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阿里地区狮泉河镇风沙危害与整治规划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金炯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1,11(3):20-28
狮泉河盆地风成沙丘主要分布于盆地中西部,风沙活动十分强烈,对师泉河镇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其成因是严酷的自然条件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共同的作用。通过对该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可能变化趋势分析,风沙活动在今后至少是下世纪初以前,仍将加速、加剧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沙整治目标、技术措施与分区方案。  相似文献   

2.
风沙灾害是气象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影响范围大、季节性强、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已成为中国北方沙区的生态灾难,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评估风沙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已有学者对中国风沙灾害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但对区域风沙灾害风险系统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建立系统的风沙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在综合分析近30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自然灾害评估方法,从风沙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内涵、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目前风沙灾害风险评估还存在理论不完善、评估模型不合理、孕灾环境指标量化不细致和指标体系繁杂、风险评估方法单一、指标分级和权重计算的主观性强、社会经济数据不能空间化等问题。因此,未来在风沙灾害评估研究时需借鉴、引入和融合其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近年来在风沙物理学、风沙地貌学、防沙治沙工程学、沙漠化遥感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成果,建立多指标的综合风沙灾害评估模型,为预防区域风沙灾害、降低风沙灾害损失和保障"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狮泉河镇风沙整治第一期工程设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对狮泉河盆地的自然条件、沙源和风沙危害方式,设计以保护狮泉河镇为重点第一期风沙整治工程。工程的主体是:水利先行,机械防沙紧跟,发展生物防护工程。  相似文献   

4.
在汕头市海岸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地震、河口堆积、海岸侵蚀、风沙和风暴潮等几类主要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已危害当地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活.该区存在着孕育6~7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至今尚处于当地地震第二活动周期内,防震抗震的措施是必要的.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风暴潮加剧,该区已出现了海岸侵蚀.过度垦殖造成风沙活动掩埋一些耕地与建筑物.非法的、无序的采沙造成某些海滩侵蚀严重.处于韩江河口高速堆积环境的汕头港口航道,淤积严重.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对海岸带的整治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的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到周边沙漠和戈壁的影响,风沙灾害问题比较严重。依据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构建区域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对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内部的沙漠区,如酒泉市、玉门市、金塔县、高台县、临泽县以及武威市的北部地区,约占总面积的10.8%;(2)较高风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敦煌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河西走廊的北部,约占总面积的56.5%;(3)低风险地区位于河西走廊的东南部,该区在祁连山的天然屏障下,植被盖度高,雨水丰富;(4)作为风沙灾害的主体和对象,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因素对风沙灾害风险的贡献率较低。而作为风沙灾害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沙源和风速仍是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的主要诱因;(5)经济发达城市在风沙灾害中具有更高的易损性,应该对城市邻近沙源进行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6.
基于3S技术的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载体3个方面建立风沙灾害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基础图件、锡林郭勒盟以及周边地区29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多年气象资料和内蒙古统计年鉴等数据,应用协调模型对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系统的协调性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呈越来越差之势,说明风沙灾害综合风险程度由东北向西南越来越大;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系统中属协调型和较协调型地区面积占全研究区的55.5%;属不协调型和极不协调型地区占全研究区的44.5%。可见,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子系统关系中,不协调型近占一半,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加速发展时期。这一过程将在流域内灾害风险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条件下进行。强化防灾体系的建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至关重要。本文提出长江流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的一期流域开发热潮形成时,进一步加强防灾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促使将流域内灾害防治与国土规划、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整治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风沙危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及其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风沙危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及其物理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上得出格状沙障内最大风蚀深度与方格边长之间的解析关系,利用流体力学理论计算了不同草头高度h0所对应的最大间距Lmax,得出格状沙障中心沙粒的起动风速随沙障规格和深宽比h/L的增加而减小,建立了栅栏下风侧风速为来流风速的百分率与栅栏下风向距离的关系,并对不同孔隙度尼纶网栅栏的风沙阻导效应、直立植物及戈壁砾石覆盖防沙措施的粗糙特征、化学工程固沙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评述,剖析了风沙工程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任务,指出与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结合,是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发展的方向,并亟待加强与生态环境恢复-资源高效开发一体化的风沙危害防治措施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示范。  相似文献   

