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王欢  白冬  谢超  林琳  黄菊  梁佳  王婷 《海洋与湖沼》2016,47(1):115-121
为了提高深海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干制品的质量,采用低温热泵联合干燥技术,对深海鲣鱼干制品的色差值、复水比、细菌总数、T-VBN值以及能耗值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热泵联合干燥技术较传统单一干燥技术在干燥效果、干燥能耗以及投入设备成本等方面更具有优势。进一步对影响低温热泵干燥技术的因素主要包括填物料量、循环风速、干燥室温度和相对湿度等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深海鲣鱼(500g左右)在干燥室相对湿度控制35%、干燥室温度为45°C、装填物料量为8kg、循环风速为2.5m/s时候干燥效果最佳,并且节能效果明显,能耗降低达到35.2%。该成果的成功开发对降低水产品干燥过程中的耗能问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嫒  谢超  何韩炼 《海洋与湖沼》2013,44(5):1257-1262
为了减少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干燥过程的能耗, 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 以单位能耗除湿值(SMER)和挥发性盐基总氮值(T-VBN)两者的综合指标Y为最终评价指标, 对热泵干燥阶段的温度A、分阶段干燥的转换点含水率B、后期热风干燥阶段的温度C三个条件进行优化, 模拟得到回归方程的预估模型。结果表明, 小黄鱼联合干燥的最优条件为热泵干燥温度A=50℃、转换点含水率B=32.62%和热风干燥温度C=44.01℃, 在此条件下比较热泵干燥(HPD)、热泵-热风联合干燥(HPD+AD)、热风干燥(AD)三种干燥方式下的样品品质和耗能, 联合干燥得到的小黄鱼干品质高于热风干燥, 而且干燥能耗降低了34.8%。  相似文献   

3.
海州湾中时空和环境因子对桩张网捕捞小黄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海州湾海区小黄鱼资源的时空分布,并对桩张网的使用提供指导。根据2011—2013年海州湾典型捕捞区域4个站位桩张网小黄鱼的连续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加模型(GAM)分析小黄鱼渔获量与时空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广义加模型可较好的解释小黄鱼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模型拟合度较高(Pseudo-R2=80.2%),模型残差基本符合模型假定。对小黄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具有显著影响的各因子的重要性依次为:月份、位置、海水表层温度。调查3年内,小黄鱼CPUE年际间没有显著变化,但季节间,秋季CPUE明显高于春季,表明小黄鱼分布有季节性差异并受伏季休渔影响。空间因子对小黄鱼CPUE影响显著,B、C站位小黄鱼CPUE高于A、D站位。海水表层温度(SST)为5~18℃时,小黄鱼CPUE随温度升高而增加;18~25℃时,随温度升高,小黄鱼CPUE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月份、位置和海水表面温度对海州湾小黄鱼的渔获率影响显著。本研究为提高张网捕捞效率及可持续利用小黄鱼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2003?2014年黄海南部帆式张网小黄鱼渔获量的监测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ARIMA (1,2,0)进行拟合及预测,并用2015?2016年小黄鱼年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值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003?2014年的小黄鱼年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模拟值与真实值接近,相关系数为0.881 (p<0.05),相关性显著;2015年和2016年预测值分别为47.66 kg/网和49.16 kg/网,与实际值(51.10 kg/网和40.05 kg/网)相对误差分别为6.73%和22.75%,总体相对误差为14.74%。表明ARIMA (1,2,0)模型对黄海南部小黄鱼渔获量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和预测是可行的,在短期预测方面更具优势。不同时间序列数据ARIMA模型的p、d、q值不尽一致,在数据分析时不能简单地套用固定模型,应根据相关理论指导和分析,确定适宜的p、d、q值。  相似文献   

5.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半干制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其在不同贮藏温度(4°C、20°C、30°C和40°C)下,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脂肪氧化程度(TBA值)与感官评分各项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泥鳅半干制品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品质逐渐下降,贮藏温度越低,品质指标变化越缓慢。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泥鳅半干制品品质变化的关键因子为菌落总数;基于Arrhenius方程,进一步建立菌落总数与贮藏时间、贮藏温度之间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中活化能Ea为26.5 kJ/mol,反应速率常数k0为3186.6,推算得出泥鳅半干制品货架期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小,该动力学模型可准确预测泥鳅半干制品在4—40°C贮藏温度下的货架期。本研究可为泥鳅半干制品的开发、流通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RPG-HATPRO-G3地基微波辐射计采用"多通道并行测量技术",性能稳定,反演精度高。应用该微波辐射计和常规L波段探空数据,比较了微波辐射计反演数据与探空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温度、水汽密度与常规探空资料比较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对仪器维护后可以提高数据质量;相对湿度数据离散度较高。比较无降水时不同高度下微波辐射计反演数据的精度,温度在1 000 m以下低层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较小;水汽密度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为近地面较大,随高度而减小;相对湿度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都明显较大,温度和水汽密度的准确性高于相对湿度。降水时不同高度的温度、水汽密度和相对湿度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变化趋势均与无降水时相似,但是误差值明显偏大;降水时反演温度在2 000 m以下误差较小,水汽密度在3 000 m以下反演值较探空测值大,相对湿度在降水时的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7.
林琳  孙嫒  谢超 《海洋与湖沼》2014,45(1):178-182
为了预测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鱼干的货架期,对贮藏在30°C、35°C、40°C下的小黄鱼干的品质进行测定,通过测定菌落总数、酸价、过氧化值三个指标在贮藏期间的变化,分别对这三个指标与贮藏时间、温度建立一级动力学方程及Arrhenius方程,建立小黄鱼干货架期预测模型。经计算得出,菌落总数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Ea)及指前因子(k0)分别为29.26kJ/mol和4.46×102,酸价预测模型中的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分别为47.05kJ/mol和4.1×105,过氧化值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分别为49.76kJ/mol和1.53×106。在37°C和42°C条件下验证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分别为?4.68%和?6.25%,准确性较好。进一步推算得出,在20°C和25°C常温下贮藏小黄鱼干,产品的货架期为500d和352d。  相似文献   

