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海岛生态告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国家海洋局海岛管理司相关人士透露,我国的海岛开发利用正处于无序无度的状态,开发方式粗放,对海岛资源破坏十分严重。全国海岛彻底完成整治修复的资金缺口大概在数百亿到近千亿元。我国海岛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且资源破坏严重,炸岛炸礁、填海连岛、采石挖砂、乱围乱垦等活动大规模改变海岛地形、地貌,  相似文献   

2.
从海岛的战略地位谈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海岛在维护国家权益、国防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尤其是在黄金海岸日益减少的形势下,拓展海洋发展空间中造成海岛资源的短缺与环境压力的增大,结合当前海岛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论述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系统地提出我国海岛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海岛生态补偿是协调海岛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近年来海洋环境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文章围绕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海岛生态补偿的关键环节,对不同学科学者在海岛生态补偿研究方面的进展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并提出要加强海岛生态补偿跨学科合作研究;建立海岛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拓宽海岛生态补偿方式;丰富海岛生态补偿实例,以促进海岛生态补偿制度实施。  相似文献   

4.
2012年春季和夏季大潮期间在舟山嵊泗10个无居民海岛布设10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动物样品采集。经实验室鉴定,春季共采集到23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6种、腔肠动物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907.52~3 402.43g/m2,优势种为鳞笠藤壶、厚壳贻贝和日本菊花螺;夏季共采集到34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23种,甲壳动物8种,腔肠动物、海绵动物和多毛类各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358.09~4 790.95g/m2,优势种为厚壳贻贝、疣荔枝螺和紫贻贝。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区系按温度性质可分为沿海广温广布种、亚热带种、暖温带种三大主要类群。春季和夏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布不均匀。通过ABC曲线分析发现,潮间带底栖动物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或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5.
海岛生态修复是我国海岛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 我国海岛生态修复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文章立足于海岛生态修复的概念, 阐述国内海岛生态修复重点和修复措施, 从具体修复实施程序上重点探讨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土木工程的“应用生态工学” 的海岛生态修复措施, 并尝试性提出生态修复新型材料工程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海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评价海岛的生态状况是海岛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的基础。文章选取77个海岛为研究对象,根据海岛生态指数评价方法,对2019年各海岛生态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海岛以生态状况优良海岛为主,乡镇级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生态状况显著好于村级有居民海岛,渤黄海区和东海区海岛生态指数分布相似,优良海岛比例高于南海区海岛。植被覆盖率、自然岸线保有率和污水处理率是影响海岛2019年生态状况的主要因素。重视和加强村级有居民海岛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力度,合理利用海岛资源,优化保护与开发空间布局,尽可能地保留自然岸线,提高海岛污水处理能力,将有助于改善海岛生态状况,推动实现海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加深对我国海岛生态系统的认识,并为海岛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海岛生态退化的原因,提出海岛生态修复的目的。通过对海岛陆域、潮间带和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可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认为全岛综合考虑的海岛生态修复技术是实现海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海岛生态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彬  俞炜炜 《台湾海峡》2006,25(4):566-571
从海岛生态状态及生态服务功能两个方面,探讨了海岛生态综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其中海岛生态状态评价从海岛景观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前者主要利用3S技术所获取的信息,从宏观角度定量分析海岛景观格局变化;后者从海岛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采用与历史资料及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对比的方法,分析海岛岛陆、潮间带及近海海域生态系统现状.海岛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则从海岛物质生产、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及社会文化功能4个方面,分析海岛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文中提出的海岛生态综合评价的框架、方法,可为海岛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我国海岛渔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海岛生态渔村建设的内涵,从生态环境恶化、开发建设相对无序、基础设施缺乏和特色文化逐渐消失4个方面分类剖析我国海岛渔村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海洋生态文明为理论指导,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前瞻导向性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保障支撑和公众参与6个方面选取22个评估指标,构建海岛生态渔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为多角度系统评估海岛生态渔村建设效果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我国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新时代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海岛生态系统的特性以及我国相关立法过程和管理措施;重点围绕我国海岛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实践,以南麂列岛、獐子岛和舟山群岛为例,分别分析保护修复、生态利用和绿色开发3种海岛生态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保护修复型以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生物资源及其生境修复为主,生态利用型以坚持生态理念、提升产业科技含量、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科学规划和管理为主,绿色开发型以制定规划、构建合理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为主;3种模式的共同点为海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交叉选择和综合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海岛生态发展的6点建议,即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发展绿色能源技术、加强动态监视监测和大数据整合、建立全链条标准化体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以及推动应对全球挑战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为优化配置海岛资源,促进海岛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文章对国内外海岛生态脆弱性研究的概念化过程、研究框架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研究结果表明:脆弱性的概念已由单一维度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向2个维度的社会-生态交互系统拓展,海岛生态脆弱性的概念化过程具有同样的演进轨迹,但尚未清晰地揭示2个维度之间的多因素耦合关系;目前海岛生态脆弱性的研究框架多是已有脆弱性研究框架的延伸和拓展,尚未出现专门的研究框架;已有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函数模型法、图层叠置法、情景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等,但缺乏适用于评价海岛生态脆弱性时空动态特征的方法;针对上述不足,未来海岛生态脆弱性研究应着重统一基本概念并构建专门的研究框架,在理清海岛生态脆弱性动态变化机制的基础上,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加强管理调控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本世纪50年代以前福建海岛生态与气候的恶性循环到50年代以后生态与气候的良性互动,说明相干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是福建海岛经济持发展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万里海疆的起点北端,有一颗深藏闺中的海岛明珠,它东临朝鲜半岛,西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扼守着京津要冲,海岛地域位置、自然资源、海洋经济、科研价值、公共利益、国家权益地位十分突出。200多个海岛,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北纬39度、103024平方千米的海面上,统称长山群岛。长山群岛地处著名的海洋岛渔场之中,有经济鱼类近百种、经济贝类20余种、藻类10种。海参、鲍鱼、海胆、扇贝等海珍品  相似文献   

