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石景山区的翠微山东南脚下,永定河引水渠北侧的山坡上,有一处裸露的辉绿岩,岩石表面有许多刨蚀而成的深、细、长的痕迹,大都指向东南——这便是举世闻名的模式口冰川擦痕。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就座落在京西翠山南麓模式口冰川擦痕遗迹的东侧,陈列馆建于1989年,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精神,向广大观众介绍地质科普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2.
李秋香 《地球》2012,(1):64-67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既不是位于市中心。  相似文献   

3.
李明明 《地球》2011,(11):85-85
最早涉及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著作是盖克于1894年出版的《大冰期》一书,1922年李四光报道了山西大同盆地和太行山东麓的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4.
魏生生 《地球》2009,(5):48-49
在隆恩寺附近,我探访了中峰庵前,小山顶上的李四光纪念亭和纪念碑。《李四光纪念亭(碑文)》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苏民 《湖泊科学》2007,19(4):F0003-F0003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一书,于2006年3月正式出版,该书是施先生及其研究团队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和环境变化五十年研究工作的系统归纳和理论总结,是我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里程碑式的综合性论著,将在我国冰冻圈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使用9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数据,研究了末次冰盛期中国西部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以期加深理解冰期青藏高原地表环境以及ELA变化成因.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这一参考时段,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夏季普遍降温4-8℃,年降水量平均减少25%.在降温和降水减少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西部ELA降低,不同区域之间降幅存在差异.在青藏高原地区,其南缘和西北部下降1100m,中部腹地下降650-800m,东部下降550-800m且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变小.中国境内天山上的ELA下降不超过650m,祁连山和阿尔泰山上的下降值在500~600m.另外,水平分辨率高的气候模式能模拟出青藏髙原中部ELA下降不超过500m的低值,这与古冰川遗迹记录一致;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积累区主要发生在边缘山地,其面积扩张至现代的2-5倍,但仍未覆盖到高原中部.  相似文献   

7.
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号文 《中国科学D辑》2007,37(7):922-933
经过长期演化, 中国动物地理格局才形成了现今大致以淮河-秦岭-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一线为界线的两大动物区系, 该线以北属于古北界, 以南属于东洋界. 中国北方第四纪的化石点有数百个之多, 而其中有60多处含东洋界分子, 其动物类别有20多个属种, 其中以豪猪、猕猴、古菱齿象、额鼻角犀和水牛等属种最为常见. 在第四纪, 东洋界动物大量出现于华北地区, 有三种解释: 其一是动物群随气候波动或季节变化自南而北的迁徙; 其二是这些动物原本就起源于北方, 只是后来由于环境变化而退缩到了东洋界; 其三是这些动物本来不是真正的喜热动物. 研究表明, 这些出现于北方地区的东洋界动物很少发现于黄土堆积中, 并且含有这些化石的地点绝大多数都落在我国现代气候分区的暖温带范围内; 在化石组合方面, 这些喜暖动物很少与耐寒动物共生. 由此看来, 这些化石总体上是反映较温暖的气候条件, 但并非很炎热. 因为这些曾经出现在北方地区的东洋界分子, 不是真正的热带动物, 而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东洋界分子, 其中一些如今仍然生存于淮河以北; 此外, 至今在北方地区并未发现过真正的热带动物记录, 例如鳞甲类、原猴类(懒猴和眼镜猴)和类人猿(巨猿、猩猩及长臂猿)等. 在整个第四纪, 尽管晚更新世时间跨度很短, 但在此期间喜暖动物在北方地区出现的频次却很高, 分布范围也最广, 这说明晚更新世的气候最为动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