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及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所夹持。帕米尔块体则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西北边界地区。该地区是强震频发区。在我国,本世纪的几个活跃期中,该区均有强震发生。帕米尔地区强震的发生显示了本区构造活动的加剧,这是否会引起中国大陆其它块体的构造运动出现失稳状态而发震,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地震活动的统计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996年伽师地区发生7.1级地震后,1997年又连续发生6级以上地震7次,这是否会引起我国大陆其它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为此我们对帕米尔地区1900年以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后三年内中国大陆13个地区地震发生的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文献认为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经历了4个地震活跃期(1897~1912,1920~1937,1946~1957,1966~1980)。自1988以来中国大陆开始进入第五个活跃期。在未来的三年内第五活跃期是将要结束还是还会持续几年?未来3年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活动区主要在那里?为此我们根据地震活动资料对1998~2000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大趋势作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中国大陆强震累积频度与发震时间的关系。 (2)利用应变积累释放曲线研究中国大陆各地震区地震活动的平静期和活跃期。 (3)中国大陆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强震复发周期及其未来1~3年的地震危险性估计。 (4)伽师及其临近地区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其他地震活动区的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活动地块假说出发 ,在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指出 ,主要构造变形和强烈地震大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在占总面积 17%的活动地块边界上 ,集中了全部的 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 86 %的 7级以上大地震 ,其释放能量占全部总能量的 95 %以上 ,表明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强地震。从活动地块的整体来看 ,强震活动不仅显示出显著的韵律性特征 ,而且其高、低起伏基本上与中国大陆地区一致 ,只是强震活跃时段有时稍长于中国大陆。各轮回强震活动都有各自活动的主体地区 ,反映了不同活跃期内地块的不同活动方式。文中还从现今地壳运动角度 ,讨论了活动地块运动速率与强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福建地区及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l6.0*级(Ms5.7**)地震系列以及台湾海峡等相关区域划分出9个结点区。通过对结点区地震活动与周边(包括台湾等)4次有影响的≥6级强震对比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强震能量和距离结点远近是影响异常幅度的两项主要因素。7级大震前后,在该区多个结点地震活动出现同步变化。6级地震则不明显。2)大震发生前大面积异常,半径约达200公里。小震活动增强首先从外围开始,大震源区及其附近则经历1段相对平静期,直到震前半年左右小震活动才开始增强,形成平静——密集——发震的特点。3)福建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于九江地区6级地震前,较台湾海峡6级地震前显著,前者对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较后者稍大。4)部分较敏感的结点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有异常表现,可作为本结点区域内的预报参考。以上研究结果,可供福建地区4——5.9级中强地震,周围地区6——6.9级强震以及台海地区≥7级大震中长期监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震与大陆旱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近80年台湾、大陆和环西太平洋的地震资料,简要分析了地震场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的关系。台湾强震加上华北或蒙古两年内亦有强震是江淮干旱、华北涝的条件;单有台湾强震是江南旱的前兆;台湾弱震年的第一年加上长江中下游有4.5级以上地震发生是长江大涝的条件。对此统计结果从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热交换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远强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震前2-7天,He、N_2/O_2、He/Ar、N_2/Ar 为负异常,Ar/O_2为正异常。远强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与 CCSD附近小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表明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前后和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的 CCSD 主孔流体异常可能与两次远强震相关。认为 CCSD 主孔中的 He、N_2、Ar 是记录远强震的敏感载体,可能记录了震前长周期波传播至 CCSD 主孔时激发的流体变化,反映了震源区的应力变化,也可能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乃至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产生的场兆、源兆信息。  相似文献   

7.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有限断层模型,利用线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反演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 9.0级地震在中国华北东北大陆近地表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及同震应力场;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日本大地震引起我国华北东北大陆内主要活动构造带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而探讨其对华北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触发效应。结果表明:(1)日本大地震在华北产生向东的水平位移,由东往西逐渐减小,最大水平位移分布在山东半岛及江苏北部等地,约12 mm;在东北产生SESEE向的水平位移,最大水平位移分布在吉林东北部,约为30 mm;模拟水平位移与GPS观测结果基本相符。(2)日本大地震在我国华北东北大陆近地表产生的同震应力变化主要是水平的,铅直方向应力变化量为0~0.085 kPa,近似为0。