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北榴辉岩变质变形模式与苏胶造山带的隆升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樊金涛  程振香 《中国区域地质》1999,18(2):162-167,174
苏北榴辉岩经历了5期以上变质变形作用,其中至少有两期以上为高压变质变形作用,p-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榴辉岩形成后,随着地体的反弹,推覆,于印支期未迅速回返到地壳,再经燕山期-喜山期区域隆升和拉伸折返,最终剥露于现代侵蚀面。苏胶造山带至少经历了晋宁期,印支期和燕山期3次以上的造陆或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2.
苏北榴辉岩经历5期以上变质变形作用,其中至少有两期以上为高压变质变形作用,p—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榴辉岩形成后,随着地体的反弹、推覆,于印支期末迅速回返到中地壳,再经燕山期—喜山期区域隆升和拉伸折返,最终剥露于现代侵蚀面。苏胶造山带至少经历了晋宁期、印支期和燕山期3次以上的造陆或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3.
4.
苏北东海晋宁期蛇绿岩与苏胶造山带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北东海-赣榆地区出露的东海杂岩是苏胶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苏胶造山带的古老中带早期演化历史的重要地区。本文通过恢复和研究东海镁铁-超镁铁岩中的蛇绿岩、追苏胶造山带早期演化历史,为寻找金红石蓝晶石、金刚石、榴石宝石等与镁铁-超镁铁岩有成因联系的矿产资源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5.
吉黑造山带古生代地层与混杂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立吉-黑造山带内古生代地层的地层层序及其属性,本文应用生物地层学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将吉黑造山带内的早志留世至晚二叠世地层划分为15个岩石地层单位,并证明绝大多数不是“外来岩块”。所谓的“混杂岩”,尚需进一步工作求证。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以来,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古老造山带和盆地在印-亚板块汇聚作用下重新复活,在青藏高原外围形成了现今全球最大的陆内挤压构造域,被称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其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深入认识陆-陆碰撞如何影响大陆内部变形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四周均被巨型造山带所围限,共同构成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主体。本文利用最新的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地表地质和已发表的深反射地震数据,将上地壳变形与岩石圈深部变形有机结合,系统刻画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三大造山带之间岩石圈尺度的构造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盆山汇聚过程与机制。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在上地壳尺度发育一系列倾向造山带的基底卷入高角度逆断裂体系,自新生代早期就开始活动,以垂直的基底抬升为主,水平缩短量有限;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深度则发育倾向盆地一侧的深大断裂,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之间发生截然的莫霍面错断。这些变形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发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楔,即盆地的岩石圈楔入至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其发育主要受盆地与造山带...  相似文献   

7.
根据造山带的地层和构造特点,以构造地层学的观点将造山带地层分为三类:(1)构造混杂型,是由混杂岩组成的混杂堆积,构造作用强烈,原始地层层序无法恢复;(2)构造置换型,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和剪切作用,发生构造置换,原始层序和层理保存不完整;(3)构造岩片型,因逆冲推覆作用而将地层分割成许多岩片,岩片内地层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8.
吴晨  陈宣华  丁林 《地学前缘》2023,(3):262-281
祁连造山带位于东特提斯北缘,蛇绿混杂岩带、(超)高压变质岩和弧岩浆岩等广泛发育,是前新生代华北克拉通与柴达木古地块之间多期次俯冲、碰撞和造山形成的复合造山带。现今的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具有复杂的陆内变形构造和深部结构,记录了新生代高原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构造变形和盆-山演化历史。本文在区域地质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讨论祁连造山带元古宙变质基底属性、新元古代—古生代古海洋演化和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探讨祁连(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和陆内变形历史。祁连造山带发育新元古代早期和早古生代两期岩浆弧,分别代表了古祁连洋和(南、北)祁连洋的俯冲-碰撞事件;亲华北的基底属性指示了祁连洋实属陆缘海。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两阶段构造变形和盆-山演化,在中新世完成了由新生代早期以逆冲断裂活动为主向走滑断裂和逆冲断裂共同作用的转变,随着东昆仑山的快速隆起将古近纪大盆地隔开成两个盆地,即现今的柴达木盆地和可可西里盆地。中新世中晚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东昆仑和海原两个近乎平行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系统的发育、顺时针旋转和侧向生长。大型走滑断裂系统在造山带内的...  相似文献   

9.
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祁连拉脊山、化隆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化隆群变质岩系组成核; 由脆-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上寒武统和岩体组成中间层; 由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下白垩统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对称伸展和隆升的特征.23~ 32Ma是快速隆升的时期.主剥离断层剪切位移量约25~ 27km, 并根据矿物对计算, 变质核杂岩的伸展变质温度约625~ 630℃, 变质深度约20km, 变质压力约为0.63GPa, 属偏低压型区域热流变质作用.从青藏高原热壳、热幔、厚壳的演化历史及构造隆升活动来看, 认为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 是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和高原隆升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 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 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 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 马德雷山以南, 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旋扭沟-弧-盆系统'。以此模式检验欧亚大陆南缘造山带, 确定从阿尔卑斯经扎格罗斯、喜马拉雅至印度尼西亚蜿蜒曲折的山链是由四个反S状造山带连锁而成, 导致它们的分解为四个构造体系的原因, 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依据上述的区域构造规律, 作者认为青藏高原内部结构的原型为旋扭沟-弧-盆系统, 属帕米尔—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反S状造山带尾弧的组成部分。后经印度板块俯冲、青藏—三江—印度尼西亚反S状造山带头部弧右旋隆升两组动力系统叠加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盆岭构造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来,将"盆岭构造"研究纳入了"板块构造"的范畴。根据盆岭构造形成机制,认为苏鲁造山带、宁镇剪切拉分带及苏锡旋圈构造群是江苏3个典型的盆岭构造。此外,在徐州、苏北盆地、宁芜、茅山、宜溧、昆山等地"盆岭"相伴出现,如徐州地区反射弧两侧潘塘盆地和宋楼—马坡盆地、苏北盆地的建湖隆起与高邮坳陷、茅山地区的茅山山脉与直溪桥凹陷、宜溧山区与火山岩盆地等,都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盆岭构造带。这些地区以伸展构造为主体,推覆构造十分发育。  相似文献   

