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山东飑线过程和2011年7月26日河北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两次过程的相同点是:都位于500 hPa高空槽前;两次飑线过程均产生了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湿层均较深厚;下沉有效位能均较大。不同点为:2010年7月19日山东飑线过程属于有明显垂直风切变环境中的飑线;对流不稳定能量相对较低。而2011年7月26日河北飑线过程属于风垂直切变相对小的环境中的飑线;对流不稳定能量很大。除了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之外还产生了冰雹。  相似文献   

2.
2017年1月26日,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一次短时强降雪过程.本文利用ECMWF再分析数据诊断该过程的可能触发机制.分析表明,该过程可分两个阶段:初生阶段降雪远离高地形,低层锋生和有利的辐散场配置激发上升运动释放不稳定;增强阶段雪带接近长白山,低层锋生,地形环流以及与低空急流有关的风切变共同释放锋前不稳定.本文进一步计算...  相似文献   

3.
正自IPCC~①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的报告~([1-3])于2013—2014年先后发表以来,到2022年发表第六次评估报告前,IPCC准备撰写和发布三个特别报告,以进一步评估当前的几个热点问题,即:第一个特别报告是有关全球变暖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简称SR1.5);第二个特别报告是有关气候变化、沙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第三个特别报告是关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3年10月,1995年5月和1997年4月在农业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安徽省颖上县小张庄(34°47′N,116°23′E)所进行的近地面污染气体(SO2,O3,NOx)和气溶胶的观测结果,给出了这些微量气体的浓度平均概况及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一些特征,这三次观测表明,小张庄大气环境质量是持续好的,地面O3浓度主要取决于地面总辐射强度控制下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小张庄大气气溶胶粒子99%是  相似文献   

5.
主成分分析在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n个站、p个气候要素的气候场,可由主成分分析用前m个主成分表征气候场的气候特征;并由因子载荷量判断各主成分表示的气候意义。对陕西省100个站、17个气候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8.8%。并由前三个主成分的分布将陕西省划分为5个气候亚带、11个气候区、26个气候小区的三级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气象》2014,(3):388
正《金融危机前主要经济体温室气体减排路径研究》殷培红等著该书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和排放强度三个方面概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别差异和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格局的变化,分析了人均排放国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从欧盟国家、伞形集团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等三个利益集团中选择了17个典型国家,用大量的数据介绍了这些国家20年来  相似文献   

7.
叶文群  周秀美 《贵州气象》2013,37(Z1):69-72
2012年7月24—26日,受台风韦森特减弱后的低压影响,云南省红河州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强降水发生前后的天气形势和多个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强度与低压位置、低压强度密切相关,西行台风减弱后的低压对我州南部影响大于北部;物理量场上显示最强降水开始前我州上空聚集大量能量,降水开始后能量迅速释放;降水发生前DCI、CAPE、GCAPE指数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近10年变化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1993~2002年10年间北京市大气中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这三种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趋势,并初步探讨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总体是上升趋势,且后5年增长较快;大气甲烷浓度前5年缓慢上升,后5年转为下降,总体已是下降趋势;与大气二氧化碳变化趋势相似,大气氧化亚氮总体也是上升趋势,后5年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9.
为了执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和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新疆沙尘源区沙尘暴追踪监测与灾害预警评估”,沙漠气象研究所课题组成员于2008年10月11日至2008年10月20日,在塔中进行了第四次系留气艇释放试验。前三次分别是1月份(冬季)、4月份(春季)、7月份(夏季),  相似文献   

