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矿与萤石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矿床,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银矿床多分布于萤石矿密集区,一些银成矿带与萤石成矿带基本一致。银矿中一般共生或伴生萤石化,萤石矿中多含有很高的Ag,甚至形成银-萤石矿床。银矿化的时代通常与萤石矿化时代相似或接近,说明一些银矿床与萤石有着密切的时空关系和成因联系。因而萤石可以成为寻找银矿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坪宝矿田银矿床为伴、共生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是其成矿母岩,但银含量远离岩体有增高的趋势;银矿床与铅锌、锰矿床共生时银含量高,与铜钨钼矿床共生时银含量较低;银矿床还存在次生富集的现象。本文总结了坪宝矿田的银矿床成矿规律,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刘锋平  蒋年生 《湖南地质》1999,18(2):107-111
坪宝矿田矿床为伴、共生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是其成矿母岩,但银含量远离岩体有增高的趋势;银矿床与铅锌、锰矿床共生时银含量高,与铜钨钼矿床共生时银含量较低;银矿床还存在次生富集的现象。本文总结了坪宝矿田的银矿床成矿规律,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岩浆热液型银矿床主要指与岩浆热液作用相关的独立银矿床和共生银矿床(Ag平均品位一般大于100g/t),它是银最重要的来源.本文对全球80多个典型的大型-超大型岩浆热液型银矿床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将其主要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低硫型、中硫型和高硫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和五元素型四种类型,其中浅成低温热液型占主导,斑岩型和矽卡...  相似文献   

5.
麻栗坡三保银—锰矿床氧化矿石的选冶性能及其矿床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步高 《云南地质》2000,19(2):184-193
麻栗坡三保及国内20余外银-锰矿床,绝大多数只是氧化矿石才有工业价值。其共同特征是银锰(铁)氧化物吸附,浮选难以回收,常采用强磁选提高其品位,达到冶炼高炉富锰渣的要求,并综合回收含银粗铅、生铁及氧化锌粉。基于此特点,建议在我国银矿床分类上,将其单独列出一类,即银-锰型银矿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额仁套勒盖银矿床卤素和Ag的研究,发现卤素在银矿床中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现象,地表和近地表矿石相对富Cl和I,深部矿石相对富F;矿体中相对富Cl和I,近矿围岩中相对富F。卤素与Ag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矿石类型不同,卤素与Ag的关系也不同,F与Ag多为负相关,Cl与Ag,I与Ag多为正相关。表明卤素在银的活化、溶解、长距离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粤西是我国华南的主要金、银矿床集中医,医内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具有相间排列的分布规律,即从南到北分为以下5个矿带:廉江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高州-信宜金矿带、罗宁-云浮银(金)多金属矿带、德庆-清远金矿带、连山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带。本文从区域地层、岩浆岩及成矿作用等方面对粤西金、银矿床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影响金、银矿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区域地层、岩浆岩Au、Ag含量的差异及金矿床与银(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肖惠良 《矿床地质》1998,17(Z1):127-130
中国东南沿海浅成中低温热液银矿床是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区内银矿床及铅、锌、铜、金、钼、锡、锑、铁、锰、硫矿床共生、伴生组合关系、地球化学特征,将银矿床分为单一Ag类、Ag-Pb-Zn类、Ag-Au类、Ag-Cu(Mo)类、Ag-Sn类、Ag-Sb类、Ag-Fe(Mn、S)类。空间分布(自东向西)为:Ag-Cu(Mo)类、Ag-Pb-Zn类、单一Ag类、Ag-Fe(Mn、S)类、Ag-Sb类、Ag-Sn类、Ag-Au类、Ag-Cu类。  相似文献   

9.
卤素在银成矿中的作用—以额仁磁勒盖大型银矿床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额仁套勒盖银矿床卤素和Ag的研究,发现卤素在银矿床中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现象,地表和近地表矿石相对富C1和I,深部矿石相对富F;矿体中相对富C1和I,近矿围岩中相对富F。卤素与Ag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矿石类型不同,卤素与Ag的关系也不同,F与Ag多为负相关,C1与Ag,I与Ag多为正相关。表明卤素在银的活化、溶解、长距离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相广锰银矿床具有大陆边缘型火山岩、次火山岩银矿床的典型特征,锰-银为该矿床的稳定地球化学组合。矿体的形成受一组北西-北北西向扭性裂隙控制,矿石分锰银矿石与蚀变岩银矿石两种类型。前者中的银主要呈分散状态分布于锰矿物中,次为独立银矿物;后者中银以独立银矿物为主,次为分散银。银主要来源于火山岩、次火山岩,在内生阶段形成而又在表生阶段富集。属燕山期陆相次火山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
对冀北17个银矿床地质调查和5个大一中型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剖析研究基础上,从银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控制地质条件、围岩蚀变、矿石类型、成矿机理、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演化上,确定了冀北银矿床有3个成矿系列,8种矿床类型。提出牛圈子为火山喷气-热泉型银矿床;蔡家营为古喷气-热水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铅锌银矿床;银冶岭为层控-热液叠加型铅锌银矿床的新认识,建立了冀北银矿床成矿模式和地史演化的区域成  相似文献   

