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安徽巢湖下二叠统孤峰组的放射虫化石,发现未曾描述过的3属3种和1未命名的球状类型,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讨论了孤峰组Follicucullusmonacanthus的地层意义,并将其与美国和日本二叠纪的Follicucullusmonacanthus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南京湖山地区下二叠统孤峰组含有极丰富的放射虫化石,主要由阿尔拜虫类albaillellids.球形多囊虫类sphericalpolycystine和十字多囊虫类stauraxonpolvcystine组成。文章对部分化石进行了描述,并建立1新属新种。根据放射虫在地层中的分布,提出两个组合带,即Pseudoalbaillella fusiformis-P. longtanensis带和Ruzhencevispongus uralicus带,并将这两个组合带与国内外时代大致相当的放射虫组合进行了比较,还讨论了这两个组合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南京湖山地区下二叠统孤峰组含有极丰富的放射虫化石,主要由阿尔拜虫类albaillellids.球形多囊虫类sphericalpolycystine和十字多囊虫类stauraxonpolvcystine组成。文章对部分化石进行了描述,并建立1新属新种。根据放射虫在地层中的分布,提出两个组合带,即Pseudoalbaillella fusiformis-P. longtanensis带和Ruzhencevispongus uralicus带,并将这两个组合带与国内外时代大致相当的放射虫组合进行了比较,还讨论了这两个组合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5.
下扬子区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极其丰富,这些化石主要由阿尔拜虫类(Albailelids)、球形多囊虫类(Sphericalpolycystine)、十字多囊虫类(Stauraxonpolycystine)组成.王汝建[1]曾将巢湖孤峰组... 相似文献
6.
新疆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中硅质岩的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新疆卡拉麦里构造带在奇台县南明水地区可划分为三个岩石一构造单元:①北带,由中泥盆世复理石组成;②南带,由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沉积岩—火山质碎屑岩组成;③蛇绿岩带。三者之间均为断裂接触。蛇绿岩套上部单元的红色硅质岩中发现丰富的放射虫化石,经鉴定,其时代确定为晚泥盆世法门期一早石炭世杜内期,代表卡拉麦里蛇绿岩形成的晚期年龄。 相似文献
7.
下扬子区下三叠统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遗迹化石是地质时期各类生物在生活期间进行居住、运动、寻食、代谢和生殖等行为习性活动,在沉积物表面或其内部留下的各种痕迹。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遗迹化石可用来判别和恢复古代沉积环境。近年来,笔者在下扬子区的宿松、贵池、泾县、宁国、宜兴等地(图1)的下三叠统,发现大量遗迹化石。本文从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出发,讨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承杨式溥教授鉴定遗迹化石标本,在此深表谢忱。 相似文献
8.
扬子区奥陶纪宝塔组的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四光(1924)在长江三峡建立的宝塔石灰岩是一个符合《国际地层指南》原则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其原始定义应予恢复。那些后来从中肢解出来的牯牛潭组、庙坡组、宝塔组(狭义)、临湘组则应降为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段。因为段名与组名不能重复使用,而宝塔一名已被组名所占用,故提出普溪河段代替宝塔段。普溪河段与过去使用的狭义宝塔组定义相同,它的层型剖面在湖北省宜昌县分乡镇北普溪河桥南端 相似文献
9.
下扬子区五峰组火山碎屑岩与放射虫硅质岩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五峰组的研究始于1931年,至今60余年,对其成因争论不休。本文主要通过对句容仑山的五峰组的重新研究,取得两项重要发现。一是发现硅质岩层间夹有97层以上火山碎屑岩,二是发现硅质岩中含有大量放射虫。研究表明火山碎屑岩以中性到碱中性为主,与大陆边缘强烈拉张的陆壳源岩浆作用有关,放射虫硅质岩为深海环境的火山-生物作用成因。 相似文献
10.
福建漳平的栖霞出露较好,厚约274.5m,上与文笔山组呈假整合接触,下与梁山组为整合关系,可建立3个Tin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Misellina claudiae带,Parfusulina富集带和Cancellina带。 相似文献
11.
