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志留纪,开始于距今4.35亿年、结束于距今4.1亿年,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古生代第三个纪。植物登陆成功和有颌类的出现是发生在志留纪的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志留纪三分性质比较显著。早志留纪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纪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纪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全盛时代——奥陶纪,是古生代第二个纪,约4.9亿年前开始,结束于4.4亿年前。在奥陶纪,陆地地区海侵范围逐渐扩大,多次海退过程穿插,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比较剧烈,气候分异,冰川发育;海洋无脊椎动物真正达到繁盛的时期,这些生物发生明显的生态分异。在奥陶纪后期,各大陆上不少地区发生重要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热变质作用,使得这些活动区的部分地区褶皱成为山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壳构造和古地理轮廓。  相似文献   

3.
在地球生物圈的历史中,与主要改造时期有关的是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在短时间内(数千或数万年)很多曾繁荣过的动物和植物群体消失了,最著明的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交接期。恐龙类就是那时消失的。但更严重的危机发生在2.5亿年前,在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之间的交接期,这是我们星球上最大的一次灭绝。仅在海洋中就消失了90%的动物种,55%的属,28%的科,20个目,2个纲和2个亚纲。陆上动物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晚二叠世似兽齿的鳞甲目非常繁荣,其他较原始的爬虫类亦曾广泛分布。这些古生代的大部分四足类都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接期死亡。在中生代陆地上,取代似兽齿状爬虫类的是初龙亚纲,其中包括恐龙类。  相似文献   

4.
正鲎,这种珍稀的海洋动物和它们的名字一样少见。鲎是现存最古老的节肢动物,它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远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恐龙尚未崛起时,它们就已经在海洋里有了一个繁盛的家族。经过4亿多年的沧桑变迁,与它们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只有鲎从问  相似文献   

5.
它巨大的口可以作为武器,击退任何挡在它面前的生物,其啮咬的力量在它消失后的400百万年中都没有敌手。它就是身上“批盔戴甲”的“Dunkleosteus terrelli”——一种身体一般长10米,体重3600千克的海洋“怪兽”,在4.15亿~3.60亿年前的泥盆纪时,威慑其他所有的海洋生物。Dunkleosteus terrelli被科学家定为“盾皮鱼”类,这一类鱼的体表都被有“盾盘”,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据绝对优势。虽然科学家对这类鱼的特征比较熟悉,但Dunkleosteus terrelli的发现,还是提供了诸多人们所不了解的新内容。Dunkleosteus terrelli虽然并没有长真正的牙齿,但…  相似文献   

6.
鲎,属节肢动物,肢口纲。在3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鲎就问世了,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鲎是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目前世界上仅有4种:中国鲎、美洲鲎、马来鲎和圆尾鲎。鲎的外形酷似一把秦琴,全身分为头胸甲、腹甲、剑尾3部分。剑尾酷似一把三角刮刀,挥动自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8,(12):9-9
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毛发最初出现在哺乳动物中。毛发可为哺乳动物提供隔离和保护,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生物进化上的创新。一项新研究表明,毛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亿年前古生代的爬行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绿色变色蜥蜴的基因组中有6个编码角蛋白的基因(在哺乳动物中角蛋白与毛发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为新生代、中生代与古生代叠合盆地,发育了新生代-中生代碎屑岩地层和早中生代-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部分夹碎屑岩地层.在对测井资料和苏北盆地的相关资料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南黄海沉积层的纵波速度特征,标定了地震反射界面和地震反射层序.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们很难对早古生代深海沉积岩进行测年 ,所以对寒武纪—奥陶纪海洋中外骨骼浮游生物在深海沉积物中的作用知之甚少。这些外骨骼生物大都保存在造山带的主缝合带 ,如哈萨克斯坦地区。放射虫是已知的能够保存内骨骼的最古老的浮游生物。它们在早古生代首次出现 ,那时还没有出现原始的外骨骼浮游生物和大范围的生物成因碳酸盐。目前还不清楚放射虫在早古生代的什么时候成为了深海生物沉积物的生产者以及这些软泥是在什么环境堆积形成的。尽管很早就有关于寒武纪放射虫的报道 ,但对其出现的证据争议很大。只是最近才有人撰稿恰当地报道了澳…  相似文献   

10.
正1地质背景南黄海盆地北起千里岩断裂,南至江绍断裂,西接下扬子苏北盆地,东临京畿地块。震旦纪至早三叠世,下扬子主要经历了晋宁运动、蓟县运动、广西运动(加里东运动)、东吴运动和印支运动,期间发生了多期海进、海退,沉积了多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同处于下扬子地块,南黄海盆地与陆域苏北盆地在古生代具有相同的沉积充填史和构造演化史。根据下扬子陆区露头、钻井和南黄海钻井资料及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南黄海古生代地层较完  相似文献   

