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5°—125°E)近几年来地震活动性增强,中强地震比较活跃。2009年,辽蒙交界和牙克石-扎兰屯地区的地震形势更加紧迫。基于内蒙古东部的地震形势分析,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台站分布、断裂构造及地震空间分布特点等,划分出4个分区;在2003年到2009年的时段内,筛选出符合计算要求的地震事件482个。根据多台和达法,分别计算各个分区的平均波速比值,通过对波速比曲线进行近均值滑动滤波,分析波速比在中强地震前的变化规律,认为可以把震前波速比异常作为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指标。  相似文献   

2.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计算了 1 991年~ 1 999年发生在北纬 3 9°0 0′~ 42°0 0′,东经 1 1 2°3 0′~ 1 1 6°0 0′范围内的ML≥ 2 .0级地震的波速比 ,分析了张北 6 .2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 ,发现 6 .2级地震前源区和场区波速比在时间分布上都出现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下降—低值—平静—恢复—发震过程。在空间分布上低值异常比较集中和同步。对计算结果进行了 t检验 ,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 t检验表明 6 .2级地震前源区与场区波速比异常非常明显 ,场区 1 995年开始出现波速比在正负之间比较大的变化后持续低值。 6 .2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 ,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3.
安徽及邻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安徽及邻区(29°~36°N,114°~124°E),按1°×1°分成70个区,依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地震月报目录,采用单事件多台观测资料,在所分区域里进行平均波速比值的计算,结果在其空间分布图像中显示了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与地质构造环境即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带两侧的介质特性差异有关。计算所得的各区平均波速比对以后波速比值的变化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763式地震仪记录的地震瑞利面波资料,用双台法计算出瑞利面波的频散曲线,从而得到相速度.将我国东部地区(99.8°—123.8°E,20°—44°N)分成4°×4°大小的方格,利用代数重建法得出该地区上地幔与地壳的横向不均匀性.对同一地区再进行一次分块,块的大小为8°×8°,考虑到各向异性对面波相速度的影响,利用周期为60 s 的面波相速度资料,反演出我国东部的横向不均匀和各异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2年 4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2 0次 ,无 ML≥ 3 .0地震。 1日 1 2时 1 2分发生在宣化 ( 40 .6°N,1 1 5.2°E) ML2 .9和 1 3日 1 2时 51分发生在唐山 ( 3 9.7°N,1 1 8.3°E) ML2 .8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和上个月相比 ,有所下降 ,频度低于上月 ,与去年频度较高的 1 0月相持平。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部 (唐山地区 ) ,京西北河北省的怀来怀安地区本月地震也较活跃。2 0…  相似文献   

6.
华北北部均衡重力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地面实测的重力资料和地形高程资料,采用爱里-海斯于宁(Airy-Heiskenen)均衡理论模式,构制了华北北部N37°—41°,E115°—120°范围内的均衡重力异常图和1°×1°均衡重力异常图。并对该图进行了分析、解释,同时结合本区地质构造、现代构造运动以及地震活动性特点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将辽宁地区(38~44°N,119-125°E)按2°×3°分成四个区,采用单事件多台站观测联合求解波速比的方法,利用P、S波到时记录,计算了1999年11月辽宁岫岩Ms5.4和2000年1月Ms5.1地震、2003年3月沈阳ML4.1地震前后及近两年以来辽宁地区的波速比,结果显示辽宁地区中等地震前波速比出现低值异常,波速比低值异常区与辽宁地区的中等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辽宁地区预报中等地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9年8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6次(见表1),17日23时17分发生在威海的ML3.8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华北西部(114.5°E以西)地震活动水平和前几个月相比,明显降低;华北东部(118.5°E以东)的地震活动恢复以往水平,而华北中部相对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9.
岫岩MS5.4地震前后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的营口台的三分向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了1999年岫岩Ms5.4地震前后S波分裂特征.结果表明:(1)延迟时间大部分在0.9~7.2ms/km范围内,平均4.23ms/km;(2)震前快S波的优势偏振方向为N51°~88°E,平均N58.66°E;震后S波的偏振方向主要集中在N1°W~N2°E和N55°~84°E范围内,平均偏振角为近NS向和N68.13°E.NE的偏振方向与震源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N70°E接近,由此推测1999年岫岩Ms5.4地震的S波分裂是震源应力场引起的介质各向异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2年 3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2 8次 (见表 1 ) ,无 ML≥ 3 .0地震。 6日 1 8时 0 2分发生在唐山 ( 3 9.7°N,1 1 8.5°E)的 ML 2 .9地震和 2 7日 1 7时 41发生在北京北安河 ( 40 .1°N,1 1 6.1°E)的ML 2 .9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和上个月相比 ,有明显上升 ,频度远高于上月 ;与去年频度较高的 1 0月相比 ,上升幅度较大。地震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部 (唐山地区 )…  相似文献   