下扬子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沉积构造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下扬子区晚泥盆世五通组典型的沉积构造,如风暴砾滩、冲洗交错层理、滩脊、三脊波痕、植物化石及遗迹化石埋藏相特征等。全定量分析了泥岩类的主化学组成及微量元素,其主化学组成具有高SiO2含量。高K2O/Na2O比值,低MgO, Zr, Hf组合特征显示近源沉积特征,与下伏下古生界有显著差别,B, Ga, Ba, Sr, Rb等元素反映出滨海及海陆交互的沉积环境。综合分析沉积构造、沉积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特征,认为五通组形成于弧后前陆盆地,其沉积过程是一个海侵过程,这一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延续到早石炭世末。 相似文献
12.
安徽巢湖平顶山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巢湖平顶山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的层状硅质岩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其详细的野外地质和岩相学观察,及硅质岩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硅质岩在Al-Fe-Mn三角图、SiO2-(K2O Na2O),SiO2-Al2O3,SiO2-MgO,Al2O3-(K2O Na2O)双变量图解中都落入了生物成因的硅质岩范围内;K2O/Na2O平均值为1.32,δCe具有轻微的负异常,轻稀土富集,这些特征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应为海水生物沉积成因。硅质岩的ΣREE值在19.87~63.95μg/g之间,平均值为44.59μg/g;δCe范围在0.72~0.97,平均值为0.84;Ceanom范围在-0.174~-0.011,平均值为-0.088;(La/Yb)N值在0.44~1.98之间,平均值为1.01;(La/Ce)N值在1.04~1.3之间,平均值为1.16,这些地球化学指标指示了研究区硅质岩沉积于大陆边缘的缺氧的水体环境中。研究发现,与硅质岩互层的泥质岩中存在火山毛,预示该区硅质岩的硅可能有部分来源于火山物质。 相似文献
13.
华南下扬子巢湖地区孤峰组黑色硅质岩中富含有机质,是中国油气和页岩气勘探的潜在源岩,研究孤峰组有机质富集规律对开展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巢湖平顶山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和饱和烃分子标志物特征分析,探讨其中有机质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孤峰组有机质热成熟度参数C29 ααα甾烷20S/(20S+20R)比值分布在0.37 至0.46 之间,C31升藿烷22S/(S+R)比值分布在0.53 至0.59 之间,热成熟度水平处于生油窗的早期。有机质正构烷烃主峰为C18,以短链烷烃为主,藿烷含量较高,甾烷以C27 ααα 20R 胆甾烷为主,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孤峰组有机质Pr/Ph 比值小于0.6,伽玛蜡烷指数平均值为0.2,说明古沉积水体为中等分层缺氧环境。孤峰组普遍富含有机质可能与炎热气候下古沉积水体长期分层和缺氧有关。随着气候在孤峰组沉积早期和晚期突然变冷,高强度的海洋洋流上涌提高了初级生产力水平,造成有机质更大规模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
华南下扬子巢湖地区孤峰组黑色硅质岩中富含有机质,是中国油气和页岩气勘探的潜在源岩,研究孤峰组有机质富集规律对开展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巢湖平顶山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和饱和烃分子标志物特征分析,探讨其中有机质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孤峰组有机质热成熟度参数C29 ααα甾烷20S/(20S+20R)比值分布在0.37 至0.46 之间,C31升藿烷22S/(S+R)比值分布在0.53 至0.59 之间,热成熟度水平处于生油窗的早期。有机质正构烷烃主峰为C18,以短链烷烃为主,藿烷含量较高,甾烷以C27 ααα 20R 胆甾烷为主,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孤峰组有机质Pr/Ph 比值小于0.6,伽玛蜡烷指数平均值为0.2,说明古沉积水体为中等分层缺氧环境。孤峰组普遍富含有机质可能与炎热气候下古沉积水体长期分层和缺氧有关。随着气候在孤峰组沉积早期和晚期突然变冷,高强度的海洋洋流上涌提高了初级生产力水平,造成有机质更大规模的富集。 相似文献
15.
