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地表能量收支平衡方程为基础,将地表通量同近地层内的常规气象资料联系起来,模式要求输入地面风速、温度和总云量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输出近地层的湍流特征参数U* 、θ* 、L和参数化的地表通量(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澳大利亚Wangara试验资料被用来检验了该模式。计算结果和实际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个微波辐射传输模式,晴天下的大气探测廓线,地面的部分观测资料以及卫星观测的亮温,计算了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实验(HUBEx)中,寿县地区的热带降雨观测卫星微波成像仪(TRMM/TMI)微波频率的地表比辐射率。通过比较所计算的微波地表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改变,发现地表微波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变化存在敏感性,并且其变化是合理的。本中,地表肤温设定等于地表空气温度,并且仅计算了寿县的地表比辐射率,在HUBEx区域上的地表比辐射率的计算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3.
由GMS资料估算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地表净辐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4年6月、7月上海和北京地区08—17时地面观测资料及同期GMS卫星红外、可见光数字云图资料,用统计的方法讨论了地表净辐射与卫星测值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用卫星资料计算08—17时各时刻地表净辐射和08—17时总地表净辐射的估算模式,并分别以1994年7月1日14时的云图和济南地区为例作了检验。结果表明用卫星数字云图资料估算地面08—17时各时刻地表净辐射和08—17时总地表净辐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地表反射率卫星反演资料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钟强  韦志刚 《高原气象》1996,15(2):157-164
该文重点介绍了ISCCP资料中的地表可见光反射率资料及LiZhanqing等用参数化反演模式从ERBE宽带行星反射率得到的地表反射率资料。我们选择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为目标区,结合高原野外地面观测资料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和评估,分析了误差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反演青藏高原地表反射率时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卫星遥感敦煌地区地表特征参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9,他引:12  
卫星遥感在研究沙漠化地区非均匀地表特征参数时有其独到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Landsat-7 TM资料推算沙漠化地区地表特征参数的方案,并把其用于中国西北地区“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及预测理论的研究”的敦煌试验区,并且利用3个景Landsat-7 TM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有关沙漠化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特征参数(地表反射率、地表温度、修正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和植被覆盖度)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地表热源异常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忠明  闵文彬  刘富明 《气象》2003,29(5):9-12
利用所计算的1961—1995年高原热源资料、四川与重庆的降水资料以及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高原地表热源异常对四川盆地降水与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表热源异常与四川盆地降水和旱涝有显著的相关;高原地表热源异常通过强迫500hPa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来影响四川盆地降水。  相似文献   

7.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资料对区域表面动量粗糙度的估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地面湍流观测资料估算了黑河实验区几个典型下垫面的局地地表动量粗糙度,与卫星观测Landsat TM资料相结合得到了由标准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计算地表动量粗糙度的经验关系式,进而估算了实验区夏季和近冬季的地表粗糙度的区域分布,并对所得关系式进行了合理性检验。  相似文献   

8.
西北干旱区地表辐射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利用2000年5-6月敦煌(戈壁)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以及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站1991年同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三种不同下垫面晴天地表辐射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区和沙漠区总辐射略高于敦煌戈壁区;地表反射率沙漠区和敦煌区明显高于绿洲区,地面有效辐射戈壁区最大,张掖绿洲区最小,地表净辐射张掖绿洲区明显大于沙漠和戈壁区。  相似文献   