10.
2017年1月26日,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一次短时强降雪过程.本文利用ECMWF再分析数据诊断该过程的可能触发机制.分析表明,该过程可分两个阶段:初生阶段降雪远离高地形,低层锋生和有利的辐散场配置激发上升运动释放不稳定;增强阶段雪带接近长白山,低层锋生,地形环流以及与低空急流有关的风切变共同释放锋前不稳定.本文进一步计算了包含广义位温的修正Q矢量方程.结果表明,锋生项对沿湿等熵线的负Q矢量散度贡献较大,而拟涡度项在暖区强风切变区域中比较显著,两项在激发上升运动中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森林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研究Ⅱ.日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进行了两个月的连续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NMHC进行了分析,得到大量NMHC的实测资料,并对它们的日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研究。分析表明,温度对各种树木异戊二烯的排放来说是一个重要因子,而且各种植物排放的异戊二烯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基本上比较一致。对于我国亚热带森林主要树种异戊二烯的排放速率进行了初步测定。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地震、洪水(暴雨)间可能存在的链状关系,以1979--1990年为例,对中国及周围区域肘≥7地震的活动格局与中国大陆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类似于2005年西江洪水,不少大洪水(暴雨)也位于地震迁移线上或其附近。洪涝的发生时间有可能与震链的后震或前震比较接近,或与震链推移之进程基本吻合,反映了链程中的场态效应。震链之进程往往构成三角之类的几何体或兼具振荡特征,所围限区域在气象条件允许时,有可能发生强降雨;中国大陆若完全在“几何体”,可能当年洪涝灾害相对较弱。洪涝(暴雨)并非都与地震有关。某些震链“几何体”对降雨的影响可能与季风有关。强震对降雨往往有时空近程影响。震群或震链多线程指向点、端点、交会点、角夹持地带可能加剧洪涝。震链回迁或转折处往往是不同体系、单元、性质构造的复合点,震源应力变异点,形态与活动方式复杂。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我国天灾预测结果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是我国的一个重灾年,利用天灾(旱、涝、震)预测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玉树强震、西南地区2009-2010年秋、冬、春季连续大旱、汛期长江中下游和青海省多雨、2010年8月7日晚暴雨引发的舟曲泥石流等天灾的预测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涝、干旱和强震等天灾均可与地球外核的对流活动(Benard对流)相联系,外核对流上升体对壳幔层的顶托是地震形成的原因。由于上升体中心与附近下沉体中心连线的中点是垂直速度的水平切变最强点,很可能就是震中位置所在。两个对流上升体在其中点因共振而形成的"拍频"效应是暴雨形成的原因;而强震后地壳复原(拉伸)效应则是干旱形成的原因。为了与岩石圈中渗流体的"浅地下系统"相区别,把这些活动统称为"深地下系统演变"。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occurrence of extreme events in time series of observed precipitation are investigated.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a European gridded data set and a German station-based data set of recent monthly totals (1896/1899–1995/1998). Two approaches are used. First, values above certain defined thresholds are counted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halves of the observation period. In the second step time series components, such as trends, are removed to obtain a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causes of the observed changes. As an example, this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the time series of the German station Eppenrod. It arises that most of the events concern extreme wet months whose frequency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winter. Whereas on the European scale the other seasons also show this increase, especially in autumn, in Germany an in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ummer and autumn seasons is found. Moreove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crease of extreme wet months is reflected in a systematic increase in the variance and the Weibull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arameters, respectively.Received July 18, 2002; revised January 24, 2003; accepted February 1, 200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0, 2003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月-2010年4月我国地气系统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国卫  汤懋苍  郭维栋 《高原气象》2011,30(5):1274-1278
利用2009年1月-2010年4月地震、3.2m地温、降水场资料对该时段地气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其气候变化原因,并初步估计2010年全国汛期降水形势。结果表明,强震是破坏"正多负少规则"的重要因素,震前的孕震三步曲、震后两强震连线中点的拍频涡及强震后准半年周期性干旱共同组成了影响2009年气候异常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下半年的天灾预测和结果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约我国天灾(旱、涝、震)活动的地热涡列共有4条,本文首先介绍了2003年上半年4条地热涡列的活动特征,然后根据其演变趋势预测了下半年我国将可能发生的天灾。从预测结果看,降水和洪灾预测较好,地震预测仍然不行。文中对地震预测应走的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地区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进行了一年多的钢瓶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空气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大量NMHC的实测资料以及它们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NMHC的主要来源是当地植物的排放。对异戊二烯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华南暴雨预报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2001年6、7月华南的暴雨进行数值预报试验.初始场采用T106谱模式的预报场作初估场,海表温度采用1982~2001年的候平均海温。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两个月的1、10、25、50、100mm降水平均TS值分别达到0.629、0.358、0.238、0.160、0.063.两个月中的主要降水过程预报效果较好.特别是7月几次台风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利用Godas的逐月混合层深度(MLD)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分析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初步探讨混合层深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区域混合层最浅,中太平洋区域最深,且北半球秋冬季混合层比春夏季深;热带西北和西南太平洋在冬半球混合层深,夏半球浅。(2)赤道中、西太平洋混合层深度的年际异常终年都为大值区,北半球春(秋)季的热带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也为年际异常大值区;7月年际异常最弱。(3)1、4和10月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年际异常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在El Nio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东部及东北部混合层深度加深,西部及西南部减小。(4)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关系密切,这一关系也反映了El Nio事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即当秋冬季节发生El Nio事件时,来年El Nio事件衰减期的夏季长江中下游以南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的降水将显著偏多,江淮、华南南部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20.
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和珠江大洪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1991年,郭增建发现1912~1914年缅甸、云南峨山和安达曼群岛3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量水汽,导致1915年珠江特大洪水.2005年3月26日,王涌泉向有关方面反映苏门答腊巨震后,珠江可能发生大洪水,6月珠江果然出现了大洪水.巨震引起地壳释放出携热水汽,叠加到西南气流上,季风爆发后,被带到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暴雨.由于地下裂隙复杂和不畅,放气可滞后1 a.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南海地区850 hPa水汽通量距平明显呈现出高峰值.杜乐天等判读美国MOPITT的850 hPa高度地球排气图,发现2002年9~11月印尼上空几百万km2有高出常年10倍以上的C0强烈排气.震前数月,印度洋东北部有持续性“长波辐射“.对苏门答腊震区地震前后的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在地震前20 d里,震中附近潜热通量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变化.巨灾预测属世界科学难题.重大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灾害-由损失较轻灾害扩展为损失较大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分析大地震前后水汽变化,进一步探索地气耦合机制,是一个关键科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