11.
计算了1979—1987年发生在北纬34°30'一36°'10,东经115°—117°45'范围内148次ML≥20级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和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5.9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一低值一恢复过程。场区则表现了5.9级地震临震前的低值异常。5.9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1月首都圈地区 (38.0°~ 41 .0°N,1 1 3.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3次 (见表 1 ) ,其中 ML≥ 4.0地震 1次 ,即 1月 3日 0 5时31分发生在丰南的 ML 4.0地震 ,该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与 2 0 0 0年 1 2月相比持平 ,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部。能量释放东部地区较强 ,如果不考虑余震 ,首都圈 3个地区 (东、中和西部 )发震频次基本相等表 1  2 0 0 1年 1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φN/°   λE…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2年 2月华北地区 ( 3 3 .0°~ 42 .0°N,1 1 1 .0°~1 2 5.0°E)共发生 ML≥ 3 .0地震 6次 (见表 1 )。 9日 7时 58分陡河 ( 3 9.8°N,1 1 8.4°E) ML 4.0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略高于上月 ,参考 1 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 ,2月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低状态 ,震中相对分散 ,虽然在华北东部、西部和中部均有地震发生 ,但发生在华北东部地区的地震占多数。表 1  2 0 0 2年 2月华北地区 ML≥ 3.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2001年以来该地区的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地震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4个子区域,分别计算了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并对比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曲线随时间流逝的变化幅度相差较大,且呼和浩特地区的平均波速比明显低于其他3个地区的平均波速比,初步推断与呼和浩特地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及地下介质性质有关。震例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托克托县ML4.6地震前震中区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持续低值—回升发震"。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北部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历史上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基于河北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报告数据,使用和达法,计算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河北省北部地区平均波速比,分析部分地震前波速比时序变化特征,发现震前波速比数值呈现正常—低值异常—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特征,为地震波速比变化与地震前兆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9年9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7次(见表1),其中ML≥ 4.0地震1次.9月12日5时38分发生在左云的ML 4.7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华北西部(114.5°以西)地震活动水平和上月相当;华北东部(118.4°以东)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上月持平;而华北中部则相对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涡度方法、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震中区域(102.50°E~105.50°E,33.50°N~37.50°N)红外遥感OLR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震中区域涡度场存在显著增强的异常现象;(2)震中区格点OLR涡度值时序曲线一般情况下随机波动,但在震前存在明显异常变化,其时频结果也显示在地震前存在能量密度增强现象,异常期间谱结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2年 1 2月华北地区 (33 0°~ 42 0°N ,1 1 1 0°~ 1 2 5 0°E)共发生ML≥ 3 0地震 5次 (见表 1 ) ,2 5日 1 8时 2 9分宁晋ML4 2地震是本月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度略低于上月 ,参考 1 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 ,1 2月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低状态 ,震中主要分布在河北邢台地区和廊坊以及东部海域。表 1  2 0 0 2年 12月华北地区ML≥ 3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 月 日时 分 秒 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ML震 中0 12 0 0 2 12 …  相似文献   

19.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1°~36°N,98°~112°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该地区193个地震台记录到的、发生于1992~1999年的10057次地震的79706条P波震相读数资料和72169条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精确定位,得到了其中的6496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象;在许多地震带,地震震中具有更加明确的条带状分布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定位结果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绝大多数地震(91%)的震源分布在20km深度内,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震层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厚度不超过20km。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1月份在首都圈(38°—41°N,113°—120°E)范围内,共发生 M_L≥2.0地震14次,震级最大为11月9日河北陡河 M_L3.3地震。地震活跃地区仍为唐山老震区。(见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