两个同震水平主应力中,同震最大水平主应力既有压应力也有张应力,量值为0~0.75 kPa,从东北到华北,其方向逐渐由NE→NNE→近SN转为NNW向;同震最小水平主应力为张应力,量值为0~3.20 kPa,从东北到华北,其方向逐渐从NW→NWW→近EW转为NEE向;总体上,此次日本地震的同震应力效应虽会对华北东北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很弱,并不会改变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格局。(3)华北东北大陆内主要活动构造带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部分为正值,但其值均不超过1 kPa;其中,郯庐断裂带中、东北段和密山-敦化断裂带中、东北段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值最大,约为0.5~0.8 kPa;日本大地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地震活动起加速触发作用,但程度有限,即便如此,继续并深入研究其引起中国华北东北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带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危险性分析,对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强度和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各自特点不同。本文综合近年活断层填图等方面研究成果,对山西断陷带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地表破裂带及全新世古地震进行分析对比,讨论该区7级以上强震地表破裂特征。强震发生时,依据当地的地形地物条件,破坏区的地表出现多样地面破坏现象,例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表陡坎、喷砂冒水等。在松散沉积物地区,许多地表破坏现象常反映震时的应力场特征。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震时出现的反映震源发震构造特征的地表破坏现象——地表破裂带、地表地震断层或地震形变带。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区钻孔应变观测及地震前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分量式钻孔应变测量已有20年的连续观测资料,期间经历新疆境内6级以上强震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共30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1次。在30次地震事件中,63%的地震前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异常变化。其中,天山地震带上有17次地震,有明显的地震前兆记录的13次,占76%,钻孔应变台站均分布在此带上,对地震的震前异常记录效果更好;昆仑山地震带上有9次地震,其中5次地震前记录到应变异常,占56%。阿勒泰地震带上有4次地震,均无异常记录。新疆钻孔应变仪多次重复地记录到了震前非线性应变能积累的过程,其异常的主要特征是:(1)异常类型为年变畸变、阶变、指数型、大幅度应变张-压 (压-张)型,突跳型;(2)应变异常量级≥10-6;(3)异常持续时间以短期和短临异常为主,多数在6个月以下。本文仅举10组大震观测结果,以示应变前兆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新疆、青海交界处的昆仑山口西(北纬36.2°,东经90.9°)发生8.1级地震。震中位于新疆若羌县境内,距离若羌县城400km,距离格尔木市350km。据了解,青海、四川、甘肃部分地区有震感。地震地表破裂带沿N60°~90°W出现一条350km的大裂缝。该地震是中国大陆自1951年西藏当雄8.0级地震后在中国大陆发生的第一个M_S≥8.0级的地震。如此强的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11.
对强震发生后周围断层及未来强震形势的影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频发,对该区的历史强震进行研究很有必要.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为目标建立3D黏弹性有限元模型,依据中国大陆Ⅰ级块体和青藏高原Ⅱ级块体划分及活动断裂分布确定模型块体边界及断裂位置,使用GPS观测资料作为模型边界条件,数值模拟19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发生的动力学过程.计算结果表明:①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区域水平构造应力场特征大致呈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减小分布.② 模拟结果说明强震主要发生在背景场应力和强震引起的等效应力加载的断层上.③ 历史强震序列对1970年以来地震的影响:康定地震加速触发了炉霍地震的发生;康定、炉霍地震对松潘地震无加速触发作用;康定、炉霍、松潘地震对共和地震无加速触发作用;炉霍、松潘、共和地震对汶川地震的影响较小;汶川地震延缓了芦山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玉树7.1级强震,再次拉响人类防灾减灾的警报。 进入2010年,短短4个月内,全球范围接连发生7级以上地震:海地7.2级、智利8.8级、印尼亚齐省7.5级、中国玉树7.1级……地震的威胁不断拨动人类的神经,人们在最初的惶恐和惊惧之后,开始直面地震,开始思考未来的应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及范围是上海及邻近地区,具体是指N30°00′~32°40′,E120°00′~122°30′。在这个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强度小,频度低、震源浅。据不完全的初步统计,从公元八三二年开始~一八九九年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M_s≥4(3/4)级的地震有二十次,最长的时间间隔是五百七十六年,最短的时间间隔是一年中发生三次。平均五十三年发生一次M_s≥4(3/4)级的地震。M_s=4.0~4(1/2)级的地震有42次,平均十七年发生一次,M_s=3.0~3(3/4)级的地震有一百五十三次,M_s<3.0级的地震有六十五次。从一九○○年开始到一九八○年底截止,本区M_s≥4(3/4)级的地震仅2次,已均四十年发生一次,M_s=4.0~4(1/2)级的地震有5次,平均十一点五年发生一次,M_s=3.0~3(3/4)级的地震共发生22次,M_s<3.0级的地震共计发生93次。本区内没有发生过M_s≥6.0级的地震,最大震级为M_s=5(1/2)级,最大烈度为七度。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1900年以来圣安德烈斯断裂带M_w≥6.8强震数据,在可公度理论和对称性原理的基础上,采用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方法分析了圣安德烈斯断裂带M_w≥6.8地震的时空对称性,并探讨可能触发地震的主要天文因素,从强震触发机理上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圣安德烈斯断裂带M_w≥6.8历史地震可公度性良好,2017年发震信号较强。历史强震震中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西北-东南"对称回旋迁移规律,由此判断下次强震往东南方向(116°W,34°N附近)迁移可能性较大。相关分析显示,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率较大的年份该断裂带易发生强震,且多数强震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年,这也进一步佐证了2017年该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Rayleigh面波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搜集中国大陆58个数字地震台站6312个长周期波形记录,从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442对经过中国大陆的双台路径记录,采用相匹配滤波和频率域维纳滤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双台之间的混合路径衰减系数。