11.
<正>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数亿年前,海洋孕育了生命。生命也许起源于浅海或者是深海处的某些热液孔周围。最早的生命形式,是氨基酸与核酸,在水中演化并且留在水中。它们沐浴在一个维持着适当温度,而且永远不会干涸的营养液中,从生命形成的最初阶段,便已经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和分异。生命从海洋中诞生,在水下繁衍,最终到达了海边并上岸。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  相似文献   

12.
正二叠纪,开始于2.86亿年前,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地质时代,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面较低,生物种类丰富,不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显示出有一定的演化连续性。在地球的历史上,生命有好几次都险些走向终极灭亡,任谁也不会想到其中最严重的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在二叠纪时期的海洋中,造礁生物非常活跃,异刺鲨等像鳗鱼一样的鲨鱼在水中畅游。石炭纪开始征服陆地的两栖动物在二叠纪时期仍在陆地上占有统治地位,此时爬行动物开始发展,昆虫的体型也变  相似文献   

13.
大港油田在奥陶纪时期为华北陆表海的一部分,在坳陷内发育了一套碳酸盐岩地层.下奥陶统发育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发育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统缺失.早奥陶世的岩相古地理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中奥陶世古地理面貌发生了改变,呈现出"海中有坪"的格局.奥陶系储集层由于后期的多次改造,并受岩性、沉积相、成岩作用、断层、裂缝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两年前,南极半岛的冰架发生过巨大的崩裂。今年9月,美国航空与航天管理局(NASA),加拿大和欧洲的卫星第一次观察到进入广海的冰川流发生了显著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加之朝鲜半岛的构造复杂性及黄海地区的资料缺乏,致使中-朝古陆南缘的大地构造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构造地质问题。古生物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沿着秦岭-大别山-南朝鲜的汉城分布着一系列的古陆隆起,其分隔了北部和南部的两个海盆(中朝海盆和扬子海盆),使得两个海盆的古生物交往受到了阻碍,从而导致了南北两侧的古生物差异,尤以早古生代最为明显,至晚三叠世之后南北两侧的古生物面貌趋于相似。近期研究成果表明:胶东地区曾有过中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而在朝鲜松林地区也发现了中晚古生代地层,这进一步说明了胶南隆起北部拗陷带、南黄海盆地及朝鲜汉城隆起北侧的临津江坳陷在中晚古生代呈经历了相近的大地构造发展史。沿秦岭-大别山-胶南隆起-临津江褶皱  相似文献   

16.
以琼东南盆地深水区LS33井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孢粉组合序列的分析,探讨渐新世以来各个地质时期的植被类型以及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根据孢粉谱和聚类分析结果,LS33井岩心可划分为8个孢粉组合,不同组合之间孢粉面貌差异巨大。早渐新世,孢粉组合中以蕨类植物为优势组分,多见常绿植物,代表冷干的植物分子罕见,反映了暖湿性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延续了早渐新世暖湿的特点,常绿栎、榛最为繁盛,植被和气候出现较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早中新世研究区气候发生了重大转折,温带落叶树和高山针叶林树的增多表明气候类型已转至凉干。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常绿树的繁盛和红树科的发育表明气候属于暖湿型。上新世到更新世继承了晚中新世的特点,但红树林逐渐衰退,草本植物逐渐繁盛,意味着气候类型从暖湿逐渐转为凉干。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8,(11):5-5
美国研究人员10月初宣布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动物足印化石,留下这些足印的动物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新发现表明,动物最初开始用腿行走的时间可能比原先认为的要早数千万年。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09,(12):6-6
11月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无奈在官方网站上公开辟谣:2012年12月21日不是世界末日。在NASA网站上的公开信中,科学家们表示:影片中的宣传毫无根据,如果真的会发生行星与地球相撞的惨剧,天文学家早在10年前就预测到了,而且现在距离2012年12月21日已经很近,我们即便通过肉眼也能目测到这颗行星了。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2012年不会是所谓的地球末日。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地球在过去40亿年中都很平安。  相似文献   

19.
正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亿年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命的形式都只有微生物和细菌,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距今5.42亿年的寒武纪。在地质年代划分中,寒武纪是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持续时间约为5200万年。因在寒武纪岩石中发现了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常被称为"三叶虫时代"。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在这一时期多细胞动物几乎同时突然地  相似文献   

20.
仅次于太平洋的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是古罗马人根据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命名的。大西洋也是最年轻的海洋,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美洲大陆与欧洲和非洲大陆分离后而形成的。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大西洋早在1~1.2亿年前就已存在,但大多数科学家都承认,美洲大陆是在近2亿年内随着大陆漂移才开始与欧洲和非洲大陆分离的。分离的中心点位于冰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