12.
苏胶造山带多机制造山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胶造山带是多机制造山作用形成的复合造山带,它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威尔逊旋回之后,于三叠纪发生了非威尔逊旋回的再造山作用。它主要是三叠纪再造山作用末期怕陆内对冲造山带。并且,苏胶造山带在威尔逊旋回和非威逊旋回之后,由于山根拆沉,山脉均出现大规模均衡1抬升、岩浆活动和上地壳的造盆成山作用。苏胶造山带的上述特征在中央山系及全球大陆造山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峰  张洋洋  朱鹏 《江苏地质》2021,45(1):69-74
苏北月亮湾地热井为滨海隆起内第一口地热井,研究其地热特征,对类似地区地热资源勘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地质钻探,对月亮湾地区的地热地质条件、成因模型及水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月亮湾地热属传导型地热系统构造裂隙型地热资源,热源来自地球内部的自然增温传导,热储层主要为奥陶系碳酸盐岩,盖层为新生界黏土层、志留系泥岩,八滩—小街断裂为热源提供了通道。地热水温度为50.5 ℃,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为3 388 mg/L,pH值为7.53,氟、偏硼酸含量达到医疗价值标准,偏硅酸含量达到矿水标准,可用于理疗、洗浴、温室、养殖等行业。  相似文献   

14.
对苏北盆地兴化1#钻孔岩芯沉积物进行了质量磁化率的测试与分析,并对质量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和古气候环境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磁化率的大小变化与沉积物一定粒级组分之间有着很好的关联性;东部典型季风区域中,质量磁化率的大小波动能很好地指示气候的波动,是恢复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磁化率变化为主导指标的多环境代用指标指示出苏北盆地近3.20 Ma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且在沉积速率较高的上部的质量磁化率气候环境记录与深海DSDP607孔氧同位素之间吻合较好,指示苏北盆地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苏北盆地隐伏早第三纪玄武岩地球化学及源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祝良  沈渭洲 《岩石学报》1998,14(3):332-342
早第三纪玄武岩在苏北盆地以橄榄拉斑玄武岩为主,在地表基本无出露,均为钻井揭示,呈夹层产出。对它们详细的岩相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锶钕同位素研究表明,玄武岩原始岩浆源于受俯冲洋壳影响的陆下岩石圈地幔较高程度部分熔融并在源区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的结晶分异,岩浆上升至喷出地表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地壳物质的混染,其所表现出的过渡特征暗示区域在古新世时处在一个由活动大陆边缘向大陆板内裂谷转换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6.
燕山造山带复杂构造变形型式的新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我们在燕山造山带若干区域的构造填图工作表明,燕山带构造变形型式十分复杂。在华北地区中元古代“标准剖面”所在的天津市蓟县常州村-团山子-杨庄地区,我们的填图工作识别出众多的逆冲构造。在北京市东部密云县丰台顶一带发现了褶皱的推覆体。在北京市西北部延庆县的河口.石槽地区填绘出强烈变形的褶皱冲断构造。但是,前人已发表的地质图并未显示这些构造形迹。根据G A Davis及其合作者的研究和我们的调查工作,我们认为前人对燕山造山带的填图工作在识别区域主要构造特征方面是不成功的,燕山带挤压变形比前人所认为的要更为强烈和复杂。  相似文献   

17.
苏北盆地油气富集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烃源岩及沉积体系的分布、断裂的发育与分布、盖层的发育状况、圈闭形成时期等因素与油气富集特征的分析,认为苏北盆地各凹陷的油气富集程度与其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有关,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与断层密切相关,断层是控制油气成藏与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紧邻生烃中心的长期隆起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控制油气的聚集成藏;区域盖层阻止油气往上覆层运移,其下伏储集层段为油气富集层段,缺乏统一区域性盖层的层段,局部盖层发育与否直接影响油气富集程度;沉积体系的分布控制油气的分布和富集地区。  相似文献   

18.
郑开富  彭霞玲 《江苏地质》2013,37(1):147-154
苏北盆地上白垩统—第三系分布广,地层完整。其中泰州组二段、阜宁组二段和阜宁组四段泥页岩发育,厚度为100~250m,有机质丰富,有机碳一般大于1.0%,演化程度高,并在泥页岩中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表明苏北盆地具备了泥页岩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通过对苏北盆地上白垩统—第三系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指出苏北盆地的金湖凹陷、高邮凹陷、海安凹陷和盐城凹陷的深凹带是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苏北地工陆相中生界地层问题突出,表现在对钻井地层划分对比上观点很不统一,对地层发育与分布的认识模糊不清。通过地层古生物、钻井地层划分对比研究,结合多方面最新资料和成果,对象山群的分布范围、葛村组的发育与分布、“黑浦口”的归属等问题,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