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又是一个环境因素,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世界上不少地区出现了供水不足的问题.新疆是干旱地区,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水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正确认识新疆的水资源和开发前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西内陆河春季流量变化特征的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昌马、莺落峡、九条岭3个水文站四十余年的月平均流量资料,分析河西地区3条主要内陆河春季流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用均生函数模型对流量进行了预报,为河西地区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TM图像提取玛纳斯河流域上游积雪信息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干旱地区,天山是融水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大的山区,在天山地区,冰雪为许多河流和生态环境的生存发展提供水资源,所以对冰雪的定量监测非常重要。通过对TM图像云和雪的光谱特征分析以及几种常用积雪信息提取方法的比较,以及对玛纳斯河流域上游地区的积雪进行实际检测,认为雪盖指数法是TM图像提取积雪的较佳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山东降水量有明显减少趋势,旱情逐步发展。我省水资源贫乏,地域分布极不均匀,随着全省社会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开源节流解决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该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对该区未来气温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厘清疏勒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本文基于1961-2014年气温降水数据及中等分辨率气候模式BCC-CSM2-MR输出数据(1961-2100年),采用MBC(Multivar...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80年代的干旱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是中华民族的摇蓝,现在是我国的主要工农业生产基地。区内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只及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相当尖锐。80年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降水减少,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己成为制约这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黄河流域80年代干旱及其影响时,重点将放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量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甘肃省河西地区3条主要内陆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40余年的流量资料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和祁连山区气象资料对河西地区内陆河流量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所获结果进行了讨论,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径流量对河西地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甘肃省河西地区3条主要内陆河昌马河、黑河、西营河流量以及酒泉、张掖、武威3个地区的春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内陆河流量对河西地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的粮食产量除了受灌溉水利发展、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等生产力水平提高,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外,还受到灌溉水源的影响。春季径流的差异会导致春小麦单产的明显年际波动。年径流短期波动对产量影响较小,但径流长期波动的影响要大于短期波动。特别是春季径流的长期趋势决定着调节水库的蓄水量多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的农业生产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前兆 《干旱气象》2003,21(3):21-28
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西北内陆水循环主要环节出发。揭示河西内陆河流域水循环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平原散失水资源和在人工绿洲产生水循环二元结构、以及水量相互转化和联系的特征;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洲建设引起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变化及其消耗水量的增加。以及下游水分亏缺等问题作了评价;还对山区与平原绿洲及其之间的局地水循环,西部开发实施黑河和塔里木河综合治理中实现良性循环和传递流域水循环整体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进展,探讨了开展高原积雪异常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趋势。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呈四周山区多、腹地少,两侧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东部积雪变化最显著且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因此该地区积雪异常更值得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原积雪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21世纪初期春季和冬季积雪略有减少。目前,关于高原积雪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积雪异常对降水和旱涝影响及其预测指示性研究两方面。高原积雪主要通过季风影响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进而影响水资源系统。高原积雪异常对我国降水影响大,且范围广,可作为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信号,同时其对我国旱涝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对旱涝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及重要制约因素.作者在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未来西北地区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趋势、西北干旱区不同时期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主要水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能量平衡的融雪期雪层水热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雪融化过程是能量驱动下积雪相态变化的物理过程,受众多因素影响。为定量描述积雪消融过程,本文依据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原理,构建单层融雪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天山北坡军塘湖流域点尺度积雪融化过程中能量项和融雪水量变化情况,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较为符合,该模型有助于理解季节性积雪区积雪融化物理变化过程,为寒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区的降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大部分山峰终年积雪,是河西地区各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作为商品粮基地的河西走廊,大部分农田的灌溉主要依靠这些河流的来水。因此,研究祁连山区的降水分布有着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西北水循环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西北地区全年水汽总输入为1 061.9 mm,但只有14.4%形成降水,85.6%成为过境水汽直接穿过该地区上空出境,水汽净输入量仅为31.1 mm.西北地区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内陆河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300 mm的都是高山带,而平原盆地的降水量多在150mm以下,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仅有6.8 mm.西北水循环最突出的特点是径流系数小于蒸发系数,而干旱指数Ep/P(Ep:蒸发能力,P:降水)十分大,介于4~10之间.未来30年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气温平均升高2.0℃(HD模式)或2.38℃(MPI模式),黄河以南地区气候平均升高1.8℃(HD模式)或1.5℃(MPI模式),内陆河流域气温升高可能分别达到3.1℃(HD模式)或1.5℃(MPI模式).据MPI模式结果,未来30年黄河及其以北地区降水量平均增加1.6%,而黄河以南地区降水量平均增加11.4%,干旱少雨的内陆河地区降水量可能减少7%以上;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西北区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范围预计为751~1017亿m3.气候变化使得该地区天然径流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5.
