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楠  王召民  何海伦 《气象科学》2022,42(2):171-181
进入北极地区的气旋在移动过程中往往伴有大风、强降水等特征,对北极气候变化有深刻的影响。基于NCEP2再分析资料,识别并跟踪了北半球夏季(6—8月)从中纬度进入北极的温带气旋,考察了其年际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9—2019年夏季进入北极的温带气旋共867个,其中消失在北极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数量分别为688个和161个,且后者平均强度更大、平均持续时间更长。分区域研究发现,夏季从陆地进入极区的气旋个数较多,而从海洋进入极区的气旋强度更大,活动更为剧烈。对进入北极的气旋年际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夏季进入北极的气旋个数和强度均存在年际变率,其中气旋个数的年际变率尤为显著。气旋个数年际变率主要周期为5 a,强度的主要周期约为2.7 a。进一步分析发现,引导气流是影响气旋向北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夏季北大西洋气旋强度与同期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指数存在较好相关。研究还表明,进入极区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受大气斜压不稳定性的影响,在北太平洋地区区域平均的Eady增长率与气旋个数和强度的相关性均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4和0.5。  相似文献   

2.
尹学绵  朱慧斌 《黑龙江气象》1995,(1):62-64,F003
热带气旋BOLA产生的温带降水的诊断研究1引言热带气旋Bola(1988年3月)是袭击新西兰的最有破坏力的风暴之一,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人们记忆中最大的一次降雨。本研究采用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初始化分析结合观测资料来描述这一事件,并评价与这场雨有关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近50 a春季东亚温带气旋活动频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1948-2000年共53 a的NCEP/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季(3、4、5月)东亚内陆和沿海地区气旋活动频数、气旋移动路径等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在春季的3、4、5月份中,内陆存在三个明显的气旋活动频数较大的地区,分别位于101°E、45°N附近的蒙古高压南缘、贝加尔湖以东的115°E、53°N附近地区和126°E、53°N我国东北北部附近地区.蒙古地区春季气旋活动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0年代气旋活动频数较少,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后期气旋活动频数较多,从70年代末至今又进入一个气旋活动频数较少的时期.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在50年代初气旋活动频数较多,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气旋活动频数较少,而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气旋活动频数又较多,此后气旋活动频数逐渐减少.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各月气旋活动频数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只有80年代以来气旋活动频数的振幅较大.东亚沿海春季气旋活动频数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到俄罗斯远东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日本一带.从气旋活动路径来看,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日本一带气旋活动路径在各个年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而我国东北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气旋活动路径在不同年代略有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气旋活动频数与北方地区春季降水量及沙尘暴发生次数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整理出海南1962-2004年的热带气旋的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海南省热带气旋降在海南省总降水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南热带气旋降水平均占年总降水量30%,但呈每10 a 3%的显著线性下降趋势;海南热带气旋降水与年总降水相关显著,年总降水显著偏少的年份,热带气旋降水偏少;热带气旋降水显著偏多的年份,年总降水量偏多;海南热带气旋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表现为明显的一致型,时间特征表现明显的周期性:高频的年际变化周期70年代前期以前为3 a周期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以2 a的周期为主;低频的年际变化周期80年代以前以8—9 a为主,80年代以后以准6 a为主;年代际变化则以准17 a的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6.
蔡秀华  陈辉  曹鸿兴  吕文忠 《气象》2009,35(12):83-87
核电站因它不排放如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核电对降低能源部门的碳密集作出了贡献,因此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对核电站地区的天气、气候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靖宇核电站地区的温带气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期间影响靖宇地区的温带气旋计111个;受温带气旋影响的年数有41年(约2/3).影响靖宇地区且产生强降雨的温带气旋,主要发生在6、7、8月这3个月,并且一半以上出现在7月.影响靖宇地区的温带气旋大部分是东北气旋,占总数的65%;蒙古气旋与华北气旋次之.此外,对造成严重影响的温带气旋的个例也从天气学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回顾温带气旋概念模式发展的历史,常引证挪威锋面气旋模式(Bjerknes 和 Sol-berg,1922)作为随后概念发展的起点。然而,Kutzbach(1979)的独特历史见解提醒我们,那些重要的结构上及动力上的概念化过程,是在前一世纪由欧洲及美国气象学家发展的。我们先介绍这些先驱探索者提出的模式个例,认识一下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我们气象学遗产宝库所作的贡献。接着,有选择地讨论了从挪威“Bergen”气象学派时代到现在为止几个气旋锋面模式的发展,其中包括从外场研究和数值模拟中得到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影响三亚市热带气旋的基本降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了影响三亚市的热带气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影响三亚市的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7月、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占多;6月、8月和9月南海热带气旋略多。  相似文献   

