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建 《地理教学》2007,(1):41-42
教师给学习地理有困难的同学做辅导工作的时候,如果不能抓住恰当的“时机”,往往会出现沟通的障碍,使所做的思想工作徒劳。这样不但不能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可能使学生形成“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习惯,有时候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把握好有利的客观条件,才能使师生交流更流畅,更容易做好学生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教学语言作为一种刺激信号出现于课堂,无疑要讲究形象生动和趣味性,这样的讲授有助于条件刺激的强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直接兴趣,使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保持良性兴奋状态,使学生听讲精神集中,思维活跃。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每个班级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容易使低层次的学生“吃不了”,失去信心,或使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失去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我对学生进行了分层优化,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4.
借图设计教法 学习有情有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认为,长时间单调的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抑制,使人易于产生疲劳,难于使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学形式力求多样,不断变换刺激的形式:(1)游戏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做游戏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例如,讲到中国省市的位置,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拼图活动。在游戏中,学生的情趣高涨,始终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相似文献   

5.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的具体体现。关注学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项基本原则,只有关注学生,才能及时捕捉动态教学资源,才能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才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状态,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  相似文献   

6.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趋利避害,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有所认识。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国策,要不断补充新的材料,使地理教学紧跟形势,获取实效。  相似文献   

7.
汤正义 《地理教学》2006,(11):42-43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设计能力,有意识追求教学的新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旺盛的求知欲,积极进行思维。只有求新图变的教学,才能常教常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使课堂教学不平淡,所谓有“课似看山不喜平”。  相似文献   

8.
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生产服务系统,将旅游企业拥有的基本服务设施、技术与经验和相关资源集成为一个管理环境和服务实体,并通过组织创新,使旅游企业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使传统的旅游经营观念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韩捷 《地理教学》2001,(8):30-31
案例教学的主导思想是试图改变传统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的不正确做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联系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独立或协作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许炯心 《地理科学》2002,22(3):294-299
以黄河中游干流和渭河、无定河的资料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河流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的影响。人类破坏森林植被,大量拦截黄河上游清水来源区的清水基流,使得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增大,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则使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迅速减小。近50年来黄河干流和一些支流的高含沙水流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一个三阶段模式来概括,即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类破坏植被,使高含水流频率增大;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减小;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类大量拦截利用清水资源,使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又复增大。  相似文献   

11.
塔山阻击战评析文/张仁民塔山,位于辽宁省黑山县境内,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清太宗祟德四年,恭亲王多尔衮曾率军战于塔山,使小小的塔山有了名气。1948年10-11月间的塔山阻击战,使小小的塔山成了名山,被中国和世界所熟知。塔山的战绩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英...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具有易动、争强好胜的特点。好胜想突出表现的心态使学生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我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竞赛促使学生快速思考,抢先回答,寓学于乐。使课堂上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组织竞赛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任红 《地理教学》2004,(6):28-29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就是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并对其展开分析、推理和判断,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析某一类型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近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最近陆地消失达100km~2/a以上,且逐年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各种人类活动所造成的:(1)密西西比河上中游节节筑坝,并进行水土保持,使该河年悬移质输沙量从1953—1970年约4亿吨,减为1970—1978年的2.17亿吨,现在由密西西比河直接输入海中的泥沙仅有1.6亿吨;(2)在河口西南水道修筑了长导堤,使密西西比河入海泥沙进入较深海区;(3)沿河筑堤,阻止了泛溢、分汊等自然的河流作用,因而使沼泽地的河流泥沙供给来源断绝;(4)油气工业开挖的许多运河使海水入浸增加,导致半咸水沼泽衰亡。  相似文献   

15.
叶敏  张宏  泽柏 《山地学报》2006,24(B10):288-293
人类活动、小型哺乳动物行为活动以及自然因素是引起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子。一般情况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放牧、施肥强度呈单峰曲线。长期过牧使高寒草甸退化严重,而围栏封育能使这种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围栏封育有时不符合“放牧优化假说”。工程活动,小型哺乳动物的活动、冻土退化使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变化。此外,地形引起水、热、养分的再分配,使不同的生境有着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概述各干扰因子及不同干扰频率的不同作用。为保护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制定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云南元谋土地荒漠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元谋地区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而产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而形成的土壤加速侵蚀,使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不断被蚕食和土壤退化而导致的土地质量下降,最终使土地荒废.因此,控制人口增长,调整区域农林牧结构布局,增加地表覆盖度,是控制区域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实际是地方地名立法的灵魂袁辉,曲广玺,季广才要想使整个地名事业兴旺发达,必须从抓好地方地名管理做起。而抓好地方地名管理,其先决条件就是做好地方地名立法工作。使地方地名法规真正结合地方实际,成为地方地名管理的有力依据。我们认为,欲达此目的,必须从以...  相似文献   

18.
朱剑 《地理教学》2006,(11):19-21
获取、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广播、电视等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信息意识和能力,并使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使学习动机由外部向内部转化。  相似文献   

19.
重庆巫山张家湾遗址2000年来的环境考古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对重庆巫山张家湾西汉遗址T911剖面进行粒度、磁化率等环境替代指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代该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使人们盲目砍伐树木,使该区植被严重退化,使生态环境恶化,降水集中、坡地表面松散沉积丰富、缺乏植被保护等使流水侵蚀、坡地径流发育,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该区的人类文明因此而衰落,同时研究发现,该区在竺可桢划分的中国4次温暖期与4次寒期扣的第2次寒冷期(公元初至公元600年)仍为温暖期,这是由于该区西北面与东南面均有高大山脉包围,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进入本区的缘故,该区气候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至少该区在汉代气候演变与西南季风的强弱有某种相关关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变化单元,研究其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下的教学,首先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必须充分考虑,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显示出来,使他们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去涉猎知识,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