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泥盆纪,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4.08亿年前,约3.54亿年前结束。由于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泥盆纪与古早生代后期的挤压隆升不同,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相地层的发育,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变。在泥盆纪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裸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类兴起。无脊椎动物的成分发生显著改变,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最早的硬骨  相似文献   

2.
正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全盛时代——奥陶纪,是古生代第二个纪,约4.9亿年前开始,结束于4.4亿年前。在奥陶纪,陆地地区海侵范围逐渐扩大,多次海退过程穿插,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比较剧烈,气候分异,冰川发育;海洋无脊椎动物真正达到繁盛的时期,这些生物发生明显的生态分异。在奥陶纪后期,各大陆上不少地区发生重要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热变质作用,使得这些活动区的部分地区褶皱成为山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壳构造和古地理轮廓。  相似文献   

3.
正古近纪(Paleogene),旧称早第三纪,是地质年代中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5.5兆年±0.3兆年(Ma),大约距今6500万年,结束于23.03兆年±0.05兆年,延续了约4247万年。古近纪属于显生宙新生代,也属于非正式的第三亚代。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古近纪被认为是新生代最重要的气候转折期之一,白垩纪中期至古近纪早期是显生宙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古近纪中晚期开始,则转变为"冰室气候"。古近纪全球气候总体上是由暖转冷的过程,期间发生的几次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从距今 18 0 0 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 10 0 0 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 ,全球气侯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 ,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 ,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 ,气候转暖 ,冬季风减弱之际 ,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 ,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 ,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 ,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 ,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 ,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冬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5.
正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亿年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命的形式都只有微生物和细菌,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距今5.42亿年的寒武纪。在地质年代划分中,寒武纪是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持续时间约为5200万年。因在寒武纪岩石中发现了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常被称为"三叶虫时代"。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在这一时期多细胞动物几乎同时突然地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东岸的地貌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地球发展史的最新一页——全新世里,最大的地质事件不过于全球性的最后一次冰期已进入结束阶段,海平面上升到达目前的高度、海侵达到最盛时期。根据渤海海底钻探揭示,在最后一次海侵到达这里之前,它是一个内陆洼地,发育了淡水沼泽泥炭沉积层。渤海海侵在距今八千年左右发生,海水自渤海海峡进入。在渤海中部、3—5米厚的海相砂质软泥直接覆盖在陆相洼地和沼泽相之上。海侵引起了海岸线的巨大变迁,发育了一系列新的侵蚀和堆积地貌。  相似文献   

7.
福建晚更新世海侵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沿海在晚更新世大约距今90—80ka、70—60ka、44—39ka和34—20ka期间分别发生过4次海侵。最末一次海侵(距今34—20Ka)期间有过明显的海面下降波动,时间大约在距今28ka前后。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四纪大陆海侵层磁性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磁性地层学是一门近年来新兴的学科.由于地磁极性变化具有全球性和同时性,这就提供了在地层形成过程中可将剩余磁性的极性变化,作为标准来进行地层对比.我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的工作是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在解决第四纪下限、第四纪地层的分层和时代、第四纪海侵层的对比和年代、古人类化石的年代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得出早更新世泥河湾组地层年代为距今140—307万年左右,元谋组地层为距今150—315万年左右.北京顺 5孔中最早一次海侵的时代为距今 235万年左右.“元谋人”年代为170万年左右,“兰田人”年代为80万年左右.笔者曾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东北部全新世海侵地层及其微体古生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部湾东北部10个柱状样进行微体古生物定量分析,揭示了全新世一个完整的海侵旋回。区内发现了Ammonia beccarii var.,Schackoinella globosa,Hanzawaia nip-ponica等三个主要微体古生物群,结合~14c测定年龄资料和岩性,推断了本区全新世海侵的时间和历史,确定本区大约距今8000a左右的大西洋期开始接受海侵,距今4000—5800a前达到最高潮。  相似文献   

10.
渤海南岸6000年来的岸线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后期的海侵,淹没了渤海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本文按照海相地层的分布,讨论了渤海南岸当时的海侵界线,又根据粉砂淤泥质海岸平均高潮线上发育的贝壳堤的位置,确定了尔后的几条古岸线。从而表明在该区6000年来的海岸淤长过程中,曾出现过海岸线的数次停顿,这与黄河三角洲河口的交替摆动有密切关系。从而为研究渤海南岸的全新世地质历史,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和区内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青岛沿海地区20,000年以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通过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和海岸地貌调查资料,探讨了青岛沿海地区20,000年以来的海陆变迁和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规律。在距今12,000—11,000年前,由于气候转暖,全新世陆架海侵使晚更新世末期的平原和盆地变成浅海和海湾。8000—5000年前出现高海面,5m等高线构成全新世海侵最大范围的古海岸线。自3500年以来,气温降低,海面逐渐下降至现代海岸线附近。  相似文献   