8.
基于海口站1976~1997年逐时潮位和逐日最大风速资料,利用阿基米德Copula函数构建海口年最大增水与相应日期最大风速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型。结果表明:1)广义极值分布可作为海口站年最大增水和相应日期最大风速的边缘分布。两个序列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G-H Copula函数更适用于作为海口站年最大增水和相应日期的最大风速联合概率分布的连接函数。2)两变量联合作用的同频率增水高度设计值与增水的单变量边缘分布设计值之间的相对差值约为7.5%。3)条件概率1(P(Y≥y|X≥x))中同频率的年最大增水和相应风速的遭遇概率介于78.2%~80.9%,条件概率2(P(Y≥y|X≤x))中同频率的年最大增水和相应风速两者的遭遇概率小于4.8%。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小黄鱼体内抗氧化酶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温度条件下小黄鱼的应激反应,为小黄鱼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本次研究以人工繁殖的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水温(27℃、29℃、31℃、32℃、33℃)进行养殖,以此确定小黄鱼的高温致死温度,并检测不同养殖水温条件下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消化酶(脂肪酶LPS、淀粉酶AMS)的活性,比较小黄鱼不同组织中4种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32℃的养殖水温为小黄鱼的初始致死温度;养殖温度对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几种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均随着养殖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除了肠道中的CAT)。另外,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强于消化酶,而肠道中则相反,表明肝脏侧重于机体免疫反应,而肠道更侧重于食物消化。通过二次项回归方程拟合了温度与酶活性的回归方程,只有肝脏和肠道中的LPS活性与温度的回归方程有意义,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和0.93(在0.85以上)。此外,肝脏中LPS活性与实验鱼体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为小黄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还得出,养殖水温29℃和31℃时,进行小黄鱼养殖可取得较好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小黄鱼快速养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元素分析方法,测定了黄、渤海125尾小黄鱼的耳石元素指纹图谱,共检测到Mg、Al、Mn、Cu、Zn、Sr、Ba、Ca等8种指纹元素。不同采样站位小黄鱼耳石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线性判别分析可以有效识别不同站位的小黄鱼群体,判别成功率为65%~96%,整体判别成功率为86%。基于耳石元素指纹图谱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黄、渤海小黄鱼早期补充群体划分为渤海种群、黄海中部种群和南黄海种群,其中黄海中部种群站位交叉明显。  相似文献   

11.
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宿主-病毒(E.huxleyi virus,EhV)的互作过程是影响海洋碳、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在共进化过程中,Eh V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宿主基因组中“劫获”了一组鞘脂从头合成相关酶基因,重构宿主脂代谢网络以支持病毒的特殊需求。目前,对病毒这组相关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以颗石藻病毒Eh V-99B1基因组中的甾醇去饱和酶(EhV-SD)和脂肪酸去饱和酶(Eh V-FAD)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酿酒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 YES2/CT-SD和p YES2/CT-FAD,转化相应的基因缺陷型酵母菌株YMR015C和YGL055W获得重组酵母细胞株,进一步采用UPLC-Q-Exactive-MS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重组酵母和缺陷型酵母细胞脂质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Eh V-SD与Eh V-FAD基因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Eh V-SD过表达显著改变了重组酵母细胞脂质代谢,含多不饱和酰基链的磷脂酰胆碱(PC,20︰4/20︰5/20︰6)和甘油三酯(TAG,12︰3)种类的丰度显著升高;而部...  相似文献   