Cherts contain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paleogeography, paleostructure and paleo-ocean, which is the important means of studying petrotectonics. With regard to the major disputes o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rigin and source of Gufeng Formation bedded chert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middle-lower Yangtze area, demonstrations from both forward and reverse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dimentary-tectonic evolution were given. By summarizing previous views on the genesis of bedded cherts in Gufeng Formation, and extensively collecting published original geochemical data, in the forward demonstrations we created the database of the cherts about rare earth elements to systematically identify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rigin and source of cherts. By sorting out the time and cause of the main geological events in the middle Permian in south China, in the reverse demonstrations we established the sequence of tectonic evolution to verify or explain the current series of dispu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xcept some areas, such as Guichi-Tangtian, Tongling-Huashupo and Chaohu-Pingdingshan in Anhui province, which were affected by volcanic activities and faults, the bedded cherts of Gufe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middle-lower Yangtze area are mainly of non-hydrothermal origin or biological origin, and deposited in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deep water environments. Paleocontinental uplift in cathaysian and sea level eustacy controlled the input of some terrestrial materials in the the Gufeng Formation bedded cherts in the study area, but the con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materials to cherts is not obvious. The study of cherts in Gufeng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ruption time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Emeishan basalts. 相似文献
16.
17.
18.
华南地区下奥陶统仑山组为奥陶系最底部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其以大套白云岩为主要特征,广泛分布于下扬子区。通过对安徽池州洪家剖面仑山组的系统分析,并结合下扬子区多个相关剖面的资料,进一步确定仑山组岩性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夹有部分亮晶颗粒灰岩和亮泥晶颗粒灰岩。整体上以亮晶生屑灰岩或泥晶生屑灰岩的出现作为仑山组顶界,在下扬子区内部、北部及东南部地区以白云质灰岩或灰质白云岩出现为其底界,而在下扬子区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则以白云岩化出现为其底界。整个仑山组所含生物化石种类和数量较少,自下而上可建立5个牙形石带,分别是Monocostatus sevierensis带、Acanthodus lineatus-A. costatus带、Scolopodus? pseudoplanu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Paltodus deltifer-Tripodus proteus带,推测其时代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早期。仑山组主要形成于浅潮下带至深潮下带环境中,其地层总厚度和其中的白云岩厚度受到古地理因素的控制。通过岩石学特征分析,推断仑山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条件下的多种白云岩化作用叠加中等埋藏条件下的白云岩化形成。 相似文献
19.
再论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保存条件良好,其广泛发育的砾屑灰岩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但对砾屑灰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这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古地理恢复及油气勘探等无疑是一种制约。因此,确定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及沉积相意义重大。根据砾石的颜色、含量、产出形态、粒径和圆度等,本文将栖霞组砾屑灰岩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综合国际上对砾屑灰岩的成因认识及前人对本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研究,对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结果显示,砾屑灰岩应为斜坡沉积产物。另外,由于斜坡坡度的差异,分别发育不同的砾石形态、砾石与基质的组合及岩相特征。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斜坡相沉积可以进一步分为斜坡上部、斜坡中部和斜坡下部。 相似文献
20.
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实测剖面资料,对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隆组厚12 ~ 35m,沉积时期处于水体贫氧-厌氧的静水还原环境,为一套黑色碳质硅质泥页岩建造.页岩中钙硅质脆性矿物含量为65% ~93%,粘土矿物含量5% ~ 30%,总有机碳含量在2.05%~13.9%,有机质成熟度为1.45% ~2%,属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大隆组泥页岩储层孔隙度为0.476%,渗透率为0.001×10-3 μm2,主要发育四类微孔(裂)隙:残余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隙、次生晶间孔和微裂隙(缝).“高硅、高脆、高有机质丰度、孔隙发育”的四大储集特性表明大隆组海相黑色岩系具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