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祁连当金山清水沟一带的寒武纪火山岩发育在寒武纪拉配泉岩群火山岩组。对该火山岩分布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了3类火山岩岩相:爆发相、沉积相、喷溢相,并对火山岩喷发旋回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当金山地区地层演化特征,对火山岩区域对比及火山机构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东即墨地区广泛分布以安山岩、安山质集块角砾(熔)岩等为主的八亩地组中—基性火山岩,对应的八亩地旋回是区内火山岩的鼎盛期,包括了溢流相—爆发相—强爆发、溢流相交替—潜火山岩相侵位的全部活动过程。其内部的沉积相砂岩以肠状—团块状、夹层及脉状3种状态产出,对于了解八亩地组火山岩岩相特征,喷发序列及构造活动历史等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日照市海岸带两个重点海滩的沉积物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由岸向海,森林公园海滩剖面样和海域表层样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逐渐降低,万平口海滩剖面样中重金属含量逐渐减少,海域表层样中重金属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从北部到南部,森林公园海滩剖面样中重金属含量逐渐减少,万平口海滩剖面样中重金属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海域表层样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研究区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磁性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明显负相关,符合元素粒度控制规律。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等主要污染物含量较少,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较小,沉积物质量较好,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滨州近海海域海底沉积物测试数据及海岸带陆域土壤地球化学分析,对滨州海岸带陆域土壤和海底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Hg,Cd,Pb,Cu,Zn,Cr,Ni)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各指标含量陆海联合分区图。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市海岸带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上均低于国标规定的海洋一类沉积物的最高标准,仅有个别元素含量超过一级标准值,表明局部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从滨州海岸带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上来看,除Hg元素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呈现一定的规律,基本上陆域含量高于海域含量,且大部分元素都呈现出陆域城镇值高,郊区值低的态势。区内化工企业较发达,Ni,Cr属于中度变异区,Cd,Hg,Pb属于高度变异,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大,考虑区内土壤及海底沉积物重金属富集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徐深气田火山岩精细评价的需求,以蚀变性火山岩为对象,研究蚀变作用对储层物性、孔隙结构、测井响应特征的影响;利用岩性指数和蚀变指数建立火山岩蚀变判别方法,并通过对电阻率进行蚀变影响校正,利用校后电阻率与孔隙度建立蚀变火山岩气水层识别方法,较好地解决蚀变火山岩测井解释难题,为有效勘探、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18口验证井进行气水层解释,经试气资料验证,解释符合率达到85.7%,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规模巨大,成岩时期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岩石类型复杂,基性一酸性火山岩均有大面积出露。通过大兴安岭北段1:25万额尔古纳左旗幅区域地质调查,笔者认为该区晚侏罗世基性火山岩与早白垩世基性一酸性火山杂岩的成因机制、构造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玄武岩(150.7Ma)岩石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相互作用对本区塔木兰沟组玄武岩形成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五隆屯——红星地区地处大兴安岭东北部伊勒呼里山东端,中生代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光华期火山建造,区域构造上属大兴安岭火山活动带呼玛火山沉积盆地。在1:5万五隆屯、旁开门、玉什大夫等三幅(即五隆屯—红星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区内,光华组岩性分布较广泛,总面积214km^2,占本次工作区面积的28%。光华期火山岩岩石可分为如下五大类,其矿物组成及特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辽西火山岩型金矿分布在中生代陆相火山盆地边缘活动带内,受辽西弧形构造带控制,为火山期后热液矿床,可初步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次火山(斑岩)热液型(二道沟式),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红石砬子式)和爆发角砾岩型(水泉式),成矿作用与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岩关系密切,成矿时代为燕山期(90—110Ma)。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含矿热液为富含挥发组份和多金属成矿元素的富金水溶液,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即高温热卤水对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长期侵蚀、淋滤和溶解,获取大量的金属成矿元素,在不透水层之下形成深部液态矿源层。  相似文献   

9.
四道沟西山金矿点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伊勒呼里山南麓东西向火山岩带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隆沟冒地槽褶皱带旁开门中断陷西部。  相似文献   

10.
马头滩金矿床赋存于晚古生代中酸性火山岩中,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成矿年龄与控矿的糜棱岩带的形成时代相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围岩火山岩,成矿流体由变质水和大气降水溶液组成。这些特征说明该矿床与剪切带之间存在时-空和成因联系,是一个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1.
冀中、黄骅坳陷的火山岩主要发育于古近纪的断陷期,分为Ek Es4,Es2 Es3,Es1 Ed三期.火山岩的岩石系列主要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古近纪晚期逐渐向拉斑玄武岩过渡;稀土元素特征同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配分模式一致,为轻稀土富集型.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大地构造讨论,阐释了研究区古近纪火山活动的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测井、实验、试油等资料,根据生油岩、储盖组合、输导体系、圈闭等油藏关键要素的配置,分析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内幕型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内幕型火山岩储层发育于石炭系顶界800 m以下,内幕储层有利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和安山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火山爆发间歇期沉降的粉砂...  相似文献   