9.
荔克让  张华  周玉麟 《中国沙漠》2000,20(Z2):156-159
沙岗地是半湿润地区土地风沙化发生的策源地,同时也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其土地风沙化问题,主要以冬春季强烈风蚀和生长季的逆转交替为特征。本文在建立人工植被防护体系治理土地风沙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沙岗地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经济植物、发展设施园艺和观光农业的沙岗地综合治理与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瑞英 《中国沙漠》1983,3(4):42-45
三江平原是我国解放后新建的商品粮基地, 盛产大豆、小麦。但20多年来单产一直不高不稳, 主要原因是洪涝、旱、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较多, 过去涝灾是这里的主要矛盾。自七十年代以来, 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 降水量减少, 特别是近5年来, 连续大旱、旱灾又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此外, 风沙灾害也突出起来了, 而且有发展的趋势。人们对这一地区的旱、涝灾害较为重视, 而对风沙灾害的发展趋势往往认识不足。本文拭图就三江平原松花江以北地区(以下简称本区)风沙灾害的发展趋势及防治措施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的人口承载力、人口超载和移民问题;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及其环境问题。认为要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PRED)。在对PRED协调的必要性,可能性,理论基础和一般模式,有关措施作了初步分析之后,以宁夏黄河干流流域开发为例,讨论了干旱区流域开发中PRED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风沙活动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49-1984年的降水和蒸发资料,本文分析北京地区风沙活动的气候原因,阐明风沙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用扬沙能力表示风沙活动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河流域灌丛沙堆风洞流场的实验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实测的柽柳沙堆形态数据为基础,按40∶1的比例缩小制成半球形和圆锥形模型,并在模型顶部模拟人工“植物灌丛”,选用起沙风速区间在6~14 m\5s-1的5组不同的风速分别对半球形灌丛沙堆模型和圆锥形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作纯气流流场模拟实验,以探讨植物在灌丛沙堆绕流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模拟实验表明,无论沙堆基本形态如何变化,沙堆顶部的植物都增加了沙堆表面的粗糙度,对翻越沙堆的绕流气流阻滞消能,消除了裸露沙堆顶部常见的强风侵蚀区域,并加强了背风坡涡流影响范围,这种流场结构变化必将影响沙堆前后风沙流的结构特征。因此,植物的存在将更有利于截留沙尘、促进沙堆增长,植物在沙堆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风蚀沙漠化快速发展,发育了以新月形沙丘和风蚀坑(主要为槽状坑和碟状坑)为主的风沙地貌。风蚀坑的发育不仅受来流风影响,还与坑内三维流场有关。基于风洞实验和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数值模拟,对风蚀坑三维流场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 从入风侧到出风侧,槽状风蚀坑和碟状风蚀坑底面的风速均呈减速—加速—减速—加速的变化模式,上口所在水平面的风速变化呈加速—减速—加速变化模式,上口气流压强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槽状风蚀坑和碟状风蚀坑整体呈低压—高压—低压变化模式,其中槽状坑变化更为明显。(2) 两种形状风蚀坑对气流均具有一定的吸附效应,使坑外一定范围的风沙流被吸入坑内,聚集能量和风沙流,加剧风蚀坑风蚀发育。(3) 风蚀坑加剧了地表侵蚀,侵蚀程度与风蚀坑尺度有关,风蚀坑尺度越大,对地表侵蚀越强。本文直观展示了两种典型风蚀坑中的三维速度、压力、风沙流流向分布,揭示了风蚀坑的风沙流吸附机制,研究结果可加深对风蚀坑形态动力学的理解,也可为内陆干涸湖盆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西藏土地风沙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炯  董光荣 《地理研究》1994,13(1):60-69
西藏地区风沙土地主要分布于山地之间的盆地和河谷区的河漫滩、河岸阶地和山口处的冲洪积扇与山地上。自藏东南至藏西北大体处于三大自然带,讨论了不同自然带风沙化土地类型和特点及其差异。据考察,该区现代土地风沙化状况分布格局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引起的人为加速过程组成。所以,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额济纳绿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16  
刘敏  甘枝茂 《中国沙漠》2004,24(2):162-166
位于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 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屏障, 更是黑河中上游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已严重影响到额济纳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经济增长缓慢, 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作者通过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出合理分配水资源, 严禁开荒, 退耕还林(草), 调整产业结构, 开展节水农业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贵州乌江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德怀  李旭东 《地理科学》2019,39(3):477-486
贵州乌江流域是典型的山地流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人口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探究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对于推动流域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1~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各区域相关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弹性、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重心分析等方法对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总量规模上,流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较高,但流域内各区域却存在差异。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差异,流域中部区域较高且由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在全域空间上莫兰指数值逐渐变小,表明流域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性在减弱,人口、经济发展的空间独立性逐渐增强。人口重心、经济重心逐渐向远离流域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发生偏离,贵州乌江流域存在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18.
珠江流域整体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植松 《热带地理》1996,16(1):27-33
文章分析珠江流域的潜在战略优势:一是区位;二是水资源;三是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四是沿江城市经济带、流域整体开发的总体功能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促进全流域的经济发展;第二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南缘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是促进大西南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从提出到上升为国家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着大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客观存在性与历史必然性。大河流域经济带往往都经历了“逐水而居的居住地—资源轴带(农牧业、矿业、水能)—交通轴带—工业产业带—城市密集轴带”的发展演变历程,其空间发展表现为“增长点”至“增长轴”,进而向“经济带”的转变,这种流域经济带的地理形态变化,蕴含着作为流域这一特殊而基本地理单元区域发展与空间演变的规律。由点至轴到带的空间演变,也推动着流域经济带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空间上由点到面的演变过程。该演变不仅存在资源与区位等优势驱动,更有着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的刚性约束,深刻反映出经济带发展中的地理环境载体的重要性。对长江经济带形成演变科学内涵与地理基础展开探讨,以期为新时期大河流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流域一体化法制建设是流域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符合世界流域一体化法制管理的趋势。山西流域资源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掠夺性的开发使流域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成为制约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剖析全国及山西流域一体化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流域一体化法制建设是流域一体化管理的核心所在,是解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最佳选择。以汾河流域为试点,制定《汾河流域一体化管理条例》,为我国流域一体化法制建设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