源市场是福建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何小芊  龚胜生 《热带地理》2013,33(4):407-413
以历代地理总志、正史地理志、地方志以及类书等所记载的温泉为数据来源,统计秦至南北朝、隋唐宋和明清时期温泉资源的数量,运用ArcGIS软件对温泉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秦至南北朝时期的温泉共有47处,集中分布在黄河中游、晋东北与冀西交界区、长江中游、湘南粤北地区;隋唐宋时期的温泉有108处,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区域,且分布重心南移;明清时期的温泉有419处,遍布全国,已基本与温泉客观分布地重合,且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带。古代温泉资源的空间演化规律为:分布地由中原向四周扩展,分布重心东移南迁,南北、东西差异逐渐扩大。自然环境、社会需求、区域发展过程等是影响温泉资源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主体功能分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的赋存条件,分析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通过主要旅游景区(点)的统计,基于GPS定位和ArcGIS软件,建立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库,实现了沙漠旅游资源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基于沙漠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和旅游发展的景观主体功能分区需要,进行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主体功能分区。结论表明:中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地域广、类型丰富,主要分布在沙漠(地)的边缘和少数腹地,呈现出个别地域较为集中分布的特征;沙漠景区(点)以主要交通线为轴,呈集群串珠状分布;沙漠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划分为:一大沙漠旅游带、三大沙漠旅游区、七大沙漠旅游圈。最后讨论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5.
借助地理计量分析方法,以海南岛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41家旅游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与地理集中指数、不同等级类型景区(点)在各行政区内分布的比较,以及景区(点)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差异,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结果表明:海南岛高等级景区(点)整体分布较均匀,但在全岛18个市县中的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性,以三亚、海口、琼海和万宁4个聚集区为基础形成了东部旅游带,且优势明显;高等级旅游吸引物数量众多,以自然景观类为主,但相似程度较高,资源多样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高等级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演化经历了点状模式的萌芽阶段,放射模式的起步阶段和凝聚+扩展模式的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可达性及游憩压力视角下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GIS网络分析与改进的游憩指数模型相结合,测算福建省270个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可达性、客源市场和游憩压力,并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思路与措施。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旅游景区(点)可达时间总体呈现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山区逐渐递增规律,平均可达时间为54.4min,在地域上表现出"中西部大东部小"的规律。2)游憩压力极小的景区(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游憩压力一般的景区(点)零散分布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的交接地带及呈团簇状分布在西南部地区;游憩压力较大的景区(点)主要分布在厦漳泉等地周边及武夷山-邵武片区;游憩压力极大的景区(点)在厦门市及其周边分布最广。3)东部沿海地区采用"有序增加乡村旅游景区(点),积极引导乡村旅游产品转型,扩大现有景区(点)容量"的思路,西部地区采用"优化交通网络,适度增加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思路,中部地区宜采用"整合现有乡村旅游景区(点),加强星级乡村旅游景区(点)建设"的思路进行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与主体依托,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安徽省旅游景区发展已具规模,通过分析安徽旅游资源分布整体特征以及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的关系,运用多种分析技术,从数量、等级、效益等3个方面探讨安徽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差异。得出以下结论:旅游景区在数量上,集群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等级上南高北低,效益上南好北差。  相似文献   

8.
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研究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基础。以沙坡头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沙漠型景区游客的基本社会属性、决策行为特征、时空行为特征、景区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基于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1)沙漠型景区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是主要客源市场;(2)沙漠旅游发展趋势愈加大众化。游客以中等收入的青年、中年为主,且沙漠旅游意愿强烈;(3)网络和亲友推荐是沙漠型景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4)沙漠型景区自助游如火如荼,倍受青睐;(5)沙漠型景区的体验项目备受欢迎;(6)游客在沙漠型景区停留时间集中在4~5 h。  相似文献   