对中国大陆进行网格划分,通过网格化反演得到中国大陆每个网格单元的纯路径衰减系数。结果显示:短周期Rayleigh面波总体表现为东部(中国东北、华北、华南)Rayleigh面波衰减小,西北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Rayleigh面波衰减大,反映了该深度东部地区已进入上地幔,西部仍处于下地壳;Rayleigh面波在中周期衰减特征是呈SN向展布,将中国大陆分成以鄂尔多斯—四川盆地为中部的三分图像,衰减小的中西部岩石圈稳定区、衰减大的青藏高原岩石圈汇聚增厚区和东部岩石圈拉张减薄区;在长周期Rayleigh面波衰减特征是中国大陆中西部衰减较小,为印度大陆俯冲到该深度所致,而在东部衰减较大,为西太平洋边缘弧后盆地的地幔浅部上升热流,构成上地幔中的热室而使东部面波衰减较大。Rayleigh面波衰减与地壳上地幔温度关系显示:中国大陆Rayleigh波衰减与大地热流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研究区域内热流值较高的青藏地块及邻区表现为Rayleigh波衰减大,热流值较低的中国东部表现为Rayleigh波整体衰减小;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与强震分布关系密切,在大约以107°E为界的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明显强于中国东部,与此关系密切的是,在约107°E为界大陆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地震波衰减大,以东的大陆地区衰减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0月8日11时50分,根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北部地区(北纬34.4,东经73.6)发生7.8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作用的“结点”地区。为此,我们统计分析了1900年以来,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交界地区发生7级以上板缘地震与中国大陆的几个主要地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交界地区的板缘地震对我国的大陆地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地震构造”一词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从现有地震构造图的编制原则可以看出,有的强调地质构造的新活动与地震空间分布的关系,有的则着重在与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关的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构造形迹。但从研究地震地质来说,它们并无本质区别。 地质构造反映了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壳形成与形变的综合演化结果,其中的活动构造是地震孕育的场所,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积极表现之一。活动构造系指新第三纪或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的构造,而不论其活动开始于何时,因此,我们可以将地震构造理解为活动构造中与地震关系密切的那一部分构造。 我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东、南两侧为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包绕,除东北牡丹江—延吉一带有少数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一般震源深度为10—30公里。从震源所处的部位看,全部位于陆壳之中(图1)。故探讨我国大陆浅源地震构造实际上就是研究大陆壳地震构造的问题。继六十年代对洋底扩张、大陆漂移而发  相似文献   

18.
巴颜喀喇断块边界断裂强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翔  邓起东 《地质学报》2013,87(1):9-19
断裂带上的地震活动,尤其是现代强震活动,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对象也从一条断裂带上的强震活动,发展到多条断裂带所构成的空间内的强震活动和断块的强震活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巴颜喀喇断块的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巴颜喀喇断块整体运动的角度出发,根据断块周边各条断裂带上1900年以来的历史强震记录(Ms≥7)和现代强震活动,分析了断块的地震活动及其准周期性、震源机制、最大震级以及边界走滑断裂与强震活动的关系,主要的认识有:①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呈现出3个地震系列,即:1923~1937年叠溪—花石峡地震系列、1947~1976年达日—炉霍地震系列和1997年开始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②地震系列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每一次地震系列持续时间有较大的差异,达日—炉霍地震系列与前后两次地震系列差别较大,而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尚未结束;③经过2次8级和8级以上大地震之后,昆仑汶川地震系列虽然尚未结束,今后还可能发生较大地震,但是巴颜喀喇断块很可能已经历了本地震系列的大释放阶段,在该地震系列时间范围内大释放阶段之后的地震震级将小于大释放阶段的震级;④走滑断裂是控制巴颜喀喇断块运动的主要边界断裂,走滑型强震是地震系列的主体;⑤印度板块向北存在一个强烈的推挤过程,是使这些边界断裂带从孕震到真正发生强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自1967年在首都圈(N38°~41°、E113°~120°)建立跨断层测量点(台)监测断层的现今活动以来,对本区所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和大同阳高6.1级地震以及部分 M_s>4.5级地震均显示出较好的地震前兆异常活动,显然,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的、机制上的联系.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来研究断层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可以认为强震只是断层活动的瞬  相似文献   

20.
1996年3月-1997年4月间,新疆伽师西部相继发生6.9级强震与由7次6-6.6级子震所构成的强震群。历史上伽师及邻区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导致伽师及邻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周缘地震强烈活动的原因,是印度岩石圈块体快速北向运动造成的SN向强烈挤压与欧亚岩石圈块体缓慢向西运动所引起的左旋走滑的联合作用及其相关的现今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活动。区域性EW向盆缘活动断裂控制盆缘大型地震活动带的空间展布,盆缘EW向主干活动断裂与其他方向次级活动断裂的交叉复合部位是强烈地震发震的有利部位。伽师强震群子震震中分布受塔里木盆地西缘近SN-NNW向隐伏深断裂及其与EW向盆缘活动断裂的复合所控制。伽师强震群发生之后,在原强震群震中处发生7级以上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但由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自1996年起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在伽师附近及其南侧或东侧,近年内发生6-7级以上强烈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