14.
无居民海岛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居民海岛为研究对象,将生态补偿机制引入无居民海岛管理领域,介绍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阐述了构建无居民海岛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和重点内容,为我国无居民海岛的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海岛沿岸水域微生物生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报道了浙江海岛沿岸水域中异养细菌、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分布及异养细菌的种群组成。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区异养细菌的数量较多,其数量分布范围在2.04×104~8.36×106个/dm3之间;氨化细菌数量分布范围在3.0×103~1.1×106个/dm3之间;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分布范围在3.0×102~1.1-106个/dm3之间。细菌的数量与环境中营养盐的浓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海区异养细菌的种群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浙北海区,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例为41.6%,在浙中海区为46.9%,在浙南海区为64.9%。  相似文献   

16.
福建海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福建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鉴定862种,其中动物为734种,藻类为128种。对11个主要海鸟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测定Jaccard群落系数,应用加权均值联结法聚类分析及极坐标排序分析,海岛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分为3个类型:(1)开敞海域群落,宏观上分布于地处远岸水域的海岛或近岸凸出部、开阔部水域的海岛;(2)近岸港湾群落,分布于近岸或港湾的海岛;(3)河口群落,分布于河口区的海岛。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岛所在地理集团及其生境密切相关。盐度水扰动程度是影响群落分 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余爱莲  邓一兵  桂峰  赵晟  杨平 《海洋通报》2014,33(6):676-682
舟山市西白莲岛屿为例,通过分析其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压力驱动因子,构建海岛生态压力定量评估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西白莲岛从2008年到2012年的生态压力值分别为0.2345、0.3016、0.3797、0.3604、0.3503,参照舟山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西白莲岛地理位置处于四类海水水质环境,四类海域标准值计算结果为0.5490。与四类水质比较结果显示该岛屿生态压力值均未超出岛屿承载能力,主要的压力驱动因子为填海造地,分析结果为海岛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重视海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海岛生态人居价值,是还百姓"碧海蓝天"的必然要求。但囿于当前海洋生态红线具体实施中并未过多凸显海岛红线特征,为此本文提出划定海岛生态保护红线的建议,初探了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内涵,研究构建了由海岛生态保护红线技术体系与海岛资源开发管制、海岛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海岛生态保护红线监察构成的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框架体系,以期为实现我国海洋领域生态红线管控"一张图"的目标提供技术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杭州湾北岸及嵊泗列岛一带岩岸共计12种固着生活蔓足类的生态分布,着重叙述蔓足类对其所处环境的形态和生理上的适应,并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指明了该海区主要附着与污损蔓足类的种类和危害范围。  相似文献   

20.
海岛是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开展诸多涉及海岛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效果已显现。海岛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是检验生态修复工作效果的重要工具,目前的评价方法多集中于对工程指标的评判,而缺乏对修复项目整体效果的考察。文章从海岛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情况、海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成效、海岛生态修复外溢效益3个方面,构建海岛生态修复成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海岛生态修复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