9.
黑河实验区地表净辐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遥感信息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研究黑河实验区地表净辐射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首先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地表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分布,进而得到较为合理的地表净辐射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地区云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可丽 《高原气象》1996,15(3):269-275
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观测实验资料,分析了云量,云状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计算了与云对地表净辐射强迫作用有关的参数。研究表明:地表净辐射是云量的线性函罢 2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春季和夏季,云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非常强烈,并且地表净辐射随云量的增多而减小,在秋季和冬季,云对地表净辐的影响较小,并且地表净辐射随云量的增多百增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MERIS和AATSR资料估算黄土高原塬区蒸散发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基于陆面能量平衡原理,通过对搭载在欧洲空间局环境卫星(Environmental Satellite,ENVI-SAT)上中分辨率影像光谱仪(Medium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MERIS)2005年6月7,11和27日的遥感观测资料进行大气纠正等预处理后,得到估算瞬时蒸散发量所需要的地表反照率和植被覆盖度等值,并利用分裂窗法和ENVISAT上搭载的先进的沿轨迹扫描辐射计(Advanced Along-TrackScanning Radiometer,AATSR)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地表温度的反演,进一步估算出黄土高原塬区午间瞬时净辐射、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结合与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同期研究区域气象站的太阳辐射、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等气象要素资料,充分考虑到植被冠层和陆地表面对蒸散发量的不同影响,发展了一个可以估算陆面潜热的简化模型,并将瞬时蒸散发量转化为日蒸散发量。对卫星遥感估算的潜热通量,利用黄土高原塬区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Loess Plateau land surface process field Experiments,LOPEXs)的地面通量观测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二者最大相对差异为10.9%,最小相对差异为4.8%,并对差异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非均匀陆面上区域蒸发(散)研究概况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马耀明  王介民 《高原气象》1997,16(4):446-452
介绍和评述了非均匀陆面上蒸发研究的传统方法,模拟方法和遥感方法,指出遥感方法在估算非均匀陆地表面区域蒸发量时有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和作物蒸散具有快速、宏观、方便等特点,国内外学者围绕该领域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查阅大量文献,较详细地分析了地表蒸散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的有关进展和问题,供从事地表蒸散遥感监测的相关工作者参考。分析结果表明,在部分植被覆盖条件下,双层模型的估算精确度明显高于单层模型,但双层模型中引入较多的参数增加了其运算难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多圈层中陆面过程和边界层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文章分析了目前用于陆面过程参数化研究的重要遥感信息源。并评述遥感信息在陆面过程参数化研究中的基本应用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发展方向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干旱半干旱区非均匀地表区域能量通量的卫星遥感参数化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卫星遥感在估算非均匀地表区域能量通量时有其独到的作用。文中介绍了利用Landsat TM资料估算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和蒸发(蒸散)量的参数化方案、研究结果和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和作物蒸散具有快速、宏观、方便等特点,国内外学者围绕该领域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查阅大量文献,较详细地分析了地表蒸散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的有关进展和问题,供从事地表蒸散遥感监测的相关工作者参考。分析结果表明,在部分植被覆盖条件下,双层模型的估算精确度明显高于单层模型,但双层模型中引入较多的参数增加了其运算难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邵小路  姚凤梅  张佳华  李先华 《气象》2013,39(9):1154-1162
本文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驱动基于地表净辐射、植被指数、平均气温和日温差的蒸散模型来估测日实际蒸散量,并与栾城站涡动相关法测量的实际蒸散作对比验证。定性分析了实际蒸散与各相关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华北地区的干旱分布特点,并分别与PDSI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作对比。结果表明:ET模型估测的蒸散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很好,其模拟精度对于大面积干旱监测的空间尺度上是可用的;EDI距平指数表征干旱分布的空间分辨率较高,且对旱情的指示和干旱程度的判定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日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表蒸散的估算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NOAA/AVHRR遥感资料、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站点资料,根据能量平衡模型和FAO-17 Penman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域内逐日蒸散发量;对于晴天,用遥感模型反演出瞬时蒸散,进而推算出日蒸散;同时用FAO-17 Penmen公式和气象资料,计算研究区域内的同一天的蒸散,利用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的蒸散与遥感估算的蒸散的关系,估算非晴空日的蒸散,进而得到逐日蒸散发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估算逐日蒸散发,通过气象与遥感资料结合,提高了气象格点资料的空间分辨率,弥补了难以得到遥感逐日晴空资料的不足,同时也为流域内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估算非均匀地表区域能量通量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卫星遥感在研究非均匀陆面上地-气间能量和水循环过程时有其独到的作用。文中介绍了一种利用LANDSATTM资料进行非均匀陆面上区域能量平衡研究的参数化方案。并以夏季和深秋两个景的TM资料为个例,结合“黑河实验”(HEIFE)期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实验区非均匀陆面上地表特征参数及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差异,同时将所得的结果与地面观测的“真值”作了比较,所得的这些结果是基本可信的。这种方法仍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对此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HEIFE非均匀陆面上区域能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卫星遥感在研究非均匀陆面上地-气间能量和水循环过程时有其独到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陆地资源卫星TM资料进行非均匀陆面上区域能量平衡研究的参数化方案。以两个景的TM资料(1991年7月9日,夏季;1991年10月29日,近冬季)为个例,结合“黑河实验”(HEIFE)期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实验区非均匀陆面上地表特征参数(地表反射率、标准化差值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地表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差异,同时将所得的结果与地面观测的“真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由于黑河实验区下垫面状况十分复杂,戈壁、沙漠与绿洲交错分布,故在整个实验区内各地表特征参数及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分布范围亦比较宽;(2)地表特征参数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在实验区的绿洲、戈壁及沙漠上各有其特定的代表值;(3)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区域平均值在整个实验区内基本平衡;(4)夏季与近冬季的地表特征参数及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分布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所得的这些结果与地面观测的“真值”和局地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这些分析对非均匀下垫面中尺度模式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的建立以及模式预报效果的检验都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