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苏北郯庐断裂以东,淮阴—响水口断裂以北,为江苏省前震旦系较集中出露区。自从刘季辰等于二十年代建立一套地层系统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区内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以海泗断裂为界,人们将断裂西北的一套地层纳入华北地层区,称“胶东群”或“胶南群;断裂东南的地层则纳入扬子地层区,自下而上划归朐山组、海州群锦屏和云台组。当本文认识到本区是淮阳隆起的东延部分,并将测区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后,又重新厘定了区域变质地层层序。一、变质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2.
海域浅层地震探测调查表明,铺前—清澜断裂向北西海域方向延伸,断裂走向NW-SE,倾向SW,为高倾角的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上,断裂断错了第四系地层;进一步应用钻探技术对铺前—清澜断裂进行探测研究,结合层序地层学、岩性岩相分析与年代测定等方法建立了钻孔联合剖面,揭示断层性质为正断层,倾向SW,断距4.0 m,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第四纪表现为张性活动,断裂的平均垂直速率为0.15 mm/a。  相似文献   

3.
江苏如东洋口地区断裂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已有地热钻孔采用多种物探方法研究了江苏如东洋口地区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洋口地区分布3组断裂,分别为隶属滨海断裂的北西向雁行型次级断裂、近东西向栟茶河断裂及海安-河口断裂。北西向雁行型次级断裂为4条,主要分布于洋口地区北段及老坝港地区,断裂陡倾,倾向北东,倾角70°-80°,推测切穿至新近系。栟茶河断裂由3条次级断裂组成,主要分布于洋口地区中段,断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整体呈曲折状延伸,倾角60°-80°。结合以往地震地质特征以及地热钻孔资料,认为栟茶河断裂为活动性断裂,切穿了第四纪全新世地层,全新世地层断距较小。断裂的活动性影响如东洋口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海安-河口断裂自海安延伸至洋口地区南段,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约为70°,切穿古近纪地层。洋口地区断裂的分布与该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对于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北部航空重力场特征及主要地质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北部重力场信息丰富、梯级带发育、异常特征明显,充分反映了该区隆坳构造格局、断裂展布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 NE向断裂构成了南黄海北部主体构造格架,嘉山-响水断裂、南黄海北缘断裂共同构成了苏鲁造山带南部边界; 依据航空重磁资料新发现的NW向宫家岛深大断裂对南黄海北部基底构成、岩浆岩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通过重磁联合反演,发现在南黄海北部坳陷的东北凹陷存在着前寒武系稳定的结晶基底; 航空重力资料表明,胶莱盆地向东延伸进入南黄海,在海域内其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 km。上述地质认识和发现为南黄海北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油气资源调查及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邱鹏  王家海 《贵州地质》2023,40(2):134-139
威宁-水城断裂近年来地震较为频繁,历史地震最大震级为5.5级,为贵州地震发育较为频繁的一条较大断裂。本文为探查该断裂的隐伏部位的延续,进而判定该断裂隐伏段的位置、走向、倾向、断距等特征,利用微动和浅层地震反射两种物探方法对威宁-水城断裂重点位置进行精确定位。由于面波干扰的影响,根据地震反射剖面很难准确判定浅地表断层的精确位置。本文根据浅地表地层的错断往往会引起地层横向的速度变化的原理,利用微动方法提取2-5Hz频率范围的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再利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取面波二维相速度图像,从而反映出浅地表地层速度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另一方面揭示浅地表地层断层的精确位置。将这两种方法同时应用于威宁-水城断层勘探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上判定断层浅地表地层精确位置上的不足。同时根据两种物探方法判断断层深浅位置不同,使两种方法能够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6.
丁连生 《地层学杂志》1993,17(2):130-134
<正> 江苏下、中三叠统分布于郯庐断裂东侧,响水—淮阴一线东南,主要出露于宁镇、茅山山脉、溧宜山区,苏锡地区亦有零星分布。在常州、江阴、苏州、句容、南通、启东、黄桥等地钻井中也揭示了三叠系地层。 从1924年以来,不少地层工作者对本区下、中三叠统地层提出不同的划分意见。本文主要以牙形刺为依据,参照头足类、瓣鳃类化石,结合岩性、电性特征综合分析研究,拟  相似文献   

