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棘海星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一种有害动物,它专食珊瑚虫,危害珊瑚礁。远在60年代即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中发现过大量长棘海星对珊瑚礁的破坏。70年代和90年代初,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曾发生过大量长棘海星对珊瑚礁的毁坏情况。我国西沙群岛的一些岛屿水域也发现过长棘海星。据生物生态学家的研究统计,如果100平方米内有一只长棘海星,就足以造成珊瑚礁的毁  相似文献   

2.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的暴发是导致我国南海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浮游幼体的密度是决定成体种群是否暴发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幼体肉眼不可见且不易分辨,常规调查和显微镜观察均无法有效检测到自然海域的长棘海星幼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灵敏性且特异性的长棘海星幼体检测技术。本研究针对长棘海星幼体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基因序列,建立了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长棘海星幼体特异性检测技术,并对西沙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的长棘海星幼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设计筛选的4对特异性引物均可以扩增长棘海星Apmt COI基因片段,且与蓝指海星(Linckia laevigata)、面包海星(Culcita novaeguineae)、粒皮海星(Choriaster granulatus)和吕宋棘海星(Echinaster luzonicus)没有交叉反应。在退火温度为58.5℃时,引物2aooni F/2...  相似文献   

4.
长棘海星暴发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危害,而水体营养盐的补充可能是导致长棘海星暴发的一个关键因素。砂质沉积物对调控珊瑚礁区的营养盐浓度和结构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流动式反应器对长棘海星和砂质沉积物进行模拟实验,分析长棘海星排泄活动及其死亡后有机体降解对水体营养盐的影响,并探究砂质沉积物的响应。实验结果表明:(1)长棘海星排泄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通量分别为(83.55±4.74)μmol/(ind.·h)和(2.53±0.03)μmol/(ind.·h),这些营养盐可能给长棘海星的持续暴发提供营养条件;(2)砂质沉积物对长棘海星排泄导致的营养盐浓度升高具有缓冲作用,约70.7%的DIN和91.4%的DIP被截留在沉积物中,但沉积物界面营养盐交换导致的氮磷比升高可能不利于珊瑚生长;(3)长棘海星死后的有机体降解可促使沉积物–水界面释放营养盐,结合海星暴发密度估算,其释放的营养盐可导致上覆水中DIN和DIP浓度分别升高0.32 μmol/L和0.01 μmol/L,这可能会促使大型藻的快速生长而妨碍珊瑚的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5.
海星皂甙及其他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星又名海盘车 ,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海星纲(Asteroidea)。包括显带目(Phanerozonia) ,有棘目(Spinulosa) ,钳棘目(Forcipulata)等。海星为海生底栖动物 ,在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我国沿海有100多种 ,黄、渤海常见种类有多棘海盘车、罗氏海盘车、陶氏太阳海星等。海星为肉食性动物 ,吞食各种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 ,日吞食量很大。另外 ,海星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很强 ,对沿海扇贝、牡蛎、贻贝、鲍鱼等贝类养殖业具有较大危害。近年来 ,有关海星活性成分的研…  相似文献   

6.
7个海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及基因变异位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美  申欣  孟学平  程汉良 《台湾海峡》2012,31(2):189-194
与单基因相比,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被广泛地应用于后生动物关键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本论文综合分析了海星纲7个物种(多棘海盘车、赭色豆海星、多棘槭海星、砂海星、长棘海星、棘冠海星和海燕)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全面揭示了海星纲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海星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标准的37个基因.7个海星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完全一致;与海胆纲及海参纲楯手目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相比,海星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存在4.6 kb长片段的倒位.长棘海星属13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非同义替换率(Ka)与同义替换率(Ks)比值都低于1.000 0(为0.006 0~0.221 9),显示出较强的负(纯化)选择.对海星纲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nad5、nad4基因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应用于海星纲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同时,在长棘海星属线粒体基因组变异位点分析中,nad5、nad4基因仍然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用于分析长棘海星不同群体及物种之间的生物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其生物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长棘海星的暴发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控制长棘海星暴发,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文章概述长棘海星的生物特征以及暴发周期、破坏程度和暴发原因,同时基于对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的相关调查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棘海星的主要食物为造礁石珊瑚,具有个体大、数量多和生长快等特点,其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我国西沙群岛盘石屿海域存在长棘海星暴发的迹象,主要原因包括台风过境、全球变暖和天敌减少等;可综合采取投放天敌、人工清理以及跟踪监测和预警等措施,加强对长棘海星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部角海星科一新种——四棘美丽海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一九六○年二月十七日在中国南部沿岸海域采集的海星类中,有一个大的海星标本,经研究鉴定,系美丽海星属Calliaster Gray,1840的一个新种,本文对它进行了描述。新种不同于本属的其它种,在于它有四个亚步带棘,故命名为四棘美丽海星Calliaster quadrispinus sp. nov.。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7,(6):4-4
西沙甘泉岛海域的珊瑚礁正遭受长棘海星大军侵袭,数百平方米珊瑚礁变成白骨。长棘海星属于棘皮动物,是一种状似葵花的水生物,浑身长满了剧毒长刺。它们吃珊瑚虫的  相似文献   

10.
新洲 《海洋世界》2004,(6):15-15
最近,日本冲绳本岛和石垣岛等琉球群岛一带海域,又出现了长棘海星大面积发生的征兆。大约20年前该海域的珊瑚曾因受到长棘海星的侵害而遭到巨大破坏。但后来得到一  相似文献   

