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生物礁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物礁研究现状自六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对各地质时期生物礁的研究已有20多年,这段研究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63—1976年.主要是一些从事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的地质工作者,首先对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黔南、桂北)泥盆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的生物礁研究,多从宏观的收集野外第一性资料和生物礁的特征着手,后经总结进行初步探讨,取得了对生物礁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1977—1986年初.从七十年代末,由于生物礁与油气藏、生物礁与金属矿产的勘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鄂西礁型油气藏的高产、莺歌海礁型油气藏的发现、广西和湖南礁型金属矿丰富的储量,这既加深了对生物礁的认识,也把生物礁的研究水平提高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成果知道,DNA和蛋白质都是很重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中所含的遗传信息,决定了蛋白质的种类,即其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是以密码方式控制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排列次序。DNA所含的基因不同,所产生的蛋白质种类便不一样,于是个体发育的方向也就不同。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变,是由DNA自发改变开始的。随着生物由低级演化到高级和差异性地增加,其DNA分子为蛋白质编码的基因越来越歧化,物种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科技看点     
<正>宇宙Space太阳"复仇女神"伴星并不存在还有1100万年,地球上才会发生下一轮灭绝,我们还有时间。在地球的生命演化史上,经历过数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如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一三叠纪灭绝事件、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灭绝事件等。在古生物学领域一直对灭绝事件是否有周期性存在争议,但科学家们普  相似文献   

4.
正志留纪,开始于距今4.35亿年、结束于距今4.1亿年,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古生代第三个纪。植物登陆成功和有颌类的出现是发生在志留纪的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志留纪三分性质比较显著。早志留纪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纪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纪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5.
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其对构造与气候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流系统演化是一个堆积与切割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对河流阶地成因的研究,指出气候成因阶地的堆积主要发生在冰期,其他时期虽有堆积,但保存下来的较少;切割作用发生在冰期一间冰期的过渡期。构造成因阶地切割作用发生的时段就是构造运动的时期,也是古河床开始废弃的时期,提出了判定不同成因河流阶地的地质学特征。气候成因阶地每一级都说明有一个或多个冰期一间冰期的旋回,构造成因阶地的每一级都表示有一期较强烈的构造事件,有些阶地是构造与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化石有什么用?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在历史上,古生物学家一直将他们的工作放在了解地球远古时期的地质记录。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然而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化石生物信息能够帮助解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东方鲀属鱼类肌浆蛋白的种间差异及其聚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体内能够提供生物演化历史资料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这些生物大分子,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而复制、合成,同时也随遗传的变异而变化。近十多年来,根据蛋白质和同工酶的构成及遗传分析,在鱼类的演化、亲缘关系的探讨、种群鉴别以及渔业  相似文献   

8.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生物礁演化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环境。东沙隆起在中新世时期属于浅海环境,远离物源区,温度、盐度和水深适宜生物礁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认为东沙隆起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生物礁,且其发育演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对应起来。相对海平面的旋回性变化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使得研究区生物礁具有较好的孔渗性,可以成为有潜力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9.
在地球生物圈的历史中,与主要改造时期有关的是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在短时间内(数千或数万年)很多曾繁荣过的动物和植物群体消失了,最著明的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交接期。恐龙类就是那时消失的。但更严重的危机发生在2.5亿年前,在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之间的交接期,这是我们星球上最大的一次灭绝。仅在海洋中就消失了90%的动物种,55%的属,28%的科,20个目,2个纲和2个亚纲。陆上动物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晚二叠世似兽齿的鳞甲目非常繁荣,其他较原始的爬虫类亦曾广泛分布。这些古生代的大部分四足类都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接期死亡。在中生代陆地上,取代似兽齿状爬虫类的是初龙亚纲,其中包括恐龙类。  相似文献   

10.
样品于1992年采自山东广饶盐场,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等方法对样品进行有机分析。结果表明,盐田表层上(包括藻席)中存在大量的烷烃和芳烃类生物标志物,低Pr/Ph比值(<0.25)反映植烷存在于姥鲛烷之前,大量不饱和化合物的存在显示了有机质演化的初始状态,也反映了表层土的氧化还原性质。不同层位样品中烷烃和芳烃的含量变化很大,同一剖面烷烃含量最大变幅为:1.73×10-5(表层藻垫)至4.10×10-5(表层下3.5-8.5cm土样),说明有机质在常温常压下即开始了演化过程。大量常见生物标志物的存在,说明生物有机质的最初演化是比较容易的。研究生物有机质在常压常温条件下的演化,也许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油气的地质成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错时相”作为一种地质历史时期的特殊沉积类型,在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广泛发育,是良好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之一.通过岩心和野外剖面资料,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分析并总结了下扬子-南黄海地区“错时相”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错时相”出现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类型包括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微生物岩、蠕...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撞击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状的太平洋暗示着它与地球上别的狭窄的扩张分裂型大洋有不同的成因和演化历史.太平洋是由于一次巨大规模的撞击事件撞破岩石圈后、上部塑性地幔的玄武岩浆从坑底溢出而形成的.从洋底分布的玄武岩年龄上限和滨太平洋地区的构造热历史研究表明了这一灾难性事件发生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这一撞击事件形成了具明显微量元素异常的P—T界线粘土层,并与地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约96%以上生物种灭亡),以及地磁场的重大倒转,古气温和大气成份的突然性变化,地球的剧烈性膨胀,海水的大规模损失,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等一系列突然事件相重合.  相似文献   

