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造地震与塌陷地震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工作利用鲁中南台网的记录资料。台站分布在北纬34.5°—37°,东经115°—119°5。该台网所使用的仪器均为64型、65型和DD-1型短周期地震仪。仪器放大倍数在3万—16万倍,仅有个别台站的仪器放大倍数较低(4千倍)。该台网有20个台站组成,平均台距约55km。在资料选取方面,考虑到尽可能减小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介质影响。本文选用了7个构造地震(表1中1—7号)和4个塌陷地震(8—11号),其震级在ML=2.6—3.4之间,震中位置大部分分布在北纬34.5°—35°,东经117°—117°40′范围内。仅有一个地震的震中位置较分散(表1中的编号3)。震中位置采用和达、高桥、石川 相似文献
2.
3.
4.
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LEMN)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推进援外地震台网建设的又一重要工程,为了及时总结台网建设经验,从该台网的布局、组网、设备配备、台网链接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我国未来省域地震监测台网和新时代援外台网的建设积累详实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LEMN)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推进援外地震台网建设的又一重要工程,为了及时总结台网建设经验,从该台网的布局、组网、设备配备、台网链接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我国未来省域地震监测台网和新时代援外台网的建设积累详实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以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后开展应急流动观测为例,描述了在应急流动观测组网中,如何应对震区高原环境,完成4个流动台选址架台、快速组网、运维保障;并通过对流动台址地动噪声功率谱密度分析计算,获得的台基达Ⅱ或Ⅲ级环境地动噪声水平,余震微小震检测能力与定位精度得到极大改善。流动台网运行期间,提高了震区监测台站覆盖面,记录到了大量余震微小震,加密台站对震区定位精度提升了量级,震源深度、震级更加准确。结果表明:一旦大震发生后,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流动观测是必要的,而完成好一次大震后快速有效的应急流动监测,必须综合考虑震区地域环境、人员配备、预案选择、通信条件、设备可靠诸多因素与运维保障,采用固定与流动台联合组网方式,应急流动发挥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7.
8.
9.
以影响地电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映震能力作为地电台站监测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对安徽省5个地电台站的监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安徽省地电前兆的基本情况,为安徽省未来的地电台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云南巧家M_S5.0地震应急流动测震台站布局规划、台址勘选、仪器设备的架设及组网方式等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统计分析台站架设后对震区监测能力的提升及余震事件记录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动测震台站的架设提升了台网在震区的监测能力,提高了余震定位精度,使更多余震事件被记录到。 相似文献
11.
Nagios等开源监控系统在地震行业中已应用多年,其运行稳定,监控效果良好,可扩展性强,是非常优秀的网络监控软件.本文利用天津市地震局统一建立的全局Nagios监控系统,对地震系统“十五”“十一五”期间建立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进行了全面监控管理,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业务应用系统等,并与值班系统联动,实现故障告警.采用此监控系统后,全面提升了天津市地震局应急指挥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效率.同时形成了独立的监控配置文件与脚本,可对行业应急指挥系统进行统一监控. 相似文献
12.
密集布设的MEMS强震仪台网获取的准实时强震观测数据,可以为震后灾情快速判断和平时地震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阐述了利用3G/4G无线通信和L2TP(Layer Two Tunneling Protocol,第二层通道协议)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基于互联网组建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机电系统)强震仪监测网络的主要步骤和实现过程,实现了MEMS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组网模式,为建立灵活、实用、覆盖面广,并具有一定安全性的密集监测网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China, the seismic network has been changing rapidly, in that the capability of instruments, technological systems and network density are approaching thos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a large quantity of observation data has been accumulated. How to apply these resources 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public saf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 studying. In order to improve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it is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that extracting valuable precursor information, improving earthquake rapid reporting ability and extending rapid intensity reporting function are key issues. Integrating network resources, building unified standards and a multifunction seismic monitoring network are preconditions of establishing a public safety service platform and earthquake observation resources will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fields of engineering, ocean,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us,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ic network are exploring monitoring resources, enhanc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nstructing a technological platform and enlarging the service field.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台网技术人员培训团 《国际地震动态》2001,(4):12-15
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台网技术人员培训团一行15人于2000年9月2-20日赴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和联邦地球科学及自然资源研究院(BGR)进行了培训,在德国的周密安排和中德以方的共同努力下,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培训任务,文章就这次的培训及培训团所了解到的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介绍了山西数字测震台网EDAS-24IP+BBVS型数字地震仪传递函数的特征和测定方法,对地震仪阶跃标定及正弦标定计算分析,得出台站工作状态、地震计周期、阻尼、主零极点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对数字地震仪的频带范围、通频带的平坦程度、三分向幅频响应的一致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台网的系统特性是稳定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重力观测体系。从分形几何学角度研究了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分形特征,计算得到测网分维数Df=1.5598、最佳网格化间距r=139km。综合测网分维数与重力时变距、重力异常范围、测网范围等量化指标,对陆态网络重力测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测网最佳网格化间距等特征值与MS6.0地震引发的重力场变化区域的特征异常区半径等统计量化指标接近,具备监测我国除边界及藏北无人区以外大陆区域的MS6.0及以上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