9.
张守保  丁治英 《气象》2002,28(12):6-10
应用1965-1999年历史资料,对发生在亚洲及其沿海地区的爆发性气旋进行统计研究,得到了其时空分布、强度变化及其爆发时刻等各方面的若干统计特征。结果表明:35年中,爆发性气旋共出现136次,平均每年3.9次,且主要出现在冷季(10-3月);其年际变化非常明显,最多的1987年出现11次。亚洲及其沿海地区的爆发性气旋的强度普遍较弱,无强爆发性气旋(≥2.0B)发生,且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平均来说,爆发性气旋在夜间发展强烈。这些结果对更进一步探索爆发性气旋的发展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使用中国1 41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分析了1981—2010年间采用不同空间站网密度的全国(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分地区(华东和华南为例)、分省(广东、海南及江西为例)的热带气旋降水气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全国而言,不同疏密测站组的累积降水、过程降水年平均值、日降水平均值及其空间分布基本一致,降水极值及其空间分布结果略有不同,对全国TC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分析不会有影响;分区域和分省的不同疏密测站组的日降水平均值没有明显差异,而对于日降水极值和暴雨频次,统计结果有不同,且使用稀疏测站方案得到的TC降水极值会比未稀疏化的测站方案得到的结果略小,对分区气候统计特征分析有影响;就影响程度而言,受TC影响较大的海南省的各方案差异明显于广东、江西,华南(含广东、广西、海南)明显于华东(含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安徽、江西)。同时,采用稀疏间距为40~50 km(接近或为全国测站的平均间距)作为空间稀疏方案时,气候统计特征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另外,不同空间站网密度对TC过程及日降水面雨量均值的影响同样从稀疏间距为40~50 km处开始发生变化,而当稀疏间距达到100 km或200 km时,结果已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The cyclone phase space (CPS) method has been utilized to evaluate the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ET)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in many recent publications. However, these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basin. In this paper, the CPS characteristics of all the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r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with three parameters calculated from the best-track data of the 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er in Tokyo and the Japanese 25-yr reanalysis data. It is concluded that most TC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possess the non-frontal and warm-core structure, while a larger number of cyclones that have undergone ET hold the frontal and cold-core structu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CPS parameters indicates that the areas of tropical and extra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could be demarcated by 30°N. The composite and individual series of three parameters of the CPS indicat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V TU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leads to the start of ET,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predictor in operationally forecasting an ET event.  相似文献   