12.
麻痹性贝毒能够在贝类体内累积,威胁海产品消费者健康。在以往调查中,多次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体内发现高含量的麻痹性贝毒,但对于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过程及其食品安全风险还缺乏认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选择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作为产毒藻种,研究了两种有毒藻种所产麻痹性贝毒在毛蚶体内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毛蚶体内主要出现了三种麻痹性贝毒转化过程,一是R1位羟基的还原反应,二是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R4位磺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三是含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ate)基团的链状裸甲藻毒素在R4位的水解反应。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生物转化过程复杂,对毛蚶毒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毛蚶体内毒素累积、代谢、转化过程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毛蚶体内毒素含量的全面监测,防范毛蚶可能导致的麻痹性贝毒中毒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肿瘤易感基因101(简称TSG101)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的免疫应答作用,了解在细菌刺激下斑节对虾的机体发生的变化机制,本研究以哈维弧菌(Vibrioharvey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为实验组,以磷酸缓冲液(PBS)为对照组,通过荧光定量分析展开对斑节对虾对菌刺激的免疫应答作用。结果显示,斑节对虾的TSG101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下,斑节对虾的TSG101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上调(P0.01),第12小时的TSG101 mRNA的表达量达到最大(为对照组的21.60倍);在鳃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上调(P0.01),第6小时斑节对虾TSG101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组的3.64倍)。在注射哈维弧菌第9小时,肝胰腺中的PmTSG10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且达到最大(为对照组的2.50倍)。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斑节TSG101参与斑节对虾的先天免疫反应,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弧菌的刺激的情况下,该基因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以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短蛸(Octopus ocellatus)、真蛸(Octopus vulgaris)和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的血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对血液中的血细胞形态结构进行比较。根据观察结果,将头足类血细胞分成3种类型: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但在真蛸血细胞中有一定数量的血细胞其细胞核呈马蹄形,因此将此类细胞独立划为马蹄形核细胞。通过比较发现,曼氏无针乌贼的血细胞与其它3个种存在明显的差异,其胞质内的颗粒数量与性质均与其它3个种有较明显的区别差异。从总体来看,头足类血细胞内含颗粒数量较少,其颗粒的数量与免疫力的强弱无直接关联。通过对比,推断真蛸血细胞中的马蹄形核细胞为透明细胞到小颗粒细胞的中间类型,从而得出此4个类型细胞有从透明细胞→马蹄形核细胞→小颗粒细胞→颗粒细胞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5.
经济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利用是海洋农牧业及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海带、紫菜、裙带菜及龙须菜的繁育、养殖关键技术等方面成功取得突破,为这些海藻的产业化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我国成为世界海藻大国奠定了基础。海藻养殖产业为人们提供了食品、藻胶及其它丰富的产品,这包括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及药物等。海藻养殖产业也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氮和磷,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海藻繁育、养殖及综合开发的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对当前我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海藻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对海藻研究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适应海藻产业从量向质的方向转变,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为我国海藻研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 few species in the genus Grateloupia (Halymeniaceae,Rhodophyt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 with respect to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molecular analyses.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document the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of two new species of Grateloupia,G.dalianensis H.W.Wang et D.Zhao,sp.nov.and G.yinggehaiensis H.W.Wang et R.X.Luan,sp.nov.They both hav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that carpogonial ampullae and auxiliary cell ampullae are the simple Grateloupia-type.The two specie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species of the genus by their distinctiv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respectively.Based on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bcL) gene sequences,the phylogenetic tree obtained in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y are both embedded within the Grateloupia clade.G.dalianensis clusters a subclade with G.asiatica,and G.yinggehaiensis forms a single monophyletic subclade with G.hawaiiana.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物压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沿岸海洋的仙菜科红藻(Ceramiaceae,Rhodophyt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了我国仙菜科新记录属——盖氏藻属(新拟名)Gayliella T.O.Cho,L.McIvor et S.M.Boo。该属目前在我国共有5个种,即短毛盖氏藻(新拟名)Gayliella pmbriatum (Setchell et N. L. Gardner). T. O. Cho et S. M. Boo、优美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βaccidum (Kützing) T. O. Cho et L. McIvor、泰式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taylorii (E. Y. Dawson) T. O.Cho et S. M. Boo、马沙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mazoyerae T. O. Cho, Fredericq et Hommersand和横轴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transversalis (Collins et Hervey) T. O. Cho et Fredericq,...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表观生物学特性及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某育苗场的大批死亡日本对虾蚤状幼体的优势生长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弧菌属的需钠弧菌相近;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也均与需钠弧菌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89%和95%,且三种基因的NJ系统发育树也均与需钠弧菌聚为一个分支;分离菌的致病性试验表明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8×106CFU/ml。综合分离菌的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认为引起日本对虾蚤状幼体大批死亡的病原为需钠弧菌。基于gyrB基因序列设计1套LAMP特异性引物,建立了需钠弧菌的快速特异性检测方法,可用于由需钠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三种贝类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的方法,利用成体的鳃组织,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长竹蛏(Solen strict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s)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蚶的2倍体数目为2n=38,核型为18m+16sm+2st+2t,NF=72.长竹蛏的2倍体数目为2n=38,核型为30m+6sm+2t,NF=74.菲律宾蛤仔的2倍体数目为2n=38,核型为28m+10sm,NF=76.  相似文献   

20.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pz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