12.
印支运动以后,在现今的南海及其周围存在过2个古海洋,其中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消失于南海北部陆缘区、北巴拉望-礼乐滩-南沙地块以北的古海洋为“中特提斯”,而早第三纪期间消失于南沙地块以南沙捞越一带的古海洋为“古南海”。它们的结束时间和消失的古地理位置完全不同。对它们的正确识别和区分,对目前进行的南海周边地区中一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极为重要。对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果支持如下结论:中特提斯洋的延伸是从苏门答腊的Woyla缝合线,过婆罗洲的Meratus缝合线。然后绕西南婆罗洲地块至加里曼丹岛的西北(Lupar带或者Boyan带),进入南海西南角(南沙-礼乐滩-北巴拉望地块等以北),再接南海北部陆缘区内的中特提斯缝合线。该区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分布明显受构造演化的控制,整体趋势是向南退缩。印支运动以前、早-中三叠世的海侵广泛分布于古特提斯带及以南地区,涉及华南,中南地块,马来半岛及以南地区;印支运动基本结束了古特提斯带的海侵,因此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海侵主要限于中特提斯海域及以南地区,如与中特提斯洋相邻的陆域,包括华南的湘赣粤海湾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海侵、中南半岛东南部早侏罗世的海侵以及新加坡早侏罗世的海相地层。白垩纪海相地层主要分布于中特提斯以南地区,如加里曼丹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大陆块是全球奥陶纪到志留纪板块与洋陆格局重建的关键,涉及到古亚洲洋与原特提斯洋的演化。综合了全球奥陶纪到志留纪的古地磁、古生物、古气候以及地球化学的相关证据,重建了中国三大陆块在这一时期的板块演化与洋陆格局,并将它们与全球板块演化模型结合到一起,特色在于通过板块运动的速度场分析,厘定了全球重要的板块边界及其性质。得到以下新认识:在奥陶纪到志留纪,中国三大陆块独立地位于地球的低纬地区,并且不依附于任何大的陆块,离散分布于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之间,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不断消减俯冲。其中,华北陆块早期靠近西伯利亚大陆东缘,华南陆块在奥陶纪早期沿着冈瓦纳大陆西侧漂移,塔里木陆块在奥陶纪进行了一个南北向的大范围的运动后,在志留纪开始向西漂移。中国三大陆块在这一时期不断地相互作用。在奥陶纪到中志留纪,原特提斯洋不断地俯冲冈瓦纳大陆与华北大陆,直到晚志留纪,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扩张,原特提斯洋开始逐渐闭合。  相似文献   

14.
正中生代的古地理、古气候有了新的演变。全球构造活动性增加,陆地面积继续扩大,中期联合古陆达到了鼎盛时期,陆相地层广泛发育;晚期联合古陆进入分裂解体阶段。在亚洲中、东部海侵未曾到达,以大陆环境为主,大陆上湖盆发育,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盛,成为地史上又一个重要成煤期。三叠纪,开始于2.5亿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一个地质时代,于2亿年前结束。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之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泛古陆(亦称之为盘古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450m长的五号桩岩芯的粒度分析、粘土矿物分析、碳酸盐分析和古地磁测年,揭示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上新世晚期(约距今380×10~4a)以来,经历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沉积过程,沉积了一套以河流-湖泊相为主的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和细砂沉积;晚更新世以后,局部地区受渤海海侵影响,接受海相沉积。本区沉积动力作用很弱,沉积作用主要受区域构造运动和沉积古气侯的影响;晚更新世以前,在渤海地区的海侵期间,可能海水并未进入本区。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在新生界有诸多油气发现,其下很可能发育了巨厚的、规模巨大的中生界,但对古地理背景的认识尚不清楚,制约了对其进一步开展工作。利用少量钻井及前人关于周边陆域白垩系的零星资料,从多因素入手,综合分析了白垩纪岩相古地理背景,结果表明,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及周边陆域广泛发育了岩石、化石、生物标志物等各类海侵标识,且其特征和分布具有区域规律性:从花东海盆的放射虫—台湾的菊石、瓣腮类—东海陆架盆地的海绿石—沿海石浦地区的灰岩—浙东付鲚鱼—武夷山及邻区的红藻、褐藻及线叶植物,对应指示的沉积环境自SE至NW依次为深海、浅海、海陆过渡、陆地的总趋势,推测古海侵方向为自SE往NW向。而海侵事件控制了早白垩世东海南部周边邻域的岩相古地理背景,也塑造了如茶湾组这样的有利烃源岩层。  相似文献   

17.
地中海东部的早中生代俯冲——土耳其西北部三叠纪榴辉岩提供的证据AralOkay等晚古生代古地理再造表明现今地中海东部地区是一辽阔的海域。虽然有地质证据证明这一地区存在过这个古生代海洋——古特提斯海,但是对于这个古特提斯俯冲史的资料是缺乏的。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红树林泥炭的海侵成因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海南岛全新世红树林泥炭及其含沉积特特征,形成环境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会南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得出:红树林泥炭形成于泥炭坪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快速海侵为含炭沉积的形成提供了古地理背景;红树林泥炭发育于4000a以来的海平面波动上升时期;泥炭坪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和植物有机质的堆积速度。海南岛全新世海侵成碳的研究为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建筑的解释提供了比较沉积学的论据  相似文献   

19.
正大约5.3亿年前,多细胞动物几乎同时突然出现在海洋中,新的物种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从那时起,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也继续以飞快的速度上升并为生物进化创造了条件。在距今4亿年的志留纪晚期,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紧随其后的是鱼类开始了征服陆地的征程,慢慢地不再依赖水环境生存。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新的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范围也日渐扩大,最终形成了茂盛而潮湿的森林,就  相似文献   

20.
辽宁沿海分布有丰富的泥炭资源,主要为埋藏泥炭,属于低位型的草本泥炭。按其成因可分为泻湖型、河漫滩型和沟谷型泥炭三种类型。在整个全新世时期均有泥炭形成,可分为早、中、晚全新世三个发育期,中全新世是辽宁沿海泥炭发育的最盛时期;沉积速率为0.25~1.1mm/a。全新世海侵,约在距今6000~7000a达到最大范围;近五千年来海面在下降过程中有波动和相对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