7.
邵炳松 《地质与勘探》2023,59(2):316-327
应用广域电磁法对郑州地区深部寒武-奥陶系岩溶型热储进行探测研究,共布设了4条NNE向广域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415个测深点。通过对广域电磁测深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4000 m以浅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地层由新到老依次划分为第四系-新近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元古界。推断了新郑-太康断裂、大隗镇断裂、张庄断裂、推断断裂F4和李粮店断裂的位置、产状等信息。其中,新郑-太康断裂为新郑凸起与薛店-尉氏南次凹带的分界断裂,控制了三叠系沉积。基于地层和断裂分布特征,推断了7个深部寒武-奥陶系岩溶型热储的有利部位,认为位于新郑-太康断裂的DR1热储部位成热条件最好。  相似文献   

8.
王绍明  涂国府 《云南地质》2009,28(4):374-379
矿区金、铜、钼矿化与碱性斑岩相关,向阳组碎屑岩是主要矿源层及赋矿地层,北东向响水断裂控矿,近东西向次级断裂及层间断裂为储(容)矿构造。多种条件耦合成矿。  相似文献   

9.
据对洛南石门-潘河断裂以南地区中元古界叠层石组合特征,及其与国内外相应层位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该断裂南北两地区的中元古界地层完全可以对比.因此,石门-潘河断裂不具备地层区划界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罗平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对该区构造格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弥勒—师宗断裂北缘的构造演化。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宏观上对断裂特征进行全面解译和识别的特点,结合野外调查,分析提取断裂的影像特征,在对断裂构造进行密度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断裂在地质地貌上的特征。研究发现,罗平地区北东向断裂带是师宗—弥勒断裂北沿部分,对罗平地区三叠系以来的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形成了断裂两侧不同的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1.
Th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structure and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Laizhou Bay, eastern China, are analyzed based on interpretations of 31 new 2D seismic lines across Laizhou Bay. Cenozoic strata in the study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separated by a prominent and widespread unconformity. The upper sedimentary layer is made up of Neogene and Quaternary fluvial and marine sediments, while the lower layer consists of Paleogene lacustrine and fluvial facies. In terms of tectonics, the sediments beneath the unconformit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structural units: the west depression, central uplift, east depression and Ludong uplift. The two branches of the middle Tan-Lu fault zone differ in their geometry and offset: the east branch fault is a steeply dipping S-shaped strike-slip fault that cuts acoustic basement at depths greater than 8 km, whereas the west branch fault is a relatively shallow normal fault.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the key fault in the study area, having controlled its Cenozoic evolution. Based on balanced cross-sections constructed along transverse seismic line 99.8 and longitudinal seismic line 699.0, the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Tan-Lu fault zon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Paleocene–Eocene transtension, Oligocene–Early Miocene transpression and Middle Miocene to present-day stable subsidence. The reasons for the contrasting 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two branch faults and the timing of the change from transtension to transpress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小江断裂带有三纪走滑断陷盆地的充填层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江断裂是滇中走滑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带有明显走滑特征的新生代小型断陷盆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由冲积扇-湖泊、沼泽成因地层层序构成。本在对多个断陷盆地的成因地层、充填序列、沉积体系域等剖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走滑构造背景下断陷盆地的充填层序特征,并指出构造沉降、走滑作用和构造反转对盆地充填起作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Tula A2-subtype granite pluton is located between the Altun fault and its branching fault.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geochemical, REE and trace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it belongs to the A2 (PA) subtype granite. The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gives a result of 385.2±8.1 Ma, which is located between the Middle and Late Devonian in the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 and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rystallization age of the Tula granit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Tula area was in a local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end of the Middle Devonian, and that environment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synchronized strike-slip activity of the Altun fault.  相似文献   

14.
论同沉积、继承性控煤构造--禹州煤田虎头山断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勇  夏斌  路文芬 《沉积学报》2004,22(1):148-153
聚煤盆地内的同沉积断层,对煤系的厚度、岩相、含煤性等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这种断层的聚煤期后继承活动,不仅使之成为地质自然边界,而且直接影响到矿区规划和煤炭生产。近期研究表明,禹州煤田虎头山断层是一个同沉积、继承性大型控煤构造,它在聚煤期就已活动,具聚煤期同沉积构造性质,主要证据有岩性、沉积厚度、聚煤作用、地层断距、断裂带近旁的不协调沉积现象以及趋势面分析结果等;聚煤期后该断层又发生了继承性活动,主要表现在基岩错断、地层缺失、对地貌及新生界沉积的控制和改造、断层旁侧次级构造发育、煤层露头遭受牵引、断裂破碎带特征等。虎头山断层这一重要特征的发现,对指导煤矿建井开采、深入探讨禹州煤田煤厚变化、地质构造乃至华北板块的构造演化,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5.
CENOZOIC DISPLACEMENT HISTORY OF THE ALTYN TAGH FAULT:GEOLOGICAL EVIDENCE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IN SOUERKULI AND MANGAR REGIONS, NW CHINAtheprogramsof (1)theYoungGeologistsFoundationoftheMGMR (No .Qn979812 ) ;(2 )“theNational (G19980 40 80 0 )and (3)openinglabora…  相似文献   

