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里下河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进行过程中,以几个典型地质剖面和钻孔为基础,讨论了里下河区域全新世地层的分布规律,研究了地貌分布特征;探讨了全新世古植被、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以及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特征。里下河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变迁经历了4个重要的阶段:(1)10~7.5 kaBP,以湖沼发育为主,海水曾经影响到本区;(2)7.5~4.0kaBP,海水入侵本区,自然环境以潮滩、滨浅海、潟湖等为主,最大海侵甚至可到达运河以西地区,但里下河仍然有部分地区未被海水淹没;(3)4.0 kaBP~1128 AD,海水全面后退,岸线在范公堤一线曾做长时间停留,形成西冈贝壳砂堤,断续分布,海水时常影响西部地区;(4)1128 AD以来,由于黄河南泛夺淮入海,改变了里下河地区的地表水系,苏北滨海平原迅速向海推进,此后里下河地区远离海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淮盐高速公路穿越的里下河地区,广泛分布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古潟湖相软土,工程性质很差,该层软土的工程性质与里下河古潟湖的形成机理密切相关。本文在对潟湖形成一般模式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苏北地区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及区域地质地貌变化情况,得出里下河古潟湖相软土的形成机理,并对淮沿高速公路盐线典型地段土样工程性质进行分析,根据土的工程性质的垂直变化,判断古潟湖相软土的分布情况,进而寻找古潟湖相软土工程性质与其形成机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文系统雨量站网的逐时量资料,分析1991年6月~7月江淮流域下游两次连续暴雨过程中太湖及里下河地区的雨团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在太湖及里下河地区均有频繁的雨团活动,雨团以自西向东移动为主,且停滞较频繁,两地区的雨团活动特征存在一定差异.雨团降水在暴雨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对洪涝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雨团活动与中尺度切交线、辐合中心、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相配合.  相似文献   

4.
里下河地区降雨量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波分析是一种时频多分辨分析方法,成为近年来研究水文要素长期变化的层次规律和特征的重要方法.本文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里下河地区1953~2005年降雨量及最大连续15d降雨量趋势进行探讨,得出了里下河地区的年降雨量序列存在着26年、15年和6年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其最大15d降雨量序列明显存在2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进而得出在2003~2012年期间.其涝灾机率会增多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梅宽祥  洪希曾 《水文》1996,(5):34-42
探讨了苏北里下河地区水文站网的布设方法,结论有助于人们对平原水网区水文站网布站原则和布设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逐渐增加,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揭示区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9年的逐日降水,通过MK趋势检验、小波分析、重标极差以及克里金插值方法,从强度、频率和持续性三方面分析里下河地区的极端降水指数,并进一步探究其未来趋势变化。结果表明:(1)里下河地区多年平均降水为1017.25 mm,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2)研究区内各站点极端降水指数变化不同,总体而言,极端降水强度、频率均呈现增加趋势,持续性呈减少趋势。(3)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过程中存在3类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在整个时间尺度上存在3个偏多中心和2个偏少中心。(4)除R10mm和R20mm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趋势相反且呈弱持续性,其他极端降水指数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相一致,且过去总体趋势对未来趋势的影响时间长度在9~16年左右。研究结果为里下河地区科学合理应对气象灾害、合理配置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该地区位于堪培拉西北50公里,堪培拉—马隆隆起的东侧。堪培拉—马隆隆起从维克托利亚州东部向北延伸直达新南威尔士州的威灵顿北部。在那芝格拉背斜的两侧形成一槽式构造。研究区正处于背斜的东侧,过去曾被称为泰玛士复向斜。这是一个长25公里宽8公里的向斜构造(图1、)。该区的褶皱和断裂呈北北西向,倾角一般为50°—60°。这一地区没有  相似文献   

8.
江守钰  程绪干 《水文》2007,27(3):89-92
1991年,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和其后的2003年流域性大洪水,里下河地区和少数支流主要控制站超过建国以来历史极值;沂沭泗水系的沂河、泗河也出现自1957年和197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本文从天气形势特征、暴雨特性、洪水特性三个方面对1991年暴雨洪水进行了分析,并与1954年和2003年洪水进行了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9.
贵州及云南东部海相沉积区的油气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及云南东部海相沉积区,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自1956年全面开展找油工作以来,投入了大量工作量:完成全区地质概查、普查和主要构造的详查细测,完成全区重磁力普查,圈定了200余个地表局部构造,并在少数构造上作了地震试验;测制地层、岩相、含油性剖面及地质横剖面1400余公里;发现油气沥青点700余处;采集、分析各类样品近20万件。贵州地区历年来在59个构造上进行了钻探,共钻井217口(其中石油部126口,尚不包括赤水地区),总进尺150余公里,其中,2000—4500米深的钻井15口。滇东地区,石油部自七十年代以来在15个构造上进行了钻探,井深大于2000米的钻井有17口,总进尺50余公里。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侏罗纪煤田构造控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侏罗纪煤田,东起黄陵、铜川,西至千阳、陇县;西北延伸至甘肃华亭洼川。东西长250—300公里,面积数万公里。本文仅就栒邑子午岭以西地区,从含煤地层沉积特征与区域构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探讨区域成煤规律的构造控制作用,以指导找煤与勘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里下河地区水文情势复杂,既有腹部的水网区、又有沿海垦区,水文站点众多.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河道、水系水利工程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有水系的水文特征已有所改变,传统水文工作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针对该地区水文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如何调整水文监测站网、提高自动测报能力、加强技术分析研究,使水文业务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玉琛 《地质论评》1959,19(9):411-418
长江下游南京到当涂一段,有一个由侏罗纪象山层所组成的向北东方向延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的纺缍形构造向斜(宁芜大向斜)凹陷,在此凹陷内普遍堆积了白垩纪建德系火山杂岩。笔者暂把这个地区称为“马鞍山火山岩区”,本文主要论述该区南部(即北纬31°45′以南这片地区)的地质情况(见图1)。  相似文献   