12.
玉西银矿床为东天山地区唯一一处独立银矿床,位于中天山老地块,阿拉塔格-尖山子大断裂北侧,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岩发育,非常有利于银矿富集.通过对区内地质特征、矿床特征和控矿因素、矿物共生组合特征等综合分析,初步建立了"玉西银矿床"找矿模式,并确定其成因类型是在构造和构造动力控制下的中低温破碎蚀变岩型银(铅、锌)矿床,该银矿床的发现打破了在中天山老地块中一直未能找到独立型银矿床的局面,也对在该区寻找该类型的矿床提供了依据与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池贵军 《矿产与地质》2003,17(Z1):439-442
得耳布尔银矿床是内蒙古额尔古纳隆起东南缘的独立银矿床.该矿床的物质组分特征在区带上具有典型意义,Ag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出现;矿物种类和化学成分都较复杂,银矿物中除Ag以外,还有Cu、Zn、Au、Mn、Sb、S、Se、As、Cl、Br、I等,而且元素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这既反映了该区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又对该区银的普查找矿工作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银矿床类型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晋东北地区银矿王要成因类型为与火山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银矿床(包括石英脉型银矿、火山岩型银矿、(隐)爆破角砾岩型银矿),其次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银矿、层控银锰矿床(包括氧化淋滤型锰银矿和铁锰帽型银锰矿).银的主要成矿期为燕山期.在沉积作用、火山一次火山热液作用和地表氧化淋滤作用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5.
河南熊耳山沙沟矿床是新探明的一个大型银铅锌矿床。文章首次对其矿石矿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矿石光薄片观察、等离子质谱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具有工业意义的硫化物主要有方铅矿、贫铁闪锌矿、黄铜矿,银矿物主要有自然银、深红银矿、辉银矿、硫锑铜银矿、含银黝铜矿,它们与硫化物共生,多沿方铅矿、贫铁闪锌矿等颗粒间或者裂隙产出。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矿化作用过程,而且为矿床评价、组分综合利用和选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包古图斑岩铜矿伴生元素金和银赋存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矿床Au平均含量0.25g/t,Ag为2.56g/t,Cu为0.30%,属于富金斑岩铜矿。伴生金和银矿化作用有两期:早期为斑岩矿化,形成了Cu-Mo-Au矿化组合,是主矿化期;后期叠加了Cu-Au-Ag-Te-Bi矿化,规模不大,出露于矿床的局部部位,但对矿石起到了加富作用。通过对钻孔薄片和光薄片的镜下观察及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早期矿化中Au和Ag主要呈固溶体形式存在于硫化物中,分布比较均匀,基本上不出现独立矿物,Au含量明显高于Ag;晚期矿化形成了复杂的Cu-Au-Ag-Te-Bi矿物,矿石呈浸染状和脉状叠加在早期矿化之上,以银矿物为主,与多种碲铋类矿物共生,主要银矿物有碲银矿、铋-碲银矿(?)、银-辉碲铋矿(?)、银-硫铋铜矿、银金矿等。晚期矿化规模不大,但对于提高矿床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主要针对珊瑚锡矿V52和V32脉75中段以下进行工作,在常规镜下鉴定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探讨了珊瑚钨锡矿床伴生银的富集规律,重点论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银矿物:黝锑银矿、辉铋铅银矿、银辉铋铅矿(?)的光性特征和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根据矿物共生规律推测存在目前还没有发现的银矿物。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双尖子山铅锌银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尖子山铅锌银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以银为主的超大型矿床。根据野外穿插关系和矿相学研究,成矿过程分为4个阶段:(Ⅰ)石英闪锌矿阶段;(Ⅱ)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阶段;(Ⅲ)石英银矿物阶段;(Ⅳ)黄铁碳酸盐阶段。除第Ⅳ阶段以外,其余3个成矿阶段均发育银矿化,以第Ⅱ、Ⅲ阶段为主。第Ⅰ、Ⅱ阶段银矿化与方铅矿密切共生,主要以珠滴状或不规则状赋存于方铅矿内部和边部,少量呈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方铅矿中。而第Ⅲ阶段的银矿化则截然不同,绝大部分银矿物充填于石英颗粒之间,抑或被石英颗粒所包裹。银矿物种类主要包括硫锑铜银矿、硫银锡矿、辉硒银矿、深红银矿、黝锑银矿、辉银矿、金银矿和自然银。纵观整个矿化过程,银矿物具有由早期复杂硫盐类矿物演化至晚期简单硫化物、自然银的趋势。其中第Ⅲ阶段银矿物粒度细小且包裹在石英颗粒内部或颗粒裂隙间,平均粒径小于30 μm,即使在磨矿细度200目以下占90%的条件下也难使银矿物单体完全解离,成为制约提高银回收率的最主要因素。建议矿山采用浮选氰化联合工艺,既提高了银的回收率,又顺带回收矿石中少量的金矿物。同时,在研究银的赋存状态和银矿物学特征的基础上,还对银铅共生关系的原因和机制开展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全分析,矿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银与铁、镁、锰、铅的相关性,以及镜下观察,确定了查干银矿床氧化带中银主要以硫化银及卤化银等独立矿物赋存于褐铁矿中,颗粒微细。  相似文献   

20.
“铁帽”金矿现已尽人皆知。“锰帽”(主要指非锰矿锰帽、次生堆积锰矿或锰土等)对找Au、Ag矿的指示意义,似乎还未充分引人注意。“锰矿”中发现Au、Ag矿已不是个别现象。我国某些地方“黑土型”金银矿的发现,表明了“锰帼”的找矿指示意义。如大坊“黑土型”金矿,Au平均可达1.51g/t、Ag167g/t;七宝山锰土中含Au1.9g/t,Ag44.5g/t。栖霞山也是从氧化锰矿床开始,发现了Pb—Zn矿床,后又发现了伴生Au—Ag矿及单独Au矿体。在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中,从花岗斑岩体接触带向外,大致依次出现铁锰铅锌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