16.
黔中早二叠世茅口晚期断裂陆缘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黔中早二叠世晚期发育变异多姿的硅质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笔者通过大地构造学、火山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分析认为,与一般的被动大陆边缘不同,该区这种断裂大陆边缘的层序地层特征主要依据纵向上反映海平面变化的岩性突变来识别,而岩性突变又是构造变动的反映。据此,将该区茅口组二段划分为一个准层序组和两个准层序,每个准层序以突变最大海泛面为基础,包含了凝缩层和加积高位体系域;横向上解释为破裂碳酸盐台地型层序地层格架,即把构造作用与层序地层格架的形成以及沉积体系的分异统一起来,提出了断裂陆缘层序层分析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一些地震表明,强震不仅发生在地表出露的活动断裂上,还发育在一些隐伏的未出露地表的构造上.大陆内部块体间的变形带不只是一条活动断裂,而是具有很大宽度的构造变形带,这已被大量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所证实.因此,要正确评估地震危险性,就要研究构造带上地层变形的模型,而不仅是单条断裂的变形.湟水河隐伏断裂为一条隐伏在西宁市的断裂,位于西宁盆地中部,长12km,走向EW,浅层地震探测结果表明该断裂由两条正断层组成地堑式构造,横跨西宁地区的地层剖面研究结果指出湟水河隐伏断裂发育在宽缓背斜的核部,而宽缓的背斜和向斜由新近系红色泥岩组成.根据褶皱与断裂的关系认为,湟水河隐伏断裂为在北东向的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褶皱变形过程中,在背斜的核部伴生形成的次级张性地堑式正断层.该褶皱及相关断裂发育在西宁盆地滑脱面之上,属于浅表性的断层,活动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山西太谷断裂南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振杰  刘风香  杜义  谢富仁 《地质通报》2016,35(9):1559-1569
太谷断裂为太原盆地的边界断裂,是晋中盆地研究程度较低的一条断裂。根据野外地质调查,断裂展布在黄土台地前缘,断错了盆地的洪积扇及河流阶地,是一条全新世活动的正断层。在上曹麻和北甲开挖了3个探槽,根据地层基本单元和年代学测试结果,探槽揭示了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8ka之后、11ka之后和17ka年之后。全新世垂直滑动速率为0.09mm/a;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16~0.19mm/a。完善了太谷断裂的研究,为晋中盆地防震减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走滑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其中的渤海海域辽东带中南部为研究对象,从沉积体系、沉积中心和层序构型三方面分析沉积对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郯庐断裂走滑活动对沉积体系和沉积中心的展布特征与迁移规律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走滑活动错开先期形成的沉积体系和沉积中心;使同期形成的沉积体系和沉积中心随时间发生横向迁移;使沉积区发育的三角洲扇体进积特征不明显。断裂走滑活动通过改变可容空间大小,制约层序构型和沉积相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丰台—野鸡坨断裂为唐山地区主要断裂之一,西侧为鸦鸿桥凹陷,东侧为唐山凸起,断裂两侧第四系厚度之差巨大。本文依据该断层两侧钻孔对其第四纪以来活动性进行初步的探讨。通过对丰台—野鸡坨断裂上下两盘PZK14和PZK20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钻孔岩石地层,及浅部光释光和14C测年结果,建立第四纪地层格架。结果表明:两孔底部“泥包砾”为新近纪沉积;PZK14孔下更新统底界埋深为387 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为114 m,上更新统底界埋深为71 m,全新统底界埋深为6 m;PZK20孔下更新统底界埋深为155 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为73 m,上更新统底界为36 m,无全新世地层。丰台—野鸡坨断裂活动在早更新世时表现为逐渐增强的特点,活动速率由早期的5.4 cm/ka增加到13.9 cm/ka。中更新世断裂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活动速率为1.0 cm/ka。晚更新世以后,断裂重新活动,且更加剧烈,活动速率达到了54.5 cm/k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