13.
曹仁关 《地质论评》1958,18(3):240-242
昆明凹地位于黔桂地台和康滇地轴之间,东边的界线为龙山、牛首山、曲靖、奎香以及北纬28°和东经104°交点的连线,西边的界线大约自西昌经宁南、巧南至陈平子南,转而西北,由箕厂南下罗次、昆陽、峨山。东西宽80—100公里,南北长约600公里,成一狭长的带形。这段地区,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应用航空γ能谱测量的结果对三个地区的花岗岩体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已知铀矿床的铀是否来源于这些岩体。埃利奥特湖地区的太古代岩体出露面积约30×20平方公里,该区产有闻名世界的砾岩型铀矿床。福特·史密斯岩体为一南北向条带,长200公里,宽50公里。富雷和海克拉研究区为一直径30公里的岩体。后两者与脉型和浸染型铀矿床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若U含量和U/Th比值增高,而钍值不高,则说明铀在岩浆期后发生  相似文献   

15.
黔南桂西早三叠世大陆斜坡碳酸盐重力流沉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一刚 《沉积学报》1986,4(2):91-100
黔南桂西地区(东经105°-107°,北纬24°20′-26°40′)地跨扬子准地台和加里东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早三叠世时该区由西北向东南,从浅海沉积环境变为深海沉积环境。沿贵州福泉、惠水、紫云、贞丰、安龙以及广西隆林、西林一带长约400公里、宽25-70公里的“S”形狭长地区是分隔浅海、深海沉积环境的古大陆斜坡。该区的沉积相带划分如图1。各相带的主要沉积特征见表1。斜坡相带沉积物主要为低密度浊流和远洋悬浮沉积的暗色薄板状泥晶灰岩,具重力滑移构造(图版Ⅰ,6)。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中部的志留纪地层及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的志留系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部地区,有确切化石依据的有两处:一处在吉林市西南约50公里的蒐登站公社韩广富屯与口前公社张家屯一带,称张家屯组;另一处在吉林市西约15公里的大绥河公社小绥河至二道沟一带(见图1)对吉林省志留系及其  相似文献   

17.
王张华  陈杰 《第四纪研究》2004,24(4):537-545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北两岸太湖和里下河两大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和迁移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地新石器文化均起源于7000aB.P.前。可以认为全新世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两地新石器文化兴起的原因。之后里下河平原经历了由全新世海侵引起的盐沼化过程,古文化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相比之下,太湖古平原为一丘状台地,地势高爽,加上贝壳砂堤对海水的有效阻挡,盐沼化过程稍弱,古文化得以延续和繁荣。  相似文献   

18.
全新世海侵对长江口沿海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王张华  陈杰 《第四纪研究》2004,24(5):537-545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北两岸太湖和里下河两大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和迁移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地新石器文化均起源于7000aB.P.前。可以认为全新世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两地新石器文化兴起的原因。之后里下河平原经历了由全新世海侵引起的盐沼化过程,古文化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相比之下,太湖古平原为一丘状台地,地势高爽,加上贝壳砂堤对海水的有效阻挡,盐沼化过程稍弱,古文化得以延续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一、国内外地铁发展概况地下铁道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问世以来,目前已有22个国家拥有地铁,许多城市的地铁已相当发达,纽约市地铁总长度为408公里;巴黎250公里;莫斯科160公里;香港26公里;我国首都北京地铁总长度为23公里。  相似文献   

20.
<正> 西藏北部申扎地区奥陶纪及志留纪地层,是西藏地质局综合普查大队一分队于1978年发现的。1980年6—8月间,笔者对申扎县北约50公里永珠桥一带的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分界,作了详细观察。在永珠桥南10公里的刚木桑与门德俄玛两沟之间,班戈县至申扎县公路旁右侧山脊上,测得奥陶系一志留系界线剖面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