13.
七宝山金铜矿位于胶莱盆地西南缘的七宝山地区,在金铜矿外围新发现长老庄含矿隐爆角砾岩带一条, 物探解译工作初步查明了该隐爆角砾岩带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位于激电中梯高阻和低阻接触带上,深部呈低阻、中高激化异常。经钻探验证,在深部发现高品位的银铜铅矿体,矿石中粗粒方铅矿、黄铜矿结晶体肉眼可见,呈团块状富集,铜品位0.493%~5.125%,铅品位0.245%~6.606%,银品位55.2~547.1g/t。表明在金铜矿外围及深部仍具有寻找隐爆角砾岩型高品位银铜铅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广西桂东某地硅化破碎带型金矿,是大瑶山地区北侧该类型金矿的首次发现,找矿意义深远。文章着重介绍该金矿的发现史,概述了其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提出应重新审视对1/20 万异常特别是低缓异常的评价,对处于有利成矿地质条件下的低缓异常的找矿意义,应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梧州市张屋金矿区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及矿体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张屋矿区矿床成因及其找矿标志,认为其找矿标志包括构造标志、蚀变标志、地球化学异常标志等三个方面,这为该矿区乃至大瑶山地区寻找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造山带中发育的NW向线性构造带具有等间距特征 ,其组合以区域剪切带为主体 ,显示多层次、多期次及深切性区域深断裂的基本属性。是具隐爆特征的镁铁质岩 -闪长玢岩组合的浅成杂岩体和五龙沟、托克妥金、铜矿床的导岩、导矿通道及赋存场所。NW向线性构造带是东昆仑地区寻找五龙沟玢岩型金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金牙金矿床石英的化学成分、包裹体、物理性质及稳定同位素等万面的矿物学特征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因信息和找矿标志。认为该矿床属浅成中低温地下热(卤)水渗滤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层围岩。还指出石英颗粒极细小,多为隐晶至微晶,自形程度低,呈白色或无色、透明;比重低,晶胞棱长a_o大而Co小、单位晶胞体积增大(与标准石英比);红外光谱有1个宽峰、4个吸收峰和2个强的特征峰的波段,具单峰或双峰发热光曲线(在50~350℃范围内);具结构铝,含Ca、Fe、Mn、Au、Ag、Co、Ni、Se、Te与∑REE等杂质元素,其中Au与Al成正相关,而Au与∑REE呈负相关;包裹体呈无色透明、个体细小且少,以液相为主.气液比低,且出现沸腾包体群,其含盐度低,无子矿物,Na、Ca较高,为富含CO_2,CH_4的Ca~(-2)-Na_a-HCO_3~1-Cl型地下热(卤-水(温度305~190℃、压力25669~16945kpa.深度小于1km);δ~(18)O、δ~(18)O_(H_2O)、δD值具大气降水特征,δ~(13)C值类似油田碳等特征,是找“金牙型”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糜棱岩是指分布于一个相对狭长的地带内,具有细粒化特点的构造岩。近几年普遍认为,动态结晶作用对糜棱岩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因此,糜棱岩具有S-C组构、拔丝结构、核幔结构等典型特征。区域上糜棱岩的产出与韧性剪切带、变质核杂岩相伴。金矿体产于糜棱岩内,严格受糜棱岩控制。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南水山地区位于雪峰山-摩天岭成矿带,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铀成矿带之一。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富挥发份、贫铁、镁及铝,低钙、钠等特征属于中-强钙碱性岩系,具铝过饱和特点,明显负Eu异常,符合产铀花岗岩的特点。通过对研究区岩石类型、岩浆活动、断裂构造及热液活动的分析发现区内花岗岩铀矿类型为热液型-内接触带型铀矿,多期次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和多期次的热液蚀变活动促使铀矿在构造交汇部位汇聚,为铀的迁移创造了良好环境,为铀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竹峰金矿床位于湘东北连云山隆起带与长平断陷盆地的接合部位,含金蚀变带赋存于白垩系上统东塘组紫红色砾岩中,共发现6条,以Ⅰ、Ⅳ、Ⅴ三条为主。已控制长100~400米,硅化蚀变带含金(0.26~10.20)×10-6,金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产于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厚0.75~3.00米,矿石由硅化构造角砾岩、硅化砂岩、砾岩,石英细脉等组成,矿区金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褪色等蚀变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