11.
长棘海星[the Crown-of-Thorns Seastar (CoTS);Acanthasterspp.]的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物种多样性, 其幼虫的存活率是决定成体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长棘海星浮浪幼虫阶段的摄食及营养需求对于长棘海星灾害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选用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eü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4种微藻喂养长棘海星幼虫,通过测定不同喂养条件下长棘海星幼虫的存活率、体长、体宽和胃面积等参数,结合4种微藻的营养含量,综合分析了不同微藻对长棘海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藻类投喂对长棘海星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差异。幼虫生长到第16天时,牟氏角毛藻喂养的幼虫存活率为(7.20±0.01)%,所喂养幼虫的体长(678.83 μm)、体宽(391.04 μm)和胃面积(14 628.14 μm2)均显著高于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喂养的幼虫。藻类生理指标和营养成分分析表明,牟氏角毛藻的蛋白质含量、能量、以及C20系列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杜氏盐藻和小球藻,而且其大小可能比较适宜幼虫的捕食。本研究表明特定种类的饵料藻类是决定幼虫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作为珊瑚的天敌之一,因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破坏而备受关注。然而,长棘海星在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于2020年9月、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对西沙群岛礁区表层海水进行取样,借助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表层海水中长棘海星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TS-mtCOI)基因片段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pH、叶绿素含量和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2020-2022年,西沙礁区COTS-mtCOI片段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13×107拷贝数/m3,且永乐环礁附近一直有较高的COTS-mtCOI片段浓度。对于华光礁、晋卿岛、羚羊礁、全富岛和赵述岛而言,2020年9月表层海水中COTS-mtCOI片段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p<0.05)。此外,COTS-mtCOI片段浓度与表层海水的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长棘海星...  相似文献   

13.
文震  党志  宗敏华  赵金华  李靖 《海洋通报》2006,25(6):26-29,46
考察超临界CO2萃取、乙醇萃取两种方法制备的南海产多棘海星皂甙的溶血过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血指数,结合红细胞形态血观察,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制备的海星皂甙都具有明显溶血作用,超临界CO2萃取、溶剂萃取的海星皂甙溶血指数分别为19231,12821,超临界CO2萃取的海星皂甙保持了更强的细胞毒性,这为海星皂甙制备工艺的选择,探索其物质基础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棘鱼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硬骨鱼类。最早的棘鱼化石发现在我国湖南西部距今大约有4.38亿年多时间了。在地球上相继生活了1.78亿年,到2.6亿年前后就绝灭了。棘鱼的身体呈梭形,身体一般都较小,长不超过20厘米,只有极个别的可达2米长。背上有一个或两个背鳍,一个臀鳍和一个强有力的歪形尾鳍。尾鳍的下  相似文献   

15.
GC-MS测定海龙与海星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震  党志  朱志鑫 《海洋通报》2003,22(6):92-95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两种常见海洋中药粗吻海龙(Trachyrhaphus serratus)与多棘海星(Asterias amurensis)中的甾醇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经鉴定,海龙的甾醇成分主要为胆甾醇类,海星甾醇主要为△^7-脱氢胆甾醇、麦角甾醇与豆甾醇类化合物。研究结果对于探索海龙与海星的活血补益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宝琳 《海洋科学》1980,4(4):27-29
骑士章海星(Stellaster equestris)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星纲(Asteroidea)角海星科(Goniosteridae),为印度西太平洋区域的广泛分布种;它在我国南海和东海都有分布,尤其在东海数量较大。对骑士章海星的生态调查和食性的分析,不仅对了解渔场内的营养结构是必要的,而且对东海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食物链组成的认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海胆是人们比较生疏的一种海洋生物,它的别名叫棘锅子、海刺猾、棘球和海针;它的体形呈球形,有的呈半球形;它的身上长着一个个带刺的紫色仙人球,因而,它又叫“海底刺球”、“龙宫刺猬”,它和海参、海星同属于棘皮动物门,自列一纲——海胆纲。海胆大多生活于海底,喜欢栖息在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坚硬沙泥质浅海地带,具有避光和昼伏夜出的特性。目  相似文献   

18.
紫彩血蛤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紫彩血蛤对沉积物的扰动。室内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10d内,沉积物表层的示踪颗粒有47%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12cm,垂直迁移率为1.80×10-5·g-1·cm-2·d-1。沉积物10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45%和15%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及向下迁移率分别为1.89×10-5·g-1·cm-2·d-1和0.63×10-5·g-1·cm-2·d-1  相似文献   

19.
珊瑚礁支持着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系。海绵、海葵、狮子鱼、海参和一些食肉动物如海蛇、石斑鱼等都是珊瑚礁众多居民中的一部分。珊瑚礁为各种生物提()了丰富的食物。海绵吸进微小的有机物,海葵麻痹并吃掉小鱼。绵(鱼尉)在珊瑚顶部搜寻甲壳类动物。—()动物,如长棘海星则是吃珊瑚虫为生的。  相似文献   

20.
在北方的海边,不时会发现形状似五角星、表面呈淡黄色或淡蓝色的海星,静静地趴在海滩上。北方人称它为海盘车,可能是因为它很象车轮的辐条,在西方称它为星鱼或轮星鱼,从分类学看,它并不是鱼,而是和海胆及海参同类的无脊椎棘皮动物。海星生平趣闻海星背部微隆,腹部平坦,以腹着地。五个角(腕)的底面中间各有一条沟,内有许多管足,末端有吸盘。腕有多种用途,可用来翻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