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山地震引起北京地区烈度异常区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山地震导致北京地区出现烈度异常区的主要地质因素是砂土液化、断层和潜山。砂土液化分布于地势低洼、新近沉积的饱和砂层地区,并位于地下水埋藏浅和迳流滞缓地区。断层控制异常区呈带状分布。潜山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形态引起的地震动“放大”作用。几次地震对某些地区的影响,常重复出现烈度异常,反映在该地区具有长期起作用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4个大震的实际观测资料讨论了地震前兆异常幅度随震中距成非线性变化的现象,发现其异常幅度峰值往往并不位于震中,而是位于震源体边缘地带。进而首次提出利用这种地震前兆异常幅度峰值围空作为预报地震发生地点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前几项测震学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次地震前有4项测震学指标有明显异常,它们是小震活动增强、背景性空区、小震活动条带及前兆震群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宝鸡市震害考察、建筑物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宝鸡市地震小区划成果,结合对陈仓台站的汶川地震记录分析,得出陈仓区为5·12汶川8.0级地震Ⅶ度烈度异常区,是以下3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1)当地场地土层特性与其他地方不同,使得地震动强度较大;(2)异常区在地形上位于一个孤立突出的位置,地形的二维变化进一步放大了当地的地震动作用;(3)汶川地震记录表明,在宝鸡地区中、长周期地震动的成分较高、作用较大.故若有震害,将主要集中在中高层建筑(其自振周期为中长周期).宝鸡市地震小区划地震动峰值分区的低峰值区中,由于汶川地震在此的地震动强度小,对所有建筑都不足以造成较重的震害;而在高峰值区中,仅陈仓区有大量中高层建筑分布,汶川地震在此的频谱特征和较强的地震动强度,造成了其独有的严重震害.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高烈度区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详细调查了唐山地震高烈度区后认为,在10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内,不同地段的震害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场地条件(地基土、局部地形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文中还对煤田采空沉陷区边缘地带的震害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有关1976年唐山地震发震断层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娃利 《地震地质》2006,28(2):312-318
对《地震地质》刊登的两篇文章中有关唐山断裂是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断裂及唐山市东侧付庄-西河断裂是唐山地震的发震断裂的观点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如果唐山地震断层是西倾的逆冲走滑活动,需要考虑唐山逆冲断裂的活动方式与唐山市西侧第四纪凹陷之间的关系;如果付庄-西河断裂是唐山地震震源构造的地表破裂,需要解释该西倾的倾滑断裂带与唐山市内走滑地裂缝带的成因联系。此外,还需要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排除该地表破裂带是次生构造破裂的可能。建议对控制草泊第四纪凹陷的活动断裂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浅层地下水和气的异常运移与唐山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唐山地震及其强余震临震前,北京地区枯井喷气发响以及浅层地下水变浑和水位上升的特征和原因,论述了这些现象可能含有前兆信息的理由,并研究了异常的动力、机理、地质背景和物质来源,讨论了这些异常与唐山地震的关系以及研究地下水与地震关系的意义.由于未发现深部气体的大量喷涌,故认为这些异常现象反映了浅层地下水和气体的异常运移,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由北京地区活动断层脉冲形式的附加构造应力场作用于一定水文地质结构的结果.认为深入研究地下水和气的异常运移,可能对地震预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砂土液化深度历来是工程界颇为关心的问题.以往研究砂土液化深度多靠间接或宏观的方法, 因而取得的结果彼此间差别很大, 本文提出一种建立在喷砂同地下砂层直接对比基础上的矿物学方法.唐山地震之后, 作者等收集北京通县的西集、王庄(以上为 Ⅷ 度烈度区), 河北香河县的骡子王、渠口、县城大气所(以上为 Ⅶ 度区)等五个钻孔剖面上的砂样及地表喷砂、并进行矿物与颗粒成分的研究.结果表明, 西集喷砂同地下12.26米砂层类似;王庄喷砂同地下11.02米砂层类似;骡子王喷砂同地下12.3米砂层类似;大气所喷砂同地下9.2米砂层类似;渠口喷砂同地下11.28米砂层类似.据此可以认为, 唐山地震时北京通县与河北香河等地的 Ⅶ 和 Ⅷ 度烈度区的最大液化深度不超过12.30米, 变化在9.2——12.30米之间, Ⅶ 度区有可能更浅些.  相似文献   

9.
1626年灵丘地震烈度分布特征与阻震构造初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26年灵丘地震的破坏情况进行了重新考证,着重指出了灵丘地震烈度沿唐河大断裂的高值异常和向西的快速衰减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阻震构造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文章最后指出:唐河大断裂是1626年灵丘地震的阻震构造。  相似文献   

10.
唐山地震前地壳的异常隆起及无震蠕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郢珍 《地震学报》1981,3(1):11-22
根据唐山地区震前11期水准复测资料,对本区的地壳形变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1968年-1969年震中区发生了幅度为50毫米、持续时间2年的异常隆起,并在唐山及宝坻附近的唐山断层和蓟运河断层显示出应变积累与无震蠕动叠加的作用.采用了均匀应变积累及弹性位错理论分别计算了唐山、宝坻附近测点由于各处断层蠕动引起的垂直位移理论值,按残差均方根最小的原则确定历年应变积累及蠕动断层参数的最佳值.1969年-1975年唐山地下发生蠕动的断层走向为北东47、倾角87、倾向南东的右旋正断层,断层长度为8公里、宽度6公里、断层上界深度为2公里、走滑与倾滑错距分别为104厘米及8厘米,平均应变积累速度为0.910-7/年.同时得到断层走向、倾向蠕动速度分别为18.6厘米/年及1.4厘米/年.另外由蓟运河断层结果得到.宝坻附近蠕动断层的规模比唐山小,但蠕动速度比唐山大.本文分析了上述异常隆起及蠕动断层与唐山地震的关系,认为地壳的异常隆起是孕震的早期显示,而无震蠕动可能是浅源地震的又一前兆特征.唐山地震经历了长期应变积累-体积膨胀-蠕动-形变反向(或蠕动速度减慢)-发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1976年唐山地震地下工程震害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景明 《地震学报》1980,2(3):314-320
本文通过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地下工程内部宏观现象的调查分析, 指出高烈度区地下工程震害是随深度增加而呈指数曲线迅速衰减的, 约到500米深处呈一常数.极震区地下平面烈度, 受发震构造控制, 向两侧衰减迅速, 超过同位置地面烈度的衰减速度.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害生命损失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征祥  李格平 《地震》1994,(2):1-10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全球和我国地震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的历史资料状况,认为在公元1500年之前可能漏记大量的地震灾害生命损失事件。对近一二百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地震灾害生命损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显示出不均匀的性质,它不仅与地震活动水平有关,还强烈地依赖于人口密度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历史的地震灾害事件中,人员死亡度与其累加频度之间满足log∑=A-BE的统计关系,表明死亡人数较多的事件,发生次数较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截止到1978年底的地震资料,分析了唐山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认为唐山地震序列具有强震多、能量衰减慢,起伏大,空间展布规模大等总体特征及各区地震活动差异明显的分区特征。由此出发,对唐山地震序列的类型作了一些讨论。作者强调唐山地震序列中三次最强地震(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震级相近似而发震构造各异,以及以它们为首的三个次级地震序列的存在,认为把唐山地震序列称为多主震型地震序列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