9.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收集2019年安徽省居民对省内64家典型景区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旅游需求偏好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安徽省居民的旅游需求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全省居民省内旅游需求呈多岭型,形成4月、7―8月和10月3个需求高峰;单岭型景区各月的旅游需求有较明显差别,双岭型和多岭型的景区无明显旅游需求季节性差别;全省居民旅游需求时间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和独特性、景区开发程度、气候舒适度、节假日的影响;安徽省居民形成3个旅游需求偏好区,分别是皖中皖东南休闲娱乐偏好区、皖南自然观光偏好区和皖西南山岳景观偏好区;全省居民旅游需求空间分布主要受景区密集程度、级别、资源开发程度和空间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开发的重点对象,研究其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特点十分必要。该文从旅游资源评价出发,针对目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性和科学性较优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案,并为8项主类旅游资源设定18项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5A、4A、3A级旅游景区进行分类与评分,以县区为单元统计旅游景区的总评分。最后基于县区总评分,利用统计图表及热点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我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及聚集性特征。研究发现,受地区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交通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各省份在旅游景区类型和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我国3A级以上景区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渝陕及华中地区。该文提出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可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机制,即通过建立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脆弱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发展、构建闽西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建立旅游发展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实现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耦合。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上可以建立一种适用于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应用层面上实现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促进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提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2.
徐霞客闽游与福建丹霞风景名胜及其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载田 《热带地理》2001,21(1):56-60
福建是我国丹地貌重要分布区,而且极具旅游价值。文中归纳了徐霞客一生5次闽游多与福建丹霞名胜有关的经历;分析了这位伟大旅行家对福建丹霞地貌形态特征、性质的科学描述和记载;从“闽游”的启示中,提出了福建丹霞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重视水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洞庭湖旅游区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  刘艳  袁开国  李蔚 《热带地理》2005,25(4):372-377
分析了环洞庭湖区旅游发展现状和持续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区域合作、统筹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旅游开发目标、开发定位和开发模式,提出了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开发措施:建立高效精干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加快湖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提高知名度;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加强湖区旅游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新疆重点旅游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介绍新疆重点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地其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并进而对近年来大气环境的演变趋势作出分析,同时引入和大气环境及衣关的气候要素参评,以使人们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进一步开发垢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林其东 《地理研究》1992,11(4):97-104
龙岩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闽江、九龙江、汀江三江发源地,本文阐述保护区环境水文特征,并提出保护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定量统计和GIS分析方法研究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特征及资源群开发潜力,为“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目的地开发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福建沿海“海丝”文化旅游资源分为海上交通、商业贸易、文化融合和宗教文化4大类及12个亚类;(2)从整体空间结构看,资源呈集聚型分布,形成“一带四区”格局,即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的沿海带状区域和以泉州为中心的极核区、以漳州和福州为中心的两个高密度区、以莆田为中心的次级密度区;(3)从各类型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海上交通类资源在沿海港口处高度聚集,商业贸易类资源在福州和泉州的城区及内陆山区河流两岸聚集,文化融合类资源高度聚集在泉州、漳州和福州,宗教文化类资源以泉州为中心在沿海广泛分布;(4)从资源群开发潜力看,泉州为开发潜力最大城市;宗教文化类资源群为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类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构建以“点-轴-网”为格局的福建“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格局设想。  相似文献   

17.
新疆特种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新疆特征旅游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规划设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种旅游资源的概念,并深入地探讨了其内涵的特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新疆特种旅游资源形成的地学基础,从地学等角度对新疆特种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及评价。  相似文献   

18.
复杂的地质作用、强烈的构造运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藏族传统文化,造就了西藏自治区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兴旺发达的今天,对西藏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区划,为该区更好的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本文在简单介绍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划分出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以珠穆朗玛峰为中心的登山探险旅游区、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主导景观的藏东旅游区、以神山圣湖为中心的藏西旅游区和以野生动物和草原风光为主的藏北生态旅游区五大区域。  相似文献   

19.
梅州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江金波 《热带地理》1998,18(1):66-71
从六大方面分析梅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客”性,指出其目前开发经营中存在的管理粗放、重点不显等问题。据此,结合山区经济现实,提出了应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塑造梅州“世界客都新形象;遵循流动表演--定点展示--建村观赏次序开发等进一步开发利用梅州民俗旅游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山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风景是旅游资源的精华和主体,山水风景作为风景的主体,在旅游开发中既是主要的观赏客体,又起到风景总特征基本骨架作用。山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以山水风景观察游鉴为主要目的旅游仍然是当前和今后旅游活动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