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回顾了岩土物理化学力学组的发展历史,介绍了30年来的研究方向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最后,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  相似文献   

3.
构造物理化学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古贤 《中国地质》1997,(10):45-48
  相似文献   

4.
中国开合构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介了中国开合构造研究的现状及动向。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理论,它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中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开合构造具旋回性、互补性、层次性、级别性和不均一性等特征。确定开合标志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基础,建立开合类型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与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古贤 《广西地质》1999,12(4):17-22,46
地壳应力状况主要是由重力和构造作用力引起的,文章提出“构造附加胸水压力”概念,认为地壳任一点静水压力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面民。并指出,构造叠加致使同一地壳深度的水平面上静上等,这种压力梯度是流体及油气长距离水平运移的原因;通过建立岩石矿床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得出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成矿深度仅3km左右,这一结果得到区内找矿工程的初步验证,进而测 别超  相似文献   

6.
简介了中国开合构造研究的现状及动向。开合构造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大地构造理论,它强调开裂运动和聚合运动是统一地球动力体系中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开合构造是从开与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中来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大地构造演化的。开合构造具旋回性、互补性、级别性和不均一性等特征。确定开合标志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基础,建立开合类型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俊来  张进江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96(10):3283-3296
一百年以来,中国构造地质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二十世纪初期萌芽孕育、早期发展和多学派大地构造学说百家争鸣。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我国构造地质学的教育与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专业委员会长期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前沿发展和开展科学普及”为宗旨,主办、组织召开了系列全国性构造会议和现场研讨会议,搭建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国构造地质学家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以环太平洋洋 陆过渡带、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构造域,特别是青藏高原动力学演化研究为引领,针对地球不同圈层相互作用、互馈机理与动力学,开展板块构造起源与早期地球演化、大陆的生长与再造过程、洋 陆系统演化与深部地球动力学、大陆构造变形与宜居地球系统、活动构造, 对资源 环境 灾害的影响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华北克拉通破坏、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等多个领域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构造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构造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将强化学科基础,推进原创性、创新性理论探索,深化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力争在东亚洋陆构造格局与转变、大陆构造变形与人类宜居的地球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上取得原始创新与突破,参与国际地学发展与竞争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成矿构造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翟裕生 《地质论评》2002,48(2):140-146
地质构造对矿床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有重要作用,本文扼要论述了矿田构造、大型构造和全球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简史。成矿构造研究由单个构造控矿→综合构造控矿→构造成矿→构造成矿动力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文中提出:①成矿构造研究与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是探索成矿规律的重要方法;②构造-流体-矿床(体)是一个自然系统;③伸展、挤压、走滑等不同构造体制十产生不同成矿系统;④将构造成矿与构造破矿研究相结合,将矿床的形成、破坏或保存、产出现状等作为一个演化过程加以研究,以便更有成效地指导勘查工作;⑤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对典型矿田的构造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质力学学报》2021,27(4):封三-封三
正2020年11月20—22日,"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昌江县召开。研讨会旨在展示和交流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和应用成果,总结找矿经验,推动地质力学创新发展,开展学科建设。通过学术研讨形式,共同交流相关领域最新成果和认识,聚焦资源勘查、地下水、地热、海洋、地质灾害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为能源资源勘查贡献计策,为国家能源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障。研  相似文献   

10.
11.
构造物理化学的思路、研究和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古贤  邓军  李晓波  倪师军  郭涛 《地质学报》2006,80(10):1616-1626
构造物理化学是研究地壳物质受构造作用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相互关联的领域。构造力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均应力,指各向相等的应力,它叠加在原有压力之上,并且影响着各种化学反应的平衡,也是成岩、成矿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另一部分是差应力,固体中受外力作用普遍产生差应力,它引起地壳物质变形,产生各种构造形迹。构造物理化学特别关注构造作用产生或引起的压力、温度及其他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研究这些构造附加参量对各种化学平衡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我省位于祖国西南,正跨居我国东部和西部不同特征的地质构造区的分野的重要位置。以龙门山——“康滇地轴”一线以东的盆地地区为地台区,以西的高山高原区为地槽区。因之,我省不仅幅员辽阔,而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为各种矿产的形成和富集构成良好条件,也是研究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关键性地区,故早为国内地质工作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孙文珂(地矿部勘查技术司)《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已走过十五年的历程,这十五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十五年,也是物探、化探事业全面发展和技术快速进步的十五年。这十五年中物探、化探在区域和深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工程勘察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地质成...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与展望     
本文通过回顾,概述了福建省地矿局,建局三十年来,地质矿产调查的指导思想,在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形势下,提出了解放思想,寻求真理,开拓前进,以迎接地质科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金生 《地质实验室》1994,10(4):193-202
  相似文献   

16.
《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原名《岩相古地理编图与研究通讯》,如按一年为一卷计算,则今年本期为第13卷第1期。在过去的12年中,《岩相古地理》历经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或阶段。第一阶段(1981—1986)为发展初期按地质部的有关文件规定,1981年以“地质部岩相古地理工作协作组”的名义,创办《岩相古地理编图与研究通讯》,其主要目的是交流本部系统内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的经验、工作方法,是一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随着我国沉积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与展望     
本文对4年来我国工程地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通过长江三峡及黄河小浪底工程施工开挖说明了施工工程地质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地质工程在理论与应用上的发展、环境工程地质及灾害地质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与不足。对今后工程地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与展望     
物化探部门应用计算机从开始到现在时间已过去了20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四年是物化探部门应用计算机的第一个阶段。起初,由当时的地质部物探所第一个从北京七三八厂买了一台电子管的计算机,即DJS—103计算机。这台机器长有十五米多,重有20吨,耗电耗水惊人,专门要有一个大的发电机供电。机器的存贮容量只有四千个字,外部设备有一台大的磁带机,一台光电输入机,一台窄行打印机。这台机器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与展望     
2007年恰逢勘探所建所50周年,回顾过去,勘探所自建所以来先后完成了科研成果近400项,在众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134项获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创造发明奖和新产品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其他各类奖项99项。获国家专利21项,为我国探矿(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勘探所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温家宝总理对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对钻掘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年来我国工程地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通过长江三峡及黄河小浪底工程施工开挖说明了施工工程地质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地质工程的理论与应用上的发展,环境工程地质及灾害地质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与不足。对今后工程地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