积雪是影响辐射平衡、水资源等全球能量与水循环的重要参数,遥感是监测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其全天时、全天候能力,成为积雪遥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从SAR与积雪的特性、积雪的散射模型、基于强度和相位信息的积雪参数反演等方面,针对SAR积雪参数反演方法的理论、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了目前利用SAR数据反演积雪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99”新疆特大混合型合型洪水的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99年夏季处在干旱地区的新疆发生的特大混合型洪水的气象成因,指出由于高空迅速持续升温引起高山积雪大面积融化加上山区局地暴雨,二者共同作用是造成1999年新疆夏季物大混合型洪水的主要原因。冰雪融化成分显著,是1999年存季洪水的重要特征,文中分析了其可预防性,强调了对夏节高山积雪监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与其生态功能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春蓁 《干旱气象》2005,23(3):12-16
近50 a来,我国的西北内陆河流域,与世界很多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地区一样,水文循环及其生态功能正发生着一系列衰退及相伴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本文从气候、人类活动与水文循环间相互作用的观点,用实测的气候水文数据剖析了这一现象。提出水文循环通过其生态功能,与生态系统相伴相生,互相依存。水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超出了水文循环的再生能力,延迟了水资源再生周期。由于内陆河的平原与盆地的干燥度指数十分大,暖干气候放大了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不利影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对于内陆河流域,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地区远离山区水源地,流域统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对于维持健康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东昆仑山邻近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东昆仑山区及南疆东部生产建设最直接关联的是水资源,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如何合理使用水资源,生态用水及工农业、生活用水按比例合理分配,达到保护、发展林木、草场、扼制沙化,稳定和逐步发展工农业,提出依各河径流按林4农3牧2的比例模式分配水资源。  相似文献   

19.
径流量Z指数与Palmer指数对河西干旱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河西内陆河水文代表站1959-2004年逐月径流量资料、内陆河流域灌溉区1949-2001年耕地面积及代表站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 通过对径流量进行正态化处理来确定径流量Z指数, 并以径流量Z指数作为径流干旱指数, 对旱涝等级进行划分; 考虑径流量Z指数的旱涝等级与农业灌溉用水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 给出了径流量Z指数的灌溉指标。将径流量转化为降水量, 改进Palmer旱度模式, 且在作改进后, 又将潜在蒸散量的计算法由利用桑斯威特公式改为利用彭曼公式。结果表明:将径流量考虑到Palmer干旱指数中并改变蒸散量的算法, 使得该指数对河西灌溉区干旱情况的监测均有所改善。对照河西地区的干旱事件, 径流量Z指数监测到的干旱情况, 比Palmer干旱指数改进前、后监测到的干旱情况效果更佳。径流量Z指数能更真实地反映河西灌溉区干旱状况。  相似文献   

20.
径流量Z指数与Palmer指数对河西干旱的监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河西内陆河水文代表站1959-2004年逐月径流量资料、内陆河流域灌溉区1949-2001年耕地面积及代表站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对径流量进行正态化处理来确定径流量Z指数,并以径流量Z指数作为径流干旱指数,对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径流量Z指数的旱涝等级与农业灌溉用水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径流量Z指数的灌溉指标.将径流量转化为降水量,改进Palmer旱度模式,且在作改进后,又将潜在蒸散量的计算法由利用桑斯威特公式改为利用彭曼公式.结果表明:将径流量考虑到Palmer干旱指数中并改变蒸散量的算法,使得该指数对河西灌溉区干旱情况的监测均有所改善.对照河西地区的干旱事件,径流量Z指数监测到的干旱情况,比Palmer干旱指数改进前、后监测到的干旱情况效果更佳.径流量Z指数能更真实地反映河西灌溉区干旱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