12.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统计1979—2020年辽宁省42个温带气旋龙卷环境背景和物理量参数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温带气旋龙卷多发于温带气旋中心的西南、东南象限,与冷锋前暖区相对应,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中西部及渤海湾沿岸,强龙卷(EF2及以上级别)占比为28.6%。风暴相对螺旋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大值区出现在气旋西南—东南象限,呈带状分布,龙卷风暴主要分布于风暴相对螺旋度大值区西北侧、对流有效位能大值区的顶端的强梯度区附近。强龙卷参数最大值达0.7,其大值区与EF2及以上级别龙卷相对应。地面冷锋和干线是温带气旋龙卷的关键触发系统,对比近气旋中心和冷锋尾部湿度垂直分布,后者所表现的高层强干侵入导致风暴产生更强的冷池,过强的下沉气流可能是龙卷产生的不利因素。温带气旋龙卷多分布于高空急流左侧气流的分流区内,对应高空强辐散区。0~3 km垂直温度递减率大值区与气旋中心附近的弱龙卷高发区有较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吴慧 《气象》2005,31(12):61-64
利用1949~2003年资料,统计了影响和登陆海南热带气旋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初、终期分布,并探讨了ENSO事件对海南省热带气旋的影响和2004年无热带气旋影响海南的原因.指出ENSO事件与海南省热带气旋活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暖事件年有利于影响和登陆热带气旋偏少、初旋偏晚,冷事件年则相反.但ENSO事件与终旋日期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北半球温带气旋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多学者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温带气旋的频数、强度和路径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温带气旋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试图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带气旋变化的可能原因。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气旋活动的变化显示出在中纬度明显减少,而在高纬度增加的趋势,意味着气旋的路径已经明显地北移。研究还表明,气旋活动的变化与对流层斜压性、急流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海温梯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1949—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喆  白洁  张文军  杨文凯 《气象科技》2012,40(2):249-255
利用1949—2009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Tropical Cyclone)最佳路径数据集,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源地的时空分布、生成和登陆我国TC的年、月频数分布、强度分布和地理分布等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61年中生成的TC呈减少趋势,登陆我国的TC数量比较稳定,不过近10年来登陆的较强TC数量却呈现出上升趋势;每年6—10月是TC高发期,强度等级越高的TC生成季节越偏晚,而8月是生成和登陆数量最多的月份;TC平均生命期随强度等级的增加而增大,且逐渐表现出单峰值分布特征;TC频数的地理分布以我国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洋面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减少,近10年来其活动范围有所西伸加强。  相似文献   

16.
胡斯团  黄大文  张儒林 《气象》1995,21(8):23-25
统计21年(1970-1990年)进入预报研究区(15-25°N,125°E以西)的热带气旋移向变化情况,分析移向发生突变的季节变化与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气候特征。研究了热带气旋移向的突变与副热带高压活动,海岸地形的关系,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寻找预报判据提供了气候特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特征及与气候相关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5个气象站1951~2003年53年的月降水资料,研究了华北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北春季和夏季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别,春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东西型”和“东北西南型”。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春季降水量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华北春季降水主要受西北气流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春季华北主要受东亚上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影响,其底部偏东气流在南海、台湾海峡一带转向向北一直吹到华北。华北夏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和“东西型”。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夏季华北受副高西侧西南气流的影响从印度孟加拉湾携带大量水汽从西南方向吹向华北,带来较多的降雨。  相似文献   

18.
Recent publication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s (ETs)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and midlatitude circulations; however, studies of ET events have rarely consid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rm and the nearby subtropical high. The TC best-track data provided by the 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er-Tokyo Typhoon Center of the Japan Meteorology Agency ar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o discus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on ET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Whe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is weakened and withdrawn toward the east, more TCs follow recurving paths and the midlatitude trough activity is intensified. These changes lead to enhanced ET activity. By contrast, when the WPSH strengthens and extends westward, the number of TCs that follow direct westward paths increases and the midlatitude trough is relatively inactive. These conditions lead to reduced occurrences of ET cases. Abnormal activity of the WPSH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ET activity.  相似文献   

19.
一次引发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快速发展气旋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赵琳娜  赵思雄 《大气科学》2004,28(5):722-735
对造成2000年4月5~7日华北大范围严重沙尘天气、产生大风的蒙古气旋快速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气旋发展初期和发展成熟期温度平流均为气旋发展的主要因子,涡度平流也起了作用,但较温度平流作用弱且随气旋的发展而减弱.斜压作用开始出现在低层且位于气旋的后部,气旋发展开始时气旋区高低空并没有很强的锋生,但到气旋发展到最强时,对流层高空锋生区叠加在低层锋区上气旋周围的斜压作用增强,这对于有效位能的释放、动能的制造及气旋的加深有很大作用.此外,斜压强迫诱发出强烈的非地转风;对流层顶出现较深的"下陷",显示出冷空气的快速下沉及高低空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水汽和潜热释放的作用不明显;揭示出该气旋发生发展机制不但与挪威学派的温带气旋模型有较大差别,而且与Petterssen的A、B类气旋发展、我国夏半年降水的江淮气旋和西南涡等低压系统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