13.
气候转型与早期人类迁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的旧石器考古证据表明,更新世早期可能发生了两次人类迁徙浪潮,时间分别在1.8-1.6MaBP和1.0MaBP左右,第一阶段,古人类演化为直立人并开始走出非洲、迁徙至其它中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第二阶段,直立人开始占据中高纬度的温带和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两个阶段也是第四纪气候发生转型、环境产生重大调整的时期。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测气候转型时期环境转变是这两次人类迁徙浪潮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六翼  刘雪 《海洋世界》2013,(3):34-37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也是现代生物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的时期。许多种类的无脊椎动物在短短几百万年内大量地出现,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欧巴宾海蝎欧巴宾海蝎是一种被发现于寒武纪化石沉积层中的节肢动物。它的节状身躯两侧分布着叶状足,其身体后部则有一扇形尾  相似文献   

15.
希曾任名利场上的一场角力中败北,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1966年6月2日,<纽约时报>登载了该报记者从莫斯科发回的一篇题为"生物演化与磁场的关系"的报道.文章说,生物演化与地球磁场有关是布鲁斯·希曾博士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奥泼代克博士、德拉戈斯拉夫·宁科维奇博士和吉米·黑斯博士等都是课题组的成员.消...  相似文献   

16.
古海洋溶解氧与缺氧和富氧问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红色灰岩层为大洋富氧条件下的沉积产物,红色灰岩层内有机碳极低,生物极其繁盛,碳同位素偏低,但从上往下又呈增高趋势。溶解氧含量在古海洋演化史中是非线形波动变化的,既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低时期(缺氧条件),也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高时期(富氧条件),古海洋溶解氧含量重建和富氧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大洋循环、古气候、生命绝灭、地质事件以及有机质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并不依赖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它们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型,其食物链的基础是化学合成细菌,这些细菌依靠喷口热液中的还原无机物氧化.利用CO。合成有机碳,它们共生于大个体动物的软组织或绍中,向寄主提供生存必需的有机碳。地质时期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还表明,该类生物群落在古生代(可能更早)即已出现。此外,现代热液喷口与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在探索该生物群落乃至早期生命的起源、演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相似文献   

18.
生物礁是在各个不同的地史时期由各种生物遗体所形成的礁体的通称,其中,也包括人们熟悉的珊瑚礁。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形势  相似文献   

19.
磷块岩大规模沉积是古海洋磷循环作用的结果。为解释海相磷块岩成因,提出了各种理论。大规模成磷事件的发生与古海洋条件和古生态环境有关,从C—N—P—O等元素循环来探讨成磷现象成为目前的趋势。磷也是重要的生命元素,磷酸盐的富集与生物演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新元古代末—寒武纪磷块岩沉积是第1次全球性大规模成磷事件,它与Rodinia超大陆解体、新元古代晚期冰川事件的结束、古海洋水体地球化学条件的变化及新旧生态系统更迭等因素有关,而成磷事件又对这一时期的生物演化与生命创新事件起到了促进作用。对磷块岩的成因理论、古海洋磷循环等进行了分析,并从新元古代末—寒武纪磷块岩沉积的时空分布和成磷事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各种生物化石,尤以介形类最为丰富。以盆地东部达布逊湖东南岸的达参1井浅部的介形类特征为基础,划分出了3万a来的9个古气候演化阶段,其中I1-I5对应于冰后期,Ⅱ1-Ⅱ4对应于末次冰期的晚冰期。这9个阶段中,26.3-20.0、12.2-10.1、8.0-4.5、3.8-2.5kaBP4个阶段生物丰度和分异度都较高,反映了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适于生物生长。20.3和2.8kaBP是晚更新世以来的两次气候极适宜时段,生物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了最高,而30kaBP左右的生物突然大量灭绝和盐层开始